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庸”是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与方法论原则。“中和”是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所作的进一步提升,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种审美价值取向。中国画亦蕴含着意义深刻的“中和之美”。本文通过对“中”、“和”的内涵分析,以及儒道文化对中国画创作及审美的规约的研究,得出了“中,即是‘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历来被认为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观念和范畴之一,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中庸""中和""中正"等概念,彰显着儒家美学崇尚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温柔敦厚的"贵中"精神。随着战国竹简文献的发现与问世,"中"观念的来龙去脉、价值影响得以更加明确与清晰,即尚"中"、贵"中"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一种观念,在"前"儒家时期就已出现,儒家美学是对这种观念的传承、发展与拓展。它以甲骨文、金文之"中"为源头活水,至迟在春秋中期形成了技艺、情感合于"中"的观念。春秋末期,孔子将"中"吸收进他的思想中,开始成为儒家美学的重要内容。战国时期,《中庸》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中",提出了人的举手投足、思想情感须符合"中庸""中和"的标准,这样才能进入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这种以甲骨文、金文之"中"为源头活水,经春秋时期的发展,最后积淀于儒家美学中的"贵中"精神,对后世儒家美学乃至整个中国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中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和之美"的音乐审美标准,适应当时统治阶级和音乐审美的需要,也对后世文学、音乐的创作以及审美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儒家从孔子开始,"和"的审美通过"中庸"精神的改造,主张"和而不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平和"审美观,孔子时代"中"与"和"分论,后经过子思子或思孟学派的过渡,到战国时期的荀子,完成了"平和"审美向"中和"审美的蜕变,标志了儒家对于以善为主,美善并重在音乐审美思想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7.
筝曲《渔舟唱晚》体现了作者的高洁气质和崇尚德行的文化风范,其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中和"思想的具体体现。乐曲用富有诗韵的语言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尽善尽美"、"中和恬淡"的审美观以及超脱音乐本身的精神追求,是古筝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结合的美好体现。  相似文献   

8.
孔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庸”概念,并把“中庸”看作为“至德”。中庸,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与中和之意。“中和”,是中庸的精髓。从伦理学层面看,中庸,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追求“和而不同”的中和境界;在道德行为上,坚持“过犹不及”的理性精神;在道德选择上,发挥“随时而中”的权变智慧;在道德规范上,坚持“兼德而至”的辨证思维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庸的理想目标是"中和",它帮助人们体认并受用宇宙自然的和谐之美,并导致"中和"审美观的产生。中国古典诗人倾向于选择中性色彩并注重不同自然色之间的协调与对比,这种色彩审美趋向充分体现了"中和"审美原则的深层次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的美本质论思想、以"仁学"为中心的艺术思想、"美善统一"的审美标准的思想等.探讨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铸造民族灵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国绘画非常注重其认识、教化功能。这显然是儒学关于“文与道”关系的审美价值取向的渗透。“中和适度”的儒学审美价值取向,对传统中国绘画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画面构成因素、表现语言,以及画家人品等方面。对它们的了解,会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传统中国绘画的特征和面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元,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世界文化的一元,面对今天的中国画发展,从其教育来看.青年教师应该以怎样的思维观念切入当代中国画的教学,笔者从社会时代文化背景与中国画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对中国画教学的核心范畴、中国画教学对待与选择等方面通过综合、分析、比较,进而得出中国画教学和谐思维导向性的体系建构。使之对当代中国画教学新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儒家和谐思想构成了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儒家道德思想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的道德准则.从这两方面入手,挖掘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的过程应该是多元共生的局面。构建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和谐社会新文化背景,是中国油画发展的关键;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精神的继承,是建设中国当代油画文化语言的历史背景;实现中国油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意向的结合,对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油画形成自我特质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是一种大道哲学。对其内涵价值应当进行现代诠释。今天,人们对现实社会问题有着多层面的反思,对构建社会和谐有着多方面的渴求,对儒家和谐思想的历史意义有着世界性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安成林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45-46,64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体系不断完整,在这一过程中,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近代在保护生态自然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当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威胁人类生存问题的热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仍彰显着它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以"仁民爱物"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理念,以及"万物有生,万物一体"为基本原则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和谐社会、和谐生态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渊源和生态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探赜     
笔墨问题是中国画发展历史中一个争论不休探索不止的问题,笔墨各有着自己的不同表现形态,中国画以笔墨的完美结合表现出物象的笔情墨趣,表现物象的明暗,凹凸,向背,空间,质量,意境,气氛,是构成中国画艺术品位的决定性因素和关键所在,所以重视笔墨是提高中国画艺术品位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崭新命题。我国传统的儒家"仁爱"思想,有着深邃的理论内涵和积极的时代价值。在调节个人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方面有着深刻的论述。本文旨在将传统的儒家"仁爱"思想与大学生的和谐发展结合起来,探讨大学生和谐发展的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