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严重,几乎无年不灾,给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面对严重的灾荒,当时的政府救灾力度不大,而民间社会的救济则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怀化地区自然灾害频仍,并呈现出广泛性与相对集中性,频发性与并发性的特点。面对灾荒带来的严重的社会后果,当地政府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河南水灾及其发生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河南水灾频发,灾荒严重,究其原因,有河南地形、气候、河流分布等自然因素,更有社会经济乏力、政治腐败及战争影响等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4.
1929年和1937年甘肃省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灾荒,前者涉灾面积和受灾人口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灾荒造成的后果却有较大不同。前者对甘肃社会的打击程度远超过后者,其重要原因是1937年的民间物资积累远比1929年充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民间物资积累的多寡对于灾荒频发的民国时期社会应灾能力的强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的河南是我国灾荒频发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学者多偏重于对民国时期河南灾荒中某一种类型的灾害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而在这一时期河南灾荒救助体系方面尚缺乏宏观系统的研究,因此加强对晚清时期河南灾荒救助体系的宏观研究,深入分析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丰富我国灾荒史研究,尤其是推动区域灾荒史研究向深层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经济区域。由于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和社会政治原因,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频发,主要有洪涝灾害、蝗灾、旱灾以及疾疫。其中,民国10年、20年及27年水灾是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最著名的三次大水灾。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的灾荒主要有4个特点,即以洪涝灾害为主,间隔时间短,波及范围广,影响大,后果严重,持续时间长,多灾并发等。灾荒造成了诸如民众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遭到损失和破坏、流民增多、匪祸严重等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不仅对流域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长久的负面影响,而且成为流域内人民长期贫困与落后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清代是中国古代灾荒最频最烈、荒政最发达的时期。此时,虽是我国灾荒的频发期,清前期与后期灾荒频度无大的差别,但灾荒的危害程度明显加深。清政府的备灾救灾思想、救灾政策、制度运行、吏治情况等政府行为是这些灾荒现象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8.
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四川处于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加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川省兵祸不断、政治动荡,更是使灾荒变本加厉,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川省的灾荒救济进行研究,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川的灾荒救济及政府的应对机制,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川省的社会救济情况。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连年的灾荒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对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关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学者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归纳总结的同时,结合现阶段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晚清灾害频仍 ,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 ,对晚清严重的灾荒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他揭露晚清灾荒产生的社会根源、抗灾能力降低的现实状况 ,阐发了卓有远见的防灾抗灾的主张。郑观应的荒政思想对今天防治灾荒与发展农业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但菲  靳美玲 《教育科学》2012,28(3):43-47
本研究以沈阳市15所幼儿园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的实际设置情况。调查显示,目前主题形式的课程在幼儿园主体课程中占据主要地位,但"主题"对领域的统摄作用不强;个性化课程的设置倾向于选择具有外显成果的课程,缺乏真正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课程内容容量大,各类课程之间彼此缺乏联系;课程内容小学化倾向严重。  相似文献   

12.
知识和理性主义课程观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间性课程是主体间性交往的经验。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临沂市蔬菜保护地土壤障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表明,临沂市蔬菜保护地土壤存在盐化、酸化、微量元素短缺的问题,致使蔬菜品质下降,经济效益降低,并造成水污染;主要原因是施用化学肥料过量及结构不合理;提出了减轻土壤障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残酷的殖民统治不仅使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严重的动荡和混乱,同时给东北各阶层民众的社会心理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伤害.使其社会心理由最初的对民族国家的"忧患意识"向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内核的"抗日心态"转变,同时这种转变也是促成东北抗日救亡高潮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体制转轨中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职能缺位和错位.政府行为不规范,相应的法规和诚信制度尚不健全造成的。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应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打造诚信政府。制订相应的信用法律.建立完善的市场规则和信用管理体系。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培养公民的诚信观念。  相似文献   

16.
清代自乾隆5年(公元1740年)颁布《大清律例》后,司法官员便以其作为断案的主要法律依据。专门规定在《刑律·斗殴下》中有关"妻妾殴夫"的行为是法律禁忌。在以夫权为中心、家族主义至上的封建社会,妻这种"自绝于天"的行为不论给丈夫造成死或残哪种后果,在家庭伦常中都是最严重的犯罪,故法律专门设"妻妾殴夫"条制裁此类犯罪。本文试从法条本身出发,挖掘法条中蕴含的刑法文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制度反腐败,是20世纪50年代党风廉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措施之一.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干部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完善党内纪检监察制度;建立健全人民信访制度;建立完善廉政监督制度.认真梳理和研究这些制度,从中可以获取有益的启示,对于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粮食危机,造成我国农村人口大量的非正常死亡.彼时的浮夸风、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运动、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使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在粮食严重减产的情况下,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从而造成了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贫富分化已经相当严重,势必影响构建和谐社会。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没能有效控制,片面强调效率,造成分配不公。特别是国企改革,使大批职工下岗失业,沦为新的城市贫民;少数民营企业老板或国企高管层借改革之机一夜暴富,充分说明改革的政策导向是至关重要的。要高度重视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必须把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