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在论述档案记忆理论范式形成和发展、档案记忆理论范式科学进步性的基础上,对档案记忆理论范式的研究纲领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档案记忆理论范式作为档案学研究的新范型,需要我们筹划其研究纲领,"有板有眼"地开展研究,以起到范式导航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档案学核心期刊中244篇档案社会记忆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及双聚类分析,可以直观、科学地反映我国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状况。我国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目前已趋于成熟发展阶段,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后保管时代档案社会记忆价值构建、档案记忆和权力与身份认同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边缘弱势群体的档案记忆、数字档案记忆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等方面。建议在档案社会记忆范式构建期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深度,将档案社会记忆的学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发挥理论研究的现实指导和发展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3.
档案记忆观是档案学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档案学理论,在此理论的观照下,档案学的研究边界得以扩大,档案的属性和功能有了新的认知和发展,档案学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综述国内外档案学社会记忆研究现状出发,探讨档案记忆观理论下的档案基本性质,回顾国内外档案记忆观的研究历程,从而厘定和探讨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4.
守望记忆     
<正>记忆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生活在过去,存在于现在,影响着未来,而能将记忆定格下来的,就是档案。四川省各级档案部门如何贯彻落实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档案力量。本期"特稿"栏目刊载丁成明署名文章《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努力推进全省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从把牢档案工作政治方向、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档案工  相似文献   

5.
随着档案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档案一般属性已从信息属性、知识属性扩展至记忆属性。档案具有记忆属性,不等于档案就是记忆本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话语、权力、文化、技术等社会因素对档案记忆属性的影响。最后,对于档案部门如何参与社会记忆的建构谈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6.
记忆属性成为档案继信息、知识属性后的又一新的范式,档案记忆观也成为当下档案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的热议论题,其理论内涵不断被挖掘和深化.本文旨在梳理此理论的缘起和内涵,并在此理论关照下探析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档案工作在非遗保护中的社会功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客观地论及二者的现实发展与状况,从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档案记忆研究已成为档案学的新范式和理论增长点,但在学术观念、思想、认知上仍存在一些局限,需进一步推进研究思维从“记忆载体”向“记忆体”、“记忆建构”向“记忆再生产”、“记忆(建构)资料”向“记忆资源”、“记忆库”向“记忆场”转变,强化档案记忆本体意识和实践转向,拓展理论空间,推动档案记忆研究走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通过介绍"城市记忆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本文分析了档案记忆观视野下,档案编研为"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提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进而论述了城市记忆工程"为档案编研提供的新的发展空间,并就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参与"城市记忆工程"的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重新定义着人类个人和集体记忆的积累方式。作为人类记忆委托物的互联网,“互联网记忆”中存在着“网络社会中永恒的时间”,要将其向档案记忆进行转化,还须经过档案工作者的“诠释”。在这个诠释过程中,一种冗余复制是无法避免的。更重要的是,“互联网记忆”预示着档案“社区/社会范式”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世纪80年代学界对社会记忆(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档案界对"社会记忆"一词早已不陌生.本文试图在社会记忆的视角下,探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对档案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性,以及档案的记忆属性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档案记忆研究不只是一种理论观点、一种理论解说,它对阐释理解档案现象、探讨解决档案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从档案记忆工程、媒体对档案记忆展演、国家记忆传承、档案部门构筑社会记忆、档案学理论创新等5个方面对档案记忆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以表明“走进记忆之门”的档案学,还要进入记忆的堂奥。  相似文献   

12.
徐瑶 《湖北档案》2006,(5):15-16
1962年美国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体系>一书提出了"范式"这一概念,并作出定义: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豫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此后,范式理论作为一种说明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交替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和专业领域,其中也涉及到了管理领域,产生了管理范式.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概念一直在学界游荡——有的时候就像一个幽灵,时隐时现、令人捉摸不定——它就是"记忆"。据不完全统计,就有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博士论坛的"21世纪的社会记忆"、2004年第15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档案、记忆与知识"、2007年四川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2011年江西南昌大学的"社  相似文献   

14.
李依玲 《档案管理》2020,(1):30-33,59
知识管理作为新兴的管理模式在商业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将知识管理应用于档案记忆再生产中有利于科学系统地获取、组织、存储、共享档案记忆,挖掘档案记忆的知识价值,为知识创新提供资源的土壤,为档案记忆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视角。文章首先从档案、记忆、知识的关系,知识管理理论与档案记忆理论的研究路线的相似性,知识管理理论为档案记忆再生产提供方法论指导三个方面对知识管理理论在档案记忆再生产中应用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然后勾勒出基于知识管理的档案记忆再生产架构,提炼出三条应用方式:以档案部门为主体的记忆重构,以公众为客体的记忆生成,档案部门与公众相互作用的记忆升华。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推动了档案记忆研究的发展,数字记忆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新的增长点。本文通过梳理档案学视域下数字记忆研究的历史脉络,发现其研究取向具体表现为记忆构建的阐释取向、基于档案管理的资源取向、记忆功用的知识取向和学科发展的融合取向,认为应转变资源取向的研究重点、强化知识取向的深层意义、注重阐释取向的可延展性和理顺融合取向的概念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兰台世界》2016,(Z1):83-84
<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时代的使命,都促进现代城市的飞速扩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改造工程不断地翻新城市的发展历史,伴随着旧城改造、新城开发、构建城市空间新格局等等大环境,我们档案部门尤其是城建档案馆应当主动承担起保存城市记忆,记录历史变迁的责任,在城市的发展和保护中寻求动态平衡。一、"城市记忆"的概念和现实意义对城市记忆的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答。尽管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阐释,但是  相似文献   

17.
《兰台世界》2015,(Z3):66-67
<正>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简称UNSCO)倡议并牵头实施"世界记忆工程"项目以来,"记忆"成为档案界的一个重要概念。2004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以"档案、记忆与知识"为主题,讨论了档案作为人类记忆库的重要社会功能,提出"档案看成文件库的传统看法正在被记忆库的认识所取代"。此后,档案界有关档案与记忆的研究逐步兴起。"城市记忆"这一概念最先在建筑学、社  相似文献   

18.
真是没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概念,因为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突然就成了问题。所谓"城市记忆",显而易见,是一种很文学的比喻,脱胎于一种被称之为"拟人"的修辞格。如果其中的核心词汇"记忆",不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界率先频繁使用,诸如"城市记忆"这样颇具想象力的衍生字眼,估计不会同我们结缘。怎么可以呢?档案就是档案,用我们的习惯说法,它是用以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的。这个历史是谁的历史?党和国家的呀,怎么能变成像人一样的记忆呢?立场有没有问题啊?太不严肃嘛!风马牛不相及嘛!  相似文献   

19.
真是没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概念,因为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突然就成了问题。所谓"城市记忆",显而易见,是一种很文学的比喻,脱胎于一种被称之为"拟人"的修辞格。如果其中的核心词汇"记忆",不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界率先频繁使用,诸如"城市记忆"这样颇具想象力的衍生字眼,估计不会同我们结缘。怎么可以呢?档案就是档案,用我们的习惯说法,它是用以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的。这个历史是谁的历史?党和国家的呀,怎么能变成像人一样的记忆呢?立场有没有问题啊?太不严肃嘛!风马牛不相及嘛!  相似文献   

20.
《兰台世界》2019,(Z1):105-106
<正>档案因其记录社会活动的客观性、完整性和稳定性而担当起"社会记忆"的重任。档案记忆观是从社会记忆和集体记忆的视角,对档案产生新的认识。档案记忆观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和角度,即用记忆的角度看待档案。本文从档案记忆观的视角出发对广播电视档案及其管理工作进行审视和思考,以期促进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和提升广播电视档案价值。一、档案记忆观的内涵档案记忆观是档案学的一种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