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自2012年以来,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已经连续实施三年。2014年9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继续实施这一项目,并提出到2017年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的政策目标。专项计划实施三年来,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重点高校的农村在校生比例,但深入反思这一政策,显然这只能是一个权宜之计,难以长效地提高贫困地区学子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保障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长效机制,还在于统筹教育综合改革政策,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条件,提高高中教育水平,转变农村学子成才观念,推进高校分类改革与多元发展,促进农村学子接受各级各类的优质高等教育等。  相似文献   

2.
王战军  雷琨 《江苏高教》2021,(10):109-115
印度高等教育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不同时期出台的国家教育政策对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国家教育政策2020》是印度政府最新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应的教育新政,推出的多项改革举措将对印度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高等教育治理机制改革产生积极影响.该政策保持高等教育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内容彰显印度政府改革的决心,但政策的落地实施面临多重阻碍.  相似文献   

3.
政策工具是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可以控制的手段。任何一种政策工具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假设。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工具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在复杂的高等教育改革中顺利实现政策目标,必须在公众参与和民意调查基础上识别政策目标群体的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政策工具,这是高等教育政策执行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当前已有多份旨在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政策文件出台,为了切实推进改革,有必要从组织行为学及政策工具理论的视角对这些政策文件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分析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四份政策文件的政策工具,结果显示政策文件中权威及象征和劝诫工具使用过溢,激励、能力、学习工具使用不足,这和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真问题不匹配,并有压抑政策执行者积极性、使评价局限于象征性评价及阻碍质量文化建设等消极影响。未来的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政策制定需重视高校主体地位,避免过度依赖权威及象征和劝诫工具,加大对激励、能力、学习工具的使用,以提高教育评价改革实效。  相似文献   

5.
印度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方法,考察和梳理了印度高等教育政策演变及其制度变迁过程;并对印度高等教育政策的呈现方式、内容的规定性予以概括和总结,文章还根据印度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等最新文献中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性建议,阐述了印度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政策的落地需要有合理的政策工具为其保障。以《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基于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维度构建起《意见》文本的二维分析框架,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工具,剖析《意见》在政策工具使用方面的特点与不足。研究发现:《意见》在政策工具的使用比例上存在差异,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最多、供给型政策工具其次、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最少;三类政策工具内部的次级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不够均衡。结合目标要素来看,政策工具在十大目标要素的达成上都有所运用但各目标要素在使用政策工具的比例上存在一定差别;各类目标要素在具体政策工具的使用上存在差异,整体呈现出具体政策工具使用单一的特征,同时为达成特定的目标来选择基本政策工具时存在一定的偏好性。未来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政策应着眼于:优化政策工具使用的结构,提升需求型政策工具比例;调整次级工具内部的失衡,加大“短缺工具”的供给力度;重视目标要素的整体发展,改变工具使用的单一特征;以目标为工具选择的依据,提升目标与工具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7.
季敏 《成人教育》2008,(1):73-74
以改革我国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为目的,通过对1999年扩招以来《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文本的解读,结合自身所从事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从招生政策制定的角度,对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改革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2016年5月公布了《全球高等教育现状:国际参与的国家政策框架》(以下简称《政策框架》)研究报告。该研究发现: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参与的国家政策制定上有其突出的特色,并被认为是最为协调与合理的国家政策之一。本文基于《政策框架》的概述,通过文献分析法探究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参与的国家政策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多元化、系统性与规范化、可持续性与精准化等特点,揭示它们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活动范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政策价值目标的选择及模式的变迁进行梳理;对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博弈进行分析;对其过程中的高等教育政策社会排斥问题及其解决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颁布的三个重要政策文件为样本,对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视角,并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对“以人为本”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这为高职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高职教育的发展应按照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高职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造就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选用一批精良的领导干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快推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最突出表现为“双师型”师资的缺乏。面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困难,有必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3.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双重性,决定了高职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的好坏决定着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通过对日本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教师资格高标准、引入高开放、培训高保障、聘用制度高健全、队伍结构高合理、待遇高优厚等“六高”特色分析,提出了值得我们借鉴的六方面启示。  相似文献   

14.
曾经作为“精英培养摇篮”的高等教育,在朝着“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失衡发展的根源及表现,都在于缺失了惠及全民的“公益性”。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均衡发展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哲学,在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上也找到了其现实理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高等教育“非歧视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的实现状况是衡量国民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美国法律保证个人不因性别、种族、肤色、宗教信仰以及所来自的国家而丧失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虽然美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的"非歧视政策"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但其立法与实施对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文章首先分析了教育政策评估的基本涵义,然后对“两免一补”政策作出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和政策价值三个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这项政策运行效果良好,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保证了农村地区入学机会的公平,凸显了公平和正义。对于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实施教师校本培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高职教师校本培养必须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以师为本,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必须坚持工学结合,以“双师型”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才能建立起适合高职发展的教师校本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及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政策实践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我国教育政策实践的范式。教育政策实践范式的三个基本范畴是教育政策文本话语模式、教育政策价值选择和教育政策活动特征。在我国教育政策实践范式的历史变迁中,教育政策话语模式由"政治本位"、"经济本位"转向"教育本位";教育政策价值目标由"平均主义"、"效率优先"转向"有质量的公平";教育政策活动特征由"经验决策"、"理性决策"转向"科学化、民主化和系统化决策"。  相似文献   

20.
结合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物流专业教育现状,认为物流专业应推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实施“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就当前情况下实施“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