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屠格涅夫的创作中,“有趣之事”(爱情幸福)与“有益之事”(社会义务)是一对矛盾,他主张摒弃前者而选择后者,为此,他笔下的主人公不断地“自我改造”,以求契合“事业”所要求的品质与个性;但在另一方面,屠格涅夫又在描写中证明了这种“改造”所面临的困境,在本质上的反人性,以及在结果上的不可能。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树林和草原》,节选自屠格涅夫的特写集《猎人日记》的最后一篇,屠格涅夫十分擅长于描写自然风景。在选文中,他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充满喜悦、充满蓬勃的活力,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人与自然相契合的诗意。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作家。他一生四十余年的笔耕生涯  相似文献   

3.
<阿霞>中的爱情描写是屠格涅夫关于社会理想的一个文化隐喻.小说主人公N先生的恓惶爱情,反映了具有西欧和本民族文化双重视野的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对民族前途何去何从的忧虑,同时也是其身份挣扎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4.
初恋     
《初恋》是屠格涅夫的自传性小说。这部小说对于纯真爱情的诗意描写,对于美好青春的深沉追忆,百多年来一直使读者为之动容。屠格涅夫自己承认:“《初恋》也许是我最喜爱的作品。其他作品或多或少地有编造的部分,《初恋》却根据真事写成,不加一点修饰,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显现出来了。”下面就是我们精选的《初恋》中一段: 有一天,我正坐在墙上,望着远处,倾听钟声。……忽然有什么东西在我身边掠过——不像是风,也不是颤栗,仿佛是一阵人的气息,仿佛有人走近的感觉。我朝下一看,下面路上——齐娜伊达…  相似文献   

5.
"我从来不会光凭脑子去创造,要在小说中描写一个人物,我必须选择一些真人作为我的凭借"。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正是按他自己的这个信念写小说的。屠格涅夫一生写下了许多小说,著名的有《猎人笔记》、《罗亭》等。他是第一个被西欧评论家承认的俄国伟大作家。据说屠格涅夫在彼得堡拘留所里写成的中篇小说《木  相似文献   

6.
汉代,润色鸿业的大赋占绝对统治地位,使汉代文风平直呆板,缺少革新精神。汉末文坛巨匠蔡邕的恋情赋则独树一帜,蔡邕在赋中热情地歌颂爱情,大胆地表露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蔡邕的恋情赋对美女的描写细腻生动,对爱情心理地刻画淋漓尽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赋中以常人的口吻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婚姻生活,丝毫不带道德教化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汉末文风,对后代的恋情文学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屠格涅夫晚年创作了 82首散文诗 ,它是作家创作活动的最后一个里程碑 ,是作家晚年对社会生活、人生价值导向问题的深刻反思。本文就从屠格涅夫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探索以及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三个方面 ,探讨他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8.
欧阳小戎 《成长》2005,(3):72-74
17岁的娜塔莉娅躺在黑暗中睡不着,她在想什么呢?如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许会来上一段内心独白;如果是托尔斯泰,也许会从各方面分析一下她现任的处境;但是,屠格涅夫什么都没有写,他让一切尽在不言中:“别人的心……就像不透光的树林,女孩子的心就更不用说了。”他不喜欢直接地进行心理描写,而是描写心理活动产生的结果,并通过外部环境来渲染人物的心理,从而达到一种诗一般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爱情婚姻,是路遥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领域。他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众多不同类型的爱情婚姻,表现了爱情的不同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心理状态、不同人生结局,表达了自己对当代爱情婚姻顿域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0.
色彩斑斓浪漫苦涩的爱情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婚姻,是路遥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领域。他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众多不同类型的爱情婚姻,表现了爱情的不同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心理状态、不同人生结局,表达了自己对当代爱情婚姻领域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精彩、光辉的生命都与爱紧紧相连,爱是他的天赋,是他诗的灵魂,也是贯穿他一生的红线。其内涵极其丰富,而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是他爱的两根支柱。他的爱经历了形成、发展的过程,其爱的内涵随着时代脉博的跳动而不断刷新、延伸和扩充,爱雕塑了闻一多独特的人性魅力,造就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崭新品格和风采。  相似文献   

12.
金庸先生用他的十五部小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丰满的武侠世界,除了刀光剑影还有许多令人向往的绮丽的爱情。在诸多坚贞的爱情中有一个是很另类的,也是很精彩的,那便是《鹿鼎记》中韦小宝的爱情生活。曾有学者撰文指出韦小宝是没有爱情的,因为他的两个主要生活环境一个是妓院另一个是皇宫,这两处都是世间最不可能有真感情的地方。而且他最终拥有了七位貌美如花的妻子,也成了很多人诟病他感情生活的重要"把柄"。但是我们不应将这七个女子同小宝的看作一种简单欲求,而是男性对于完美情感生活的最大追求。下文就将从这七个女人的不同特质入手,拼接一个韦小宝的完美爱情世界。  相似文献   

13.
论玉阳山经历对李商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青年时期在玉阳山隐居学道及在学道期间与女道士的恋爱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道路。玉阳山经历既强化了李商隐多情伤感、颓废沉迷的悲剧精神品格,又深化了他用爱情话语来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时学道生活使道语典故成为创作中一种自由的话语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4.
In these lines, Lord Tennyson might well have been writing of himself, and the title of the poem from which they are taken, “The Poet of Love,” readily applies to him, for he sang always “a song of undying love, multiplying truth on truth.” That he considered love the all-pervading influence of life is easily deduced from the fact that poem after poem of his has for its theme the immortality of love and its power “to shape or shatter a life till the life shall have fled.” To question whether or not he was the type of writer to deal adequately with the subject is hardly worthwhile since his poems bear silent witness to his artistic ability. Tennyson could have written “as one who loved his fellowmen” since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 such as he has shown in treating with the subject of love are qualities of one whose heart and mind were mellowed by the emotion itself. Love is, as Tennyson himself said in a poem, a more ideal artist than all.  相似文献   

15.
彼特拉克作品中的世俗性主要表现在:他通过对大自然美景的赞颂,表达了对尘世幸福的渴望;通过对尘世生活的目的在于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安宁的诠释,证明了尘世幸福的可贵;通过对尘世间友爱的探求,说明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7.
唐君毅先生《爱情之福音》一书详细阐述了他的爱情观,他认为任何爱情都是归趋于爱真、爱善、爱美与爱神圣,具体讨论了爱情生活中的敬与信、专一、坚贞、信心、苦痛与罪过、创造与条件、再婚与失爱等问题,对于今天人们的爱情生活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华兹华斯对自然的爱,导致了他对人类的爱。他十分关注在大自然中艰难地生存的普通百姓,时刻倾听着促使诗人思索、使诗人心灵得到净化的“沉静的人间悲曲”,留下了一组倾注诗人深深感情的在大自然中艰难地生存的普通百姓生活的画卷。  相似文献   

19.
犹太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喜欢探索谜一般的心理,他擅长剖析偏执的灵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刻画了一位一生都沉湎于爱情乌托邦里的陌生女人,激情的单恋,幻想的爱情以及她降低自尊,成为他人的客体,注定她的爱情乌托邦不可避免地毁灭,表达了作者失去家园的绝望,也预示着作者精神世界的崩溃。  相似文献   

20.
在德语系作家里,卡夫卡无疑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现象,他一生都深陷无边的恐惧里,影响了他的生活、爱情和婚姻,自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从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地洞》着手分析桎梏他生命的恐惧心理,分别从犹太身份、父亲、布拉格这三个构建了他"精神家园"的方面来论证造成他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