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曾经用心观察过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课堂情景下对"下课"的不同读法. "下课吧."老师的神情严肃,语气平淡,显得很是无奈.这种情况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还是似懂非懂,老师布置的巩固练习才刚刚开始,下课的时间却到了.于是,老师不得不宣布下课.  相似文献   

2.
郭祥友 《小学生》2013,(3):17-17
我们老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可以充分得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教训,改进教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上课教,下课机械地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下课机械的做作业,甚至要求教师对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使教师成天忙碌在  相似文献   

3.
田艳 《语文天地》2011,(18):3-4
我校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已有两年了,广大教师对此课题的国内外相关理论掌握了不少,而付诸课堂教学中时却显得苍白无力。在课堂上要么死气沉沉,一节课下来,老师在唱独角戏,下课则气呼呼地说学生不配合;要么一节课热热闹闹,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学生情绪高涨,但课下检测连最基本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老师下课还很满足地说:"我班学生表现多好啊!都喜欢回答问题。"教学情况确实如此吗?  相似文献   

4.
据报载,上海育才中学规定,到了下课时间,老师如果还无意下课,班长可宣布下课。这条校规定得很好。它不但要求教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科学地利用课堂45分钟,而且能让学生在课间10分钟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这对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政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上课被动地听老师讲,下课机械地做作业,一切围着考试转,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和现实社会相脱节,造成政治课的空洞无味,课堂没有生气和活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采取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政治课变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6.
现在一些所谓的高效课堂是上课时热热闹闹,下课之后学生却什么都不知道.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让学生作主,让学生展示,并最终让学生成功,这对一改以往传统课堂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高耗低效模式是有巨大的积极意义的,但凡事过犹不及,对高效课堂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认识,我们也应注意:学生是自主的但不是自由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嘴动、手动更需要脑动、心动;重视学生不等于轻视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仅表现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更有课前老师对学情的了解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特别关照课堂的生成性.  相似文献   

7.
曾经观摩过这样一节数学课,这节课从始至终"表扬声一片":学生无论是举了一次手,还是写了几个算式;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还是回答了几句话,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你真棒!"同时,教师还要求全班学生一次次掌声鼓励.这样的情景不由得人深思:传统课堂中,教师批评的声音太多;而新课堂里,老师表扬的声音又过多.那么,教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才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下课前,老师很有成就感地大声问:“同学们都听懂了吗?”同学们用更大的声音回答:“听——懂啦!”老师喜不自禁地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齐声高呼:“没问——题啦!”真得没问题了吗?这样的课堂仍旧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不重视或忽略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走下讲台     
“课堂上,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我曾把这当作处理与学生关系的准则。直到有一天,一节课改变了我原有的看法。那天因为咽喉发炎,我嗓音沙哑。我担心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听不清我的话,于是就走到教室中间来讲课。好不容易撑到下课铃响,我疲惫地挥一下手,示意下课。几天后,在批阅学生的周记时,关于那天上课情景的两篇文章,引起我的注意。一个学生写道:“老师轻轻地走下了讲台,来到了我的身边,我好喜欢坐在老师身边听课。”另一个学生写道:“老师在下课时笑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老师在班上笑,感觉真亲切!”学生的几句…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从何时始,一条铁的规定开始盛行:不许拖堂,下课铃声一响,教师必须结束上课。诚然,课间10分钟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没有任何权力占用。完整的课间10分钟有利于学生大脑得以充分地休息,保证学生下一节课有充沛的精力来学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教”是为了学  相似文献   

11.
自主互助型课堂实施以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自由回答,老师不置可否,或仅微笑点头说声“好”或“有独到之见”,最后教师总结答案.有时教师要求学生互助学习,学生三三两两组成学习小组,热热闹闹讨论,可仔细观之,走神者有之,随意闲聊者有之,讨论瞎扯者有之.这样热热闹闹学生各说各话一直到下课.而教师说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时,常常说:学生自由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2.
在韩国的日子里,我经常会被一些细节所感动。细节是微小的、具体的,但它却联通着人心。那天,我第一次给韩国的大学生讲课。下课时如同在国内一样习惯地说了一句“今天就讲到这里,现在下课。”正准备离开讲台,不料下面几十个学生齐刷刷地说:“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我以为是初来乍到,学生表示礼貌,没有在意。不料以后每次下课都是这样。这不是稚声稚气的小学生的声音,而是二十多岁青春蓬勃的大学生的声音,听着这声音,你怎能会不感动?在校园,我时常会见到学生向老师弯腰问好,甚至有学生之间互相弯腰招呼的现象。有一次,我问一位男生,刚才那位…  相似文献   

13.
一次参加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学生们热烈地谈论着自己心中的好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关心学生,在笑声中让我们学到知识的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上课下课和同学们在一起的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在生活中能够帮助我的老师……教师又追问了一句,你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吗?这时,学生不再那样热烈,都闭口不说。  相似文献   

14.
把课讲到学生记忆的深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乎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触 :有时即使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某些内容 ,下课之后仍可发现总有一些学生未能记住 ,老师的话就像吹过学生耳边的风 .也经常见到这样的物理课 :教师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停地讲 ,课堂教学密度看似很高 ,实际上却只是教师语言的密度很高 ,“学”的密度反而甚低 .诸如此类现象 ,概括地说就是学生未能将教师用口语表述的信息正确持久地保存于记忆之中 ,下文简称“耳边风”现象 .那么从物理学科的教与学的角度看 ,耳边风现象的原因何在 ?怎样将讲授的知识刻在学生记忆的深处 ?这些问题便是本文的主题 .1 分析“耳边风”…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韩军老师认为,母语学习要"举三反一"而非"举一反三".如今许多家常误和公开课却是"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十"一首七言绝句28个字得品味一小时;一篇几百字的散文两节课讲不完,下课了还在匆忙总结主题、布置作业.课堂上最忙的人,一定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连珠炮一样地问,一次又一次地俯身打开一个又一个课件(制作匆忙,不免出理错字病句)……教师素得满头大汙,学生却在开小差.  相似文献   

16.
<正>"对一个有观察力的老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丁零零……月考之后第一节政治课下课铃声刚落下,耳畔随即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老师,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到外校听课。一进教室,我就被“震”住了。那个授课的教师和我同龄,可是比我在课堂上的表现威严多了,学生也比我的学生规矩多了。课开始后,教师一直讲得有板有眼,学生也一直坐得整整齐齐,可见平时的训练有素。尤其是下课铃响时,教师的课还没讲完,全班学生竟然没有一点诧异的表情,就像没听到铃声一样,依然稳稳当当地坐着听老师讲。我心里不由暗想:这可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呀!这要是换了我的学生,一定会以为我今天耳朵失聪了,说不定会有人站起来提醒我:“老师,下课了!放学了!“  相似文献   

18.
微评     
《甘肃教育》2021,(3):6-7
让“声音可塑”成为教师的基本认知某学校期末教师测评中学生反馈的最大问题是教师的声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教师课堂说话声音小、扩音器发出来的声音炸耳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声音是老师的第二教态,不好的声音条件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声带健康和专业成长,成为教师难以突破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流水线式课堂教育已很难满足家长和学生的新需求,其中教与学的“脱节”是教育领域当前面临的难题之一. 万朋课后网能够使学生足不出户,只要根据个人的课程学习需求,实现菜单式学习、同老师进行在线交流.通过看教师的神态、听教师声音、学教师打开的教学资料、在教学资料上做标注、课堂演示等操作,接受教师的治学熏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课堂,向教师举手提问、与教师对话,学生之间还可以在公共讨论区进行问题的交流等,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存在着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弊端,学生没有提问的机会和权利.如今,新课程倡导建立和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课上或下课以后,有些同学突然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常常使教师头痛不已.我们怎么办?"课时紧,不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课本要学习的内容.""你想用这个难题难倒老师吗?"老师常常用这样的回答来对付学生,学生自然也就哑口无言了,但效果很差,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