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考“3+X”方案将逐步在全国推广,考试内容将逐步向“宽”、“综”方向发展,这是高考与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了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将极大地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原有的大文科、大理科考试方式维系下的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本已到了进退维谷的境地,“3+X”方案实施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困境。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中学历史教学将如何跟上改革的潮流,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呢?笔者试就这一方面作一论述。 一、课堂教学应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体现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原则 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不但…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社会上的人或事物是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如何使学生把这些生动的素材转化为有血有肉的题材,这是小学作文教学指导中的难题,让学生见物想言、见物敢言、见物能言、见物会言、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是作文能力培养的重点。一、见物想言见物想言,前提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话可说,并在说话过程中,学生把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使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小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指导和基础,“从说到写”、“从述到作”,这是小学生作文必须遵循的规律,只有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因此,我在低年级教学…  相似文献   

3.
胡伯平 《学周刊C版》2024,(5):113-115
“三新”背景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加强创新校本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不仅能够契合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的改革趋势,也能完善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其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养成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本文主要解读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分析“三新”背景下中学地理实践力提升的校本研究重点,论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校本策略,力图探索“三新”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新范式,增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高考语试卷作的“增值”虽不是首例,但也引来各界广泛关注。对于高考作“增值”这一新的变化,专家称这是语教学的重大突破。福建师大学院教授孙绍振指出,语教学应强调培养学生语素质,包括语言、思维、情感、想象以及富有个性化的表达能力。比重偏大的客观题使得素质教育成为空谈,也钳制了中学语教学,高考作“增值”是我省语教学改革16年来的重大突破,令人“欢欣鼓舞”。在当前教育形势下,高考作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高考化学及“理综”化学实验试题,是高考试题命制中最优秀的一类,它在高考中充分发挥了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引领中学教学开展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支持和促进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实验和实验改进,充分体现了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作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高中作教学,一直在低谷中徘徊,质量不能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条。其一,“应试教育”痕迹明显。许多学校的作教学,念念不忘高考“指挥棒”,目的只在于教学生会做“高考作”,而作训练的其它各项要求于不顾;其二,作教学模式陈旧。主要表现为封闭性、残缺性和单一性,教师、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完全成了一种“例行公事”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怎样做好历史问答题 ?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作为中学“一线”的历史教师 ,在多年的毕业班教学实践中 ,颇感学生这方面问题多多。本文仅就学生普遍存在的问答题无“历史味”作一粗论 ,以引起各位同仁对此问题的重视。回顾高考的历程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 ,高考问答题为识记、理解 ,难度大点的就是分析与综合 ,考生在问答题上的回答多以“呆”“死”为特点 ,充满了“历史味” ,可是让人“闷”。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高考考能力 ,教师就大谈能力培养 ;学生更希望自己能在短时间内能力倍增。高考问答题…  相似文献   

8.
高考命题要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向,适应中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同时要与当前中学课程、教材改革的要求接轨。今年的命题在上几年命题改革、遵循原则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双基”的考查,提高了能力性向鉴别的比重。 (一) 中学历史教学有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是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高考命题以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为基础,就会起良好的导向作用。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一是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要加强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考命题应该充分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作文教学中应试倾向较为明显。其主要表现是:只捉摸近几年高考、中考作文的模式,不重视课本中各单元的作文要求;只注意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不注意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作文"稳",不允许学生作文"活"。这使得学生作文能力不全面,作文往往千人一面,大多缺少生气,缺乏个性。这些做法,显然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格格不入,也违背了素质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应该得到纠正。我  相似文献   

10.
高考复习是在平时讲授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过程,是由厚到薄把各章节内容综合起来使知识深化、精化、简化、系统化的过程。高考命题原则应是“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教学”。中学教学的目标则是“打好基础,培养能力”。高考复习,当然也不能背离这一宗旨。下面就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一、画龙点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  相似文献   

11.
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在保持近年来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与学科能力相结合的方向,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对试卷结构作了调整,体现了注重历史知识,突出综合能力,强调创新意识等特点,对今后历史高考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最新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大目的,全面阐述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知识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和导向,能力培养是关键。从1999年历史试题来看,在考查内容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特别是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几乎无一不包含历史基本…  相似文献   

12.
依据新课标及当前初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论述了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详细阐述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并对中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是培养21世纪公民的需要,区域教研是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围绕高考要求和区域教学实际初步构建区域高中化学关键能力体系,简化为4个关键能力指标,开展关键能力指标引领下的教研+教学实践,在反思自下而上的“生发式”教研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自上而下的“引领式”教研模式,区域教研共同界定教与学的“共同标准”,开展“共同标准”引领下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4.
写好作文,是学生提高高考语文成绩的关键。常见一些学生高考后分析说;“我的判断题与阅读题都答得差不多,只是作文分低了些。”这话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但到底怎样提高学生高考作文水平呢?开始,我们只强调作文如何重要,要求大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改的关键是作文的教改,作文水平不提高,要想提高语文成绩是不可能的。现阶段我们农村中学学生作文水平普遍较差,其症结就在于,作文教学仍处于“封闭型”的状态中:当堂命题,“闭门造车”,包批包改。因而造成了学生习作的“三缺”:内容上缺乏广泛性,选材上缺乏真实性,形式上缺乏规范性。很难培养出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写作能力。所以,必须打破作文教学的封闭格局,改革开放,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前年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我们的认识和做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1990年度高校招生统考的历史试题引起中学历史教学界的纷纷议论,大多数同志认为“题目过难,过偏、超纲”,有的同志还问:“今后中学历史教学要不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了?”这种种议论反映出一个近年来存在的矛盾公开化,即:中学历史教学中长期偏重知识记忆,忽视能力培养,与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考查之间的矛盾。这本来是一个老总问题,教学大纲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每年高考之后各级教研部门的总结中也少不了这个内容,但是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其原因之一就是1989年前的历届高考题也部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考试的结果并没有怎样“刺痛”我们。高考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同时对中学教学也有一定指导作用。1990年度的高考历史试题,确实还有一些缺点,但从指导教学的角度考虑,使我们深感到中学历史教学非迅速改革(以前不是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在中小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双基”,避免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高考改革中也得以体现。高考的改革对中学的教学起指挥棒的作用,以前的那种死扣课本、教师满堂灌、高考押题猜题的现象得到遏止,这无疑对中学教学向正确的方向走起着正面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靳志勇 《成才之路》2011,(24):90-I0019
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就是大纲上所要求的“四会”,而“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2000年起,高考阅读理解的赋分加大,分值约占总分的三分之一,这是完全符合《高中英语大纲》提出的“高中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一要求的。所以说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9.
张娟 《考试周刊》2011,(73):193-193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不同方面,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手段有效地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李静晶 《学周刊C版》2010,(10):146-146
有人说,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教育学生听话守纪律;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一切为了高考分数;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知识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现在的情况是:普遍地强调学习,大学里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某些学校、某些课程“满堂灌”、死记硬背、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令人担忧。在这里我想大声呼吁: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