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实际上,欺负的本质还在于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意图和行为双方力量的客观对比。幼儿的欺负行为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向他人或物品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作弄他人,以发怒、争吵、打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侵害或漠视他人的权利,往往是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占相对优势者对较弱者有意进行并造成对方生理或心理痛苦的攻击。幼儿的欺负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更会对幼儿自身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具有这种行为的幼儿对外界环境持拒绝的态度,同伴关系差,爱惹事生非,不易…  相似文献   

2.
鞠玉翠  张文新 《中学教育》2003,(8):14-16,31
一、欺负行为及其危害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进行的攻击 ,也就是说 ,欺负是一种特殊的攻击 ,它与一般攻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欺负者与受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这里的不均衡包括客观存在的欺负者体力或社会关系的优势 ,也包括其主观上的优势感 ,因而通常表现为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以强凌弱。通常情况下 ,欺负还有比较稳定的特点。挪威、英国、日本等国以及我国的已有研究表明 ,约 1 0 %—2 5%的中小学生卷入欺负 /受欺负问题。欺负问题在中小学生中经常发生 ,对学生身心造成严重危害。挪威学者奥维尤斯等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3.
欺负是学校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攻击行为,是指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或处于劣势的一方进行的攻击,通常把欺负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职业院校女生的欺负问题较为突出,研究职业院校女生受欺负/欺负的现状,对改善女生的生存环境、有效进行欺负干预有重要作用,也为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受欺负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其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欺负儿童是指那些经常或频繁地遭受他人欺负的儿童,是欺负行为(bullying)中的受害者。如欺负行为一样,儿童受欺负的发生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国内外的研究表明,10—20%的中小学生经常受到直接或间接欺负。无论是何种欺负形式,都可能使儿童产生焦虑、孤独、抑郁、退缩、自尊降低、学习成绩下降、逃学等一系列的心理及适应问题,使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伤害。因此,近年来,研究的焦点逐渐突破了攻击者一方的局限,受欺负儿童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以受欺负儿童为对象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减少自身受欺负的可能性,而…  相似文献   

5.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比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使用语言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现今,很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现今社会,少年儿童受欺负现象十分普遍。许多研究表明,受欺负经历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1]。受欺负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历过被他人有意攻击和伤害,并造成心理或生理痛苦。受欺负者在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处于劣势,欺负者往往通过身体伤害、言语或肢体语言威胁  相似文献   

7.
攻击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言语的攻击。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攻击行为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如果任其不断升级,不仅会影响其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会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因此,笔者就针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欺负行为欺负行为一般是指有意造成被欺负者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欺负行为属于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推打、谩骂、勒索钱物、取外号以及社会排斥等。欺负行为可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前者包括直接的身体欺负,如拳打脚踢;直接的语言欺负,如辱骂和起外号等。后者包括诸如背后说人坏话和群体排斥等。欺负行为既有个人所为,也有群体参与。二、欺负行为的危害欺负行为是儿童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表明,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导致经常受到欺负的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  相似文献   

9.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要课题。许多学者研究表明,幼儿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和集体造成不必要的危害,而且会对幼儿自身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产生消极的影响。[1]由于幼儿攻击性行为会直接导致同伴之间出现矛盾,幼儿园教师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扰乱幼儿园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因此,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对其进行矫正迫在眉睫。心理学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受挫折有关,挫折往往会引起侵  相似文献   

10.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33):45-4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对攻击者或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它。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  相似文献   

11.
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在校园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应结合实践对受欺负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正视校园受欺负现象,与受欺负者共情;开展自信心训练,增强个人力量;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提高人际适应能力等.以减轻对受欺负者的心理伤害,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2.
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丈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痔此对受欺负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通过正视校园欺负现象,与受欺负者共情;开展自信心训练,增强个人力量;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提高人际适应能力等途径,以减轻对受欺负者的心理伤害,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3.
孙青 《成才之路》2011,(12):19-19
一、研究的缘起调查资料表明,很多孩子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孩子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会极大地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而攻击性行为则是幼儿众多心理问题中较为常见的,直接影响到幼儿将来的学习、生活,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所谓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幼儿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14.
董颖红 《中学教育》2020,17(1):19-25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线下受欺负与线上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愤怒沉思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学版)、愤怒沉思量表和网络欺负量表对405名中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性别、学历和独生子女对线下受欺负、线上欺负行为和愤怒沉思水平存在一定的影响;线下受欺负、线上欺负行为与愤怒沉思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线下受欺负对线上欺负行为的直接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β=0. 29,95%CI=[0. 20,0. 38]),线下受欺负通过愤怒沉思中的报复想法维度间接影响线上欺负行为(β=0. 67,95%CI=[0. 45,0. 89])。结论那些在线下受到欺负的中学生更容易进行愤怒沉思,产生报复想法,而在线上对他人进行欺负。  相似文献   

15.
情绪和行为异常的幼儿,特别是行为异常的幼儿,其主要表现就是具有很多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对同伴说出一些威吓、刺人的话。同时,稍有不顺,就会对同伴或家里的大人拳脚相加,或者抛物掷人。幼儿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幼儿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如何矫正幼儿的攻击行为呢  相似文献   

16.
攻击是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儿童之间的消极互动,在很小的年龄已经出现,儿童攻击的起因、类型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幼儿早期,物品和空间争夺等引发的攻击比率高于由社会事件引发的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性攻击逐渐减少,敌意性攻击却逐渐增长。不管是何种攻击,都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不但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多来自外界的否定态度,与同伴关系一般较差,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就3岁左右的幼儿来讲,出现攻击行为的现象可简单概括为:一、由物品和空间争夺引起的攻击小班幼儿年龄小,身体…  相似文献   

1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和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8.
社会技能是个体在特定社会情景中,运用已有的社会知识,有效而恰当地与他人进行积极交往以实现自己或他人互动目标的行为方式,它包括行为、认知和情绪三种成分。近些年来研究者一直对社会技能缺乏的后果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对学校欺负问题中受欺负者社会技能问题的兴趣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19.
社会技能是个体在特定社会情景中,运用已有的社会知识,有效而恰当地与他人进行积极交往以实现自己或他人互动目标的行为方式,它包括行为、认知和情绪三种成分。近些年来研究者一直对社会技能缺乏的后果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对学校欺负问题中受欺负者社会技能问题的兴趣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20.
<正>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涵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幼儿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更多的是打人、说脏话和以其他行为方式给人带来不快。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也有一些行为是不明显的,如生闷气、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告诉他人不和某人玩等。在幼儿初期,幼儿的攻击行为趋势不明显,如果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就可以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攻击便可转化为勇敢、坚强等积极方面的个性品质;但如果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