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的方法,在调查闽台高校体育社团各自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闽台高校之间体育社团的交流现状和意义。研究表明:通过闽台高校体育社团的交流,有利于增进两岸校际间联谊,促进两岸青年学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但闽台各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存在差异与不足,导致其交流项目内容比较单一,互访的学校甚少。通过加强闽台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和利用闽台特色的时尚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台湾高校体育社团的吸引,以形成交流制度化模式,并积极构建两岸高校体育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两岸高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加强闽台体育交流、合作,不仅是两岸体育共同发展的迫切需要,其作用可能超越体育本身的范畴。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在对闽台体育交流、合作的历史、现状作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研究认为应把竞技体育作为闽台体育进一步交流、合作的切入点,并对采取的对策进行了科学而周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完善体育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拓宽、改进福建、台湾高层次体育教育的办学思路,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促进民族繁荣,社会进步。以福建、台湾体育研究生教育为切入点,以当今两岸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发展为背景,对两岸体育学硕士专业研究生交互培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闽台教育交流、研究生交互培养在现行政策、经济发展、教育背景以及闽台五缘关系上存在必要性和可行性,特别是闽台体育教育高层次人才交互培养可以开启教育交流之先河,为福建省及海西建设、教育合作交流可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4.
从当前世界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得到启迪,阐述了开展闽台高校体育产业合作与发展的对策:以竞技体育为龙头,培育两岸高校体育市场;面向两岸学子,开拓体育用品市场;加强交流与合作,拓展体育市场;建立健全体育中介机构,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健康持久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剖析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现状,结合体育社团的功能、特点,分析体育社团对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影响。研究认为,体育社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两岸体育交流;扩大两岸体育交流内涵,带动其他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整合两岸体育资源,缩小两岸体育发展差距,营造和谐的两岸体育文化氛围;传播中华体育文化,促进文化认同,遏制台湾“本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了解台湾地区高校专业体育状况,探讨闽台高校体育交流可持续发展远景。通过文献资料、观测、访问与座谈和实证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台湾地区高校专业体育及闽台高校体育合作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体制兼容、机构对接、条例配套等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闽台高校体育交流合作重在创新和指导思想明确,闽台高校体育交流合作应具有项目计划严谨、措施科学合理和机制长效互动。  相似文献   

7.
为加快推动闽台高校体育交流的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闽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交流的优势及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闽台两地高校教育交流与合作突破性发展的趋势下,两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交流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体育学术与技术交流、体育教育交流与合作等活动不断增多;各种短期互访交流活动也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交流内容。闽台两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交流将呈现民族化、竞技化、教育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闽台体育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对比分析法对闽台体育在管理体制、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研、体育经费以及体育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寻求闽台体育交流与合作的切入点 ,实现闽台优势互补 ,为促进闽台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加强两岸教育合作与交流,贯彻福建省先行先试的方针政策,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对闽台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台两地都非常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由于两岸的学校体育在特定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发展,受其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环境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关注重点和体育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0.
闽台两地体育文化及其交流现状和发展前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进程,剖析体育交流合作发生、发展过程的体育文化现象。从两岸学界对两岸体育文化交流的现状、结果、趋向的认同,推断两岸体育文化交流合作的近期和远景目标、内容、方法、路径和功效。研究认为,两岸体育的交流与合作所产生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对两岸社会关系特别是对台湾地区管理层的政策调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内容形式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是:民俗体育交流是两岸同根同源的人文基础;竞技体育交流之“奥运模式”是两岸“和平统一”的雏形和先导;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以及所有与体育有关的项目、活动、生活和生产方式由于迄今尚未给予深度挖掘,因此,将为今后两岸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实现闽台地区民俗体育的当代保护及发挥其在推动两岸交流上的积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闽南古镇蚶江海上泼水节的历史文化内涵、当代传承与发展进行阐释分析。结果表明:闽台民俗体育有着密切的渊源,其产生及文化内涵的形成离不开闽台民众特定的民俗生活,其当代发展离不开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及民众和政府的支持。保护和发展闽台民俗体育有利于两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武阵"是闽台社会中常见的身体活动团体,常见的武阵包括宋江阵、龙狮阵和神童家将团。两岸"五缘关系"使闽台民间的"武阵"活动获得了持续的交流,这种民间的"武阵"交流有效促进了两岸之间的文化认同。近年来民间体育社团对于推动"武阵"的民间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谈闽台高校竞技体育的交流与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充分利用体育的竞技持性,发挥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及福建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台湾高校竞技体育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带动闽台高校体育事业的共同、全面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也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20多年来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曲折历程划为3个阶段:发端阶段、拓展阶段、发展阶段,并分析其成因、特点和作用.认为两岸体育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打破两岸关系的僵局,实现和平统一,有利于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及两岸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两岸的体育交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体育的交流与合作,采用调查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从人文、技术条件探讨了横渡厦门-金门海域的可能性,并对横渡的时间、方式、入水起点及终点、人员选拔、宣传计划、组织机构设置及活动计划提出了建议。其目的在于促进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为两岸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搭建水域休闲平台,为厦门、金门两地创造旅游观光商机。  相似文献   

16.
论闽台体育文化交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体育文化对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角度,探讨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认为: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构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闽台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应完善两地之间的领导协调与组织管理、重新整合闽台体育文化资源、提高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加强闽台体育产业项目合作、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社会调查对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现状、障碍与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岸体育界尚未形成交流合作的环境,合作项目以及发展前景的前瞻性尚未作出规划;影响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主要障碍来自管理层、操作层、大众层及各层次间的相互作用;历史、人文、政策、现状、经济等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互导作用是发展两岸体育关系的要素。  相似文献   

18.
海西背景下闽台体育休闲健身娱乐业交流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闽台体育休闲健身娱乐业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休闲健身娱乐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双方交流与合作较少等问题.因此,在海西建设背景下,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及闽台特有的"五缘"优势,提出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大型企业;借鉴台湾经验;借助大型赛事的交流与合作的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9.
发挥厦门区位优势促进海峡两岸体育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与台湾体育合作交流处于"来的多,去的少;体育产业合作多,竞技体育合作少;机会多,把握少"的现状,明确厦门与台湾体育合作交流的前景是光明的,提出如何充分发挥厦门区位优势,把厦门打造成为两岸青少年体育交流基地,大力培育发展厦门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等开创厦台体育合作交流新局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闽台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交流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推动闺台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闽台体育竞赛表演业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竞赛表演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存在区域、竞赛项目发展不平衡及双方交流与合作不平衡等问题。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及闽台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体育中介机构,加强体育经纪人的培养与合作;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合作机制,提高竞技水平,促进竞赛表演业的发展;携手组建职业俱乐部,参与大陆职业联赛,扩大竞赛市场;加强大型体育赛事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共同品牌赛事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