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引言我国档案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经了起步、初级、发展阶段,正在向传播要求的高级阶段过渡,尤其需要注意资源建设和公众导向两方面的问题[1],即构建高质量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吸纳公众参与档案信息传播活动。鼓励公众参与档案事业有利于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开展。档案信息传播领域的公众参与可以理解为以综合性档案馆为主体的档案部门主动吸纳社会力量进入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各方面,实现公众关注、参与档案事业,促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自2008年以来,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走向"社会模式"的趋势更加明显,维度更加多元。具体而言,档案治理理念的提出是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走向"社会模式"的重要标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调整从机制体制层面打通了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走向"社会模式"的路径;档案馆藏结构的多元化,为这一过程奠定了资源基础;档案工作的公众参与有利于实现公众诉求,是档案事业转向的重要体现;档案服务的社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是这一过程的又一力证。在档案事业转向的过程中,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者应主动顺应上述变化,在推动档案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相似文献   

3.
翟楠  耿越  吴霜  周文泓 《兰台世界》2017,(11):19-23
对美国公民档案员项目的实践与模式构件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档案机构实现公众参与提供借鉴和启示.对NARA的公民档案员项目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以及组成要素的调查,分析其呈现的公众参与模式.从美国公民档案员所形成的公众参与模式来看,我国应从公众参与意识、档案资源、信息与通信技术、制度保障等方面设计和开展公众参与项目.  相似文献   

4.
闫静 《档案学研究》2014,28(3):81-84
公众参与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英国"档案志愿者"到美国"公民档案工作者"可看出英美对群众力量的极度重视和深入挖掘,公众参与中所体现的理念上协同合作、内容上博采群智、项目化开展方式、公共教育目标导向、公益性组织保障等特点及技术上应用社交媒体的新趋势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5.
杨霞 《北京档案》2015,(12):38-40
本文介绍了英国国家档案馆数字出版"一战"士兵日记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该项目实施中所呈现的公众参与档案资源开发、基于数字出版的档案众包开发模式、数字化传播建构民众的集体记忆等特点,并提出建立档案工作公众参与制度、将档案网站建成交互式档案开发服务平台、加大馆藏档案数字产品开发力度等建议,以提高我国档案馆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家庭档案管理的出现,大大改写了人们的档案观念。由家庭档案管理出发,可以提炼出"公众档案"。公众档案是以公众为中心的档案建构体系,它是以公众为对象、公众参与、也为公众所用的档案体系。公众档案在生活世界有实用价值,在文本世界有历史文化价值。档案是历史写作的第一手资料,公众史学视野下的小历史书写应奠基于公众档案之上。我们主张人人有档案,家家有档案,要培养档案意识,形成公众档案传统。  相似文献   

7.
黄佳慧 《兰台世界》2017,(14):47-50
基于公众参与的视角,探讨了现阶段档案志愿服务项目的影响因素,提出影响公众参与的档案志愿服务项目因素包括社会需求、项目主题与内容范围、公众诉求、人员招募与推广方式。以期更好地推出社会反响好、服务水平高、公众参与积极的档案志愿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环境下,档案收集工作不仅仅是档案人员的"专利",更是相关活动空间中的整个"人群"的"专利",公众参与成为人与档案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公众参与把档案管理权利下放并延伸;另一方面,公众参与进一步提升社会档案意识,从各个收集节点入手积累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实现档案数据的快速聚拢和流转。因此,在档案收集环节,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调整公众参与模式,推进公众参与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严把源头质量关、严把过程碎片关,从而保障档案数据不遗、不漏、不丢、不弃,增质增值。  相似文献   

9.
2010年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获批立项,项目的总体架构是"三史一库":"三史"即《中国档案史》《中国档案管理史》《中国档案学史》,是项目研究的主干部分;"一库"即"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知识库"是为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搜集整理学术资料服务的,技术性强、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应该说是项目中难度较大的部分,由于参与人员多是初次涉猎这一领域,有  相似文献   

10.
家庭建档的双向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家庭建档具有为平民保存历史和提高社会档案意识两个方面的意义.为平民保存历史有助于社会历史的完整和公众对社会的认同.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档案意识有助于公众关注档案事业并参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家庭档案的基本属性是私人所有,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化研究,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家庭建档需要有适当的目标定位和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