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以降,文学界认为古代地名“江汉”意项有二:江汉平原,巴蜀。后一意项中的“汉”指“西汉水”,即今嘉陵江。作者认为这一理解是望文生义的结果,不能成立。前此曾撰文加以辩析,得到文学界回应。此文中作者对文学界的回应意见再加以讨论,指出中古时期蜀人虽有以“江汉”指称蜀地的传统,但所言“汉”仍是“东汉水”,即今汉江。而这一认识并不足以动摇作者前此考证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为伪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河之一。但历史上汉水正源问题却围绕《禹贡》“皤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的记载两千多年来长期争讼不已。唐宋时期,随着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历史地理学者对此作出进一步不懈的探索,兴元府三泉嶓冢汉源说基本上得以确立,奠定了后世汉中汉源说的基础。本文根据唐宋大量地志文集的记载对唐宋时期这一学案过程作了勾勒和梳理,认为对汉水正源兴趣颇浓的争讼与不懈求索,显示了唐宋间汉水文化地位的提高和唐宋学者对西部水系地理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文献记载所见汉水上游龙舟竞渡的历史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笔者所见传世文献来看,最早记载汉水上游即陕南龙舟竞渡的为南宋祝穆著、祝洙增订的《方舆胜览》。所记北宋洋州境内西溪“踏石”风俗就是端午龙舟竞渡风俗。从清代前期之后,陕南龙舟竞渡的地域主要在兴安一带。民国时期汉水上游龙舟竞渡风俗已在安康地区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4.
正[概述]《郙阁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东汉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刊石。郙(fu)阁,汉栈道名,故地在今陕西省略阳县西嘉陵江(故称西汉水)边的临江高崖。汉时其地称析里,有溪通汉水,水涨时交通阻绝,阻滞商旅。建宁三年,武都太守李翕到任后,派遣衡官  相似文献   

5.
游水考     
游水,在历史上曾是联结江苏东北、山东东南的一条重要河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记载,清人杨守敬《水经注疏》有详注。游水流向,据记载是自南向北,为淮河下游分出来的一支沿海河流,切割了历史上海属四县许多东西河道。但是据《水经注》,游水经山东利城(今临沭县)至江苏赣榆县纪鄣入海,即从海拔3米左右的苏北平原流至海拔三十米左右的鲁东南低山丘陵,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今笔者根据史料,对游水略加考索。古今关于游水,说法不尽一致。一说:游水是淮水一条支流。《水经·淮水》:“淮水于淮浦县枝分,北为游水,游水又北迳东海利城县故城东,又北历胸山西,又左迳琅琊计斤县故城之西,又东北迳  相似文献   

6.
《水经注》一书的作者是郦道元 ,字善 ,北魏范阳涿鹿 (今河北省涿县 )人。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年轻时 ,刻苦攻读 ,好学不倦 ,博览群书 ,善于著述。他曾跋涉郊野 ,参观古迹 ,观察河流的分布及其流域的风土人情 ,下决心对《水经》做详细注解。《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完整的地理著作。相传是汉朝人桑钦所作。后来经过清朝学者考证 ,断定该书的作者 ,是三国时期的人。《水经》记载了我国境内包括长江、黄河在内的大小河流一百三十七条 ,仅一万余字 ,文字简单 ,内容很不充实。郦道元为《水经》加注 ,共记载大小河流一千…  相似文献   

7.
一、比照《水经》,导入新课 (屏显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幅长江三峡图.这里素有山水画廊之称.中国最早介绍水系的地理著作《水经》里,只有十五个字介绍它,请同学们齐读一下. (屏显.生齐读.) 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 师:这句话意思是长江水又向东流经巫县的南边,盐水从巫县东南流过,注入长江.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认为《水经》的介绍太简单,于是给《水经》作注,他的注可不像我们课下注释那样简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相似文献   

8.
今西安城是在唐皇城基础上筑建而成,但与唐皇城并不完全重合:西、南两个方向是利用原唐皇城城墙旧基,而东、北两个方向却分别向外拓展。其“拓城”工程实施于何时,说法不一。《明太祖实录》栽有明初耿炳文、濮英等“拓城”之事,现今多据此认为今城定型于明初,是为“明城”。而清嘉庆《成宁县志》据五代后周显德二年《永兴军牒》等文献记载,认为西安城自唐末天祜年间韩建筑“新城”时即“已越皇城而东,与今城无异”,即今城定型于唐末,是为“唐城”。本文对此两种说法及其依据作了较为深入的辨析。  相似文献   

9.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水经注》所记水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经》三卷,旧题汉桑钦撰,据清儒考订,乃三国时人之作,作者不可考。北魏郦道元嫌《水经》的记述过于简略,“虽粗具津绪,又阙旁通”(郦道元《水经注》原序),乃为之作注,“因水以记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成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综合性的地理学巨著。《水经》,顾名思义,它乃是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因此,搞清楚《水经》记写了多少条水,郦道元补写了多少条水,《水经注》又共记写了多少条水,当是每一个《水经注》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过朝天峡,巴山断入秦。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暮色愁过客,风光惑榜人。明年在何处?杯酒慰艰辛。 这是清代诗人费密的一首记游的五言律诗。朝天峡,又称朝天岭,在今四川广元县北,位于嘉陵江上游,是四川与陕西两省的分界处。  相似文献   

12.
《隆中对》中“荆州北据汉沔”一句,课本注释“汉沔”为:“这里指汉水中下游一带;汉水,古代通称沔水。”笔者所见的各种古文选本对“汉”“沔”的注释也不尽相同。现列举如下: 一、汉,指汉水。沔,指沔水,在今陕西南部与汉水合流。汉、沔都在荆州北。《文言文选注》(北京出版社)  相似文献   

13.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杜牧《汉江》这首诗,是诗人杜牧写他在一个暮春的傍晚行经汉江时的所见所感。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保山多年从事史志编修工作,接触大量史料文献,有所新的发现后编撰而成该文,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系统性。为广大学者研究、弘扬保山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更注了《汉书·地理志》中的“类水”和《华阳国志·南中志》中的“溪”即是同一条河──今保山瓦窑河,这是对考证确立西汉所设不韦县治在今保山坝东金鸡村的关键一条河;以及明时所设凤溪长官司应在今保山老营等的进一步佐证。  相似文献   

15.
对于《左传》鲁桓公十一年(前701)记载的绞国,历来有不少争论。旧说中,绞国一在谷城西北,一在房县东北。根据对《左传》鲁桓公十一年"蒲骚之役"及有关资料的辨析,绞国应在随、唐之西南,今汉水下游东岸的钟祥县境内,而不应远在汉水上中游的房县或谷城。  相似文献   

16.
汉,就是汉水或汉江,它是长江的最大支流,联系南北,发源于陕南,经湖北注入长江,所以江、汉常并提,如《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除了地上的汉水以外,天上还有一条汉水,这就是银河。银河既叫“河”,又叫“汉”,叫“汉”又早于“河”。《诗经·大东》“维天有汉”,汉即指银河;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是指银河。“霄汉”  相似文献   

17.
宋真美宗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贵族李继迁攻占了战略要地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灵州据诸路上游,是控制着由贺兰山渡过黄河,进入葫芦河川(即今固原县境的清水河川)和马莲河谷两条通路的枢纽。李继迁以灵州为进一步进取的基地,西向攻击吐蓄、回鹘,以取河西;南向侵宋,逼宋承认其独立地位。从此,揭开了宋夏关系的新一页。天都地区(即今海原县大部分地方)在宋夏斗争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时期天都地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盗泉”一语,最早见于《尸子》(战国尸佼著)一书,据该书的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后来《水经·洙水注》(郦道元著)亦记载:“盗泉……仲尼不漱,即斯泉也。”特别是《后汉书·列女传》(范晔著)中的《乐羊子妻》有“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因被选入初中教材更是尽人皆知。因为“盗  相似文献   

19.
<正> “治”,古水名。《说文·水部》曰:“治,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从水,台声。”治水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上游即今山西、河北境内的桑干河。下游东流入渤海。 “治”古写作“乿”,义为治理、整理。《集韵·至部》:“治、乿,理也。古  相似文献   

20.
《九歌》中的许多神,性质是最难确定的,大约要数东皇太一为最了。旧的文献中对此几乎没有什么记载。钱宝琮《太一考》认为:“东皇太一的祠礼究竟是哪一国的风俗,也很难查考了。”周勋初在《九歌新考》中认为:“‘东皇太一’是东方的上帝太一.也就是齐国的上帝太一。”这主要是对楚人奉礼的尊神.为什么不在京城筑祠.而要安置到楚东的解释,至于楚国为什么把齐国上帝奉为自己的尊神.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