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灿烂文化。本篇论文主要是浅谈了居住于我国东北区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民歌特点。先从民歌的基本定义入手,然后引向论文的主要部分赫哲族民歌,通过对赫哲族代表民歌作品《乌苏里船歌》分析进行论证,总结出赫哲族民歌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思琦 《百科知识》2023,(15):54-55
<正>川南民歌和川北民歌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都体现了中国西南地区丰富的音乐文化传统,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但在音乐表现上存在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唱法的不同,反映了两种地域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一、川南民歌的特点四川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四川民歌,而川南民歌是四川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川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川南有大小凉山,  相似文献   

3.
沈春艳 《科教文汇》2013,(24):F0003-F0003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是最能体现人民思想情感和生活的音乐。安徽民歌具有南北风格兼容并存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4.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变迁,民歌也在日益发展,新时代民歌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表现出与传统民歌不同的新品质.  相似文献   

5.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是最能体现人民思想情感和生活的音乐。安徽民歌具有南北风格兼容并存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6.
民歌是中国音乐发展过程中的瑰宝,是集中展现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民俗风貌的重要载体。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歌,并且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民歌形态及特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就从蒙古族民歌入手,对其发展及演变进行了重点探索。  相似文献   

7.
陕南民歌是陕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者是古老的融合的民族。陕南独特的地域条件、区域间的人口迁徒、方言等因素形成了独特艺术魅力的陕南民歌。从陕西民间文化乃至中国民间文化来看,陕南民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与保护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陕南民歌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它逐渐丧失了其民族特色。因此,在当今社会保护并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歌的区域特色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民歌区域特色意味着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区域特色。中国民歌区域特色之丰之美,为世界各国难与并能,它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璐 《百科知识》2022,(3):38-40,43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不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同时又是民歌之乡,享有"民歌海洋"的称号.从尧舜时期的民歌童谣,到国学经典《诗经》中的《唐风》《魏风》,再到南北朝的《并州歌》《敕勒歌》,都留下了曾经生活在山西地区的各族人民的情感印记.明清以来,山西民歌显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河曲民歌""左权民歌"都有世人耳熟能详的民歌作品传世,如《想亲亲》《绣荷包》《桃花红杏花白》等.这些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山西民歌还是古筝创编的重要源泉之一,二者常用弹唱的方式结合起来,这种文化碰撞既是对山西民歌的发扬,也是对当代山西筝曲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汉族民歌是中国民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以其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流传至今。但是在当下的社会,汉族民歌的传承确实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存在的困境。在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希望借助传媒使汉族民歌得以继续发展,迎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7,(4)
说到蒙古草原生活,离不开长调民歌的陪伴,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其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在草原民歌中独树一帜,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是当之无愧的"草原音乐活化石"。本文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分部及特点进行探究,感受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2.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口头创作的一种能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生活、意志、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根据笔者几次田野考察获得的一些资料,结合民歌分类的理论方法,对四川汉族民歌类别作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环境、生活方式、语言文化风俗的不同在民歌中体现的非常明显,极具特色,就形成了差异极大的民歌色彩。本文是在广泛查阅资料后对各区域民歌从调式、结构、主要分布地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4.
李晓红 《今日科苑》2007,(24):209-210
《绣荷包》和《茉莉花》是两首经典的民歌。本文拟从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出发,对二者进行理性的分析,以找出两地民歌各自的地方性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民歌《茉莉花》与《绣荷包》的地方性风格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绣荷包》和《茉莉花》是两首经典的民歌。本文拟从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出发,对二者进行理性的分析,以找出两地民歌各自的地方性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一个拥有753人的普普通通小山村。无论是瑞耄耋老人还是五岁孩童,人人都会唱民歌。这个山村里能连续唱歌两小时以上者达80多人,其中4位村民能唱民歌1000首以上。令人称奇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子,竟然包容了跑旱船、秦腔、河南曲子等东西南北78种曲调,实属全国罕见。这个小山村就是位于湖北省武当山南麓,被专家们誉为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中国民间文艺活化石”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民歌村。一个小山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歌星”呢?民歌村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相似文献   

17.
桂海滨 《科教文汇》2009,(36):267-268
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它还原了民歌的本质——人人都能够的、很随性的、自然的歌唱。它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的是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它的出现是不应该有特定的时间、地点限制的。这些都是原生态民歌有着无限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诗歌除了成功塑造了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外,还有其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下面,笔者将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其高超的艺术美。一、《木兰诗》是在承传与创新中诞生的北朝民歌主要以五言形式表达,《木兰诗》则继承了这种传统,带有鲜明的民歌风,但它又不拘泥于此,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长短句交错,使古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而且从篇幅上看,它也比同一时期的民歌长很多。例如:《木兰诗》开篇的前四句"唧唧复唧  相似文献   

19.
李颖 《百科知识》2021,(21):34-35
明代民歌在小说中的出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俗文学盛行;二是小说的受众大部分是粗通文墨的市民阶层,小说作者为了迎合读者的取向,在写作中加入深受普通市民喜爱的民歌.在这个过程中,小说和民歌从相离到相交,经过不断磨合取得了意外之喜,民歌自带的韵文特点使小说得以更好地抒发情感.除此之外,在帮助小说渲染气氛、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进程和发展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倪洨 《科教文汇》2008,(3):199-199
本文通过对多个民族或地方的民歌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它们除了一些共性以外,还有自己独自的特点,笔者在这些独自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些判断方法可以供音乐初学者在判断一首歌曲是不是中国的民歌的时候作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