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一个词语:琥珀。谁会读?你们见过琥珀吗?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这就是琥珀,谁再来形容一下?那你们了解琥珀吗?学生交流。(板书:奇异,理解意思)。补全课题,齐读。二、检查预习1.读词语:琥珀、松脂、渗出、包裹、澎湃、黏稠、详细。2.指导书写:"澎湃"一词。书写时注意什么?学生交流。3.抽读课文3、4、5、7、8、10、11、18自然段,思考课文主要讲  相似文献   

2.
付清苹 《江西教育》2003,(14):29-29
1.生活展现情境。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让学生置身于这一场景中进行观察。例如上《记一次活动》的作文指导课时,先总结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然后分类进行比赛,最后让学生把这一活动过程及心得体会写成一篇作文。2.实物演示情境。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演示,创设某一种特定情境。如讲《琥珀》这一课时,先让学生传看琥珀,然后对照课文里讲的琥珀,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会说出书中的琥珀里有蜘蛛。可是书中讲的琥珀里为什么会有蜘蛛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学生会带着这些疑问认真地学习这篇课文。3.图画再现情境。用图画来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听一位老师上《琥珀》,其中他对琥珀的发现过程这一环节的引导打了个"岔",使人颇有感触.这位老师先让学生讨论:琥珀的发现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在学生各抒己见后,老师并没有归纳出几个要点,而是进行以下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一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琥珀》。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有的学生说,琥珀是因天气太热,松树的松脂滴落下来将蜘蛛和苍蝇包裹形成的;有的学生说,没有海水将松脂淹没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琥珀也形成不了……  相似文献   

5.
《琥珀》是一篇文艺性比较强的科学知识说明文。文中的第一段既说明了琥珀形成的普遍过程,也说明了这块琥珀形成的特殊过程,渗透着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想。教学中,我们既要紧扣这课的训练重点,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辩证思维训练。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搞清其中的辩证关系: 1.特殊性与普遍性。课文中的琥珀是一块包有两个小虫的松脂化石。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琥珀都包  相似文献   

6.
《琥珀》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层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鼓励学生大胆设问教学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首先想知道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琥珀。”有的说,“我想知道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解答,而是放手让学生查找资料、查字典,自己弄明白。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没见过琥珀,我就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几幅琥珀的图片,…  相似文献   

7.
《琥珀》是小学高年级语文中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琥珀化石 ,假想了琥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并推测出在一万年之前就已经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文章的篇幅较长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能大大刺激学生的感官与大脑 ,既缩短了教学时间 ,又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教学课时的设计《琥珀》这篇文章故事性强 ,生字新词少 ,容易理解 ,可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搞清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讲琥珀的发现过程以及琥珀的价值。二、教学媒体的设计课堂一…  相似文献   

8.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张彤小学语文第12册《奇异的琥珀》一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琥珀”,了解琥珀“奇异”在哪里。难点是让学生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我们巧用多种媒体,突破了这个难点,具体做法如下:一、素材。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为基...  相似文献   

9.
《琥珀》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故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了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他们对琥珀的兴趣,我在课前作了如下布置:选择你喜欢的途径,利用一周的时间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包括图片)。课后,我对教学中的成与败、得与失、好与差进行了反思。一、做得好的方面1.注重阅读教学的灵活性。师:上节课我们初读并且预习了课文。现在,谁能告诉大家,什么叫推测?(板书:推测)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师:大家默读课文,思考…  相似文献   

10.
《琥珀》这篇课文,想象合理,推理严密,描写细致。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爱科学”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尤其是推理能力的好教材。在教学时,我着重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尝试。一、逆顺序,找根据,训练推理能力。《琥珀》以作者推测琥珀形成的过程作为主要内容,进行了重点叙述。从文章组材来看,作者在介绍琥珀形成和被发现的经过以后,为什么要描写琥珀的特征呢?这是因为这块琥珀是作者推测、想象的根据。教学时,我就利用教材这一特点,在学生理清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课文末尾的几句话,帮助学生逆着课文的  相似文献   

11.
我教了《琥珀》以后想到: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块人造琥珀那一定是很有趣味的事。我用松香和昆虫经过四、五次人造琥珀的试验后,就让学生动手做。学生选用优质松香加热熔化,用薄铁皮或铝皮做一个可展开的小铁盒(模具),将熔化的松香倒入薄薄的一层,然后将昆虫定位,再倒入较多的松香溶液。冷却后打开铁盒取出标本。这整块“琥珀”黄色透明,里面的小昆虫、小动物栩栩如生。学生选取的标本有小鱼、小虾、大  相似文献   

12.
六年制十二册第七组讲读课文《琥珀》,根据一块琥珀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现象,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用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想象推测到一万年前发生的事情,详细介绍了琥珀形成的有关知识以及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课文是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的。课文较长,叙述的情况较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如果抓住琥珀形成和发现过程的“六巧”进行教学,激  相似文献   

13.
《琥珀》是根据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博物学家布封的著作改写的一篇课文.它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介绍了琥珀形成的科学知识,是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 教材编者将它编入小语第十册第四组,作为这一组重点训练项目的重点课文,正是因为它具有“抓住要点,考虑周到”这一鲜明的写作特点. 为了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课文的这一写作特点,完成本组课文“抓住要点,考虑周到”这一读写重点训练项目,可以采用突出重点,联系整体,归类比较的教学形式.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组织讨论,突出重点.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解题入手,抓住  相似文献   

14.
巧妙的课堂教学结尾,犹如画龙点睛,或使学生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获得明晰的印象,或开拓学生视野,引起联想和思索。一、总结式。一课将完时,教师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总结本课内容。如《琥珀》一课结尾时,教师总结说:“《琥珀》一文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知识。文章先写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再写它是怎么被  相似文献   

15.
一、乐学点:科学家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其来历.二、施教步骤第一步:直奔结尾,了解琥珀组成.先由题激疑:“琥珀”是什么呢?(古代植物松脂的化石)本文所叙述的琥珀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6.
《琥珀》一文从万年前的形成写到万年以后,琥珀被渔民发现,并写出了人们据以推测的情况。文章写远古之事,虽属假说(推测),但上有“来龙”,下有去脉;前有“交代”,后有“着落”,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科学小品文。学生学习过《黄河象》一文,有了一点关于化石的知识是学习这一新课的有利条件。我要求学生课前复习《黄河象》,再预习本课。教学时我这样安排:先认识琥珀的样子。小学生从未见过琥珀,可是又没有直观教具,根据学生求知迫切的心理,先引导他们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17.
小语第十册的《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写的是一个小苍蝇和一个蜘蛛被裹在一个松脂球里的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地写出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这块琥珀,让人们知道,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样的课文学生是很喜欢读的,但是一般地说,他们感兴趣的是小故事,而寓于故事中的琥珀的形成,形成的条件,形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等,就不注意去领会了。这就是我们在教这类课文时要研究并引导学生加以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小语第十二册17课是《琥珀》。学习这篇课文时会激起学生的种种好奇心,如果配合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更会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多方位进行发散思维。本文作者是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的,是一篇内容奇特的文章。教学《琥珀》,要求...  相似文献   

19.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读《琥珀》等三篇文章有感李书卿薛红娟老师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以《琥珀》的教学为例:《教参》要求“教学本课要注意……指导学生朗读,仔细体会琥珀形成和发现的必要条件。”这个“必要条件”,有多少教师“注意”...  相似文献   

20.
<正>《琥珀》一课是根据德国著名科普作家柏吉尔所著《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的故事改写而成的。作者围绕琥珀写了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及展开的推测这三方面内容。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再现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