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广播电视报危机应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江卫 《视听界》2006,(2):86-87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广播电视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报的发行量一度成为亮点,有的广播电视报发行量甚至高达上百万份;此后,广播电视报的发行开始大幅度地下滑。现在发行过百万的只有《中国电视报》了。造成生存危机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两个背景不容忽视。第一个背景是由广播电视报的报道主体决定的。广播电视报的报道主体是娱乐新闻,而娱乐新闻在社会上正逐步走向边缘化。随着新闻改革的进程,可以报道可以追踪的新闻越来越多,因此,娱乐新闻退居二线。有调查表明,大众对传媒的接受行为,已由长时间的“娱乐消费”为主转化为新时期的“信…  相似文献   

2.
谭军波 《今传媒》2007,(9):35-36
广电报即广播电视报,这是中国报业一支独特的力量.省级广电报多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文革停刊,改革开放后大量复刊.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一批地级市的电视报纷纷亮相,形成一个发展的高峰期.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广电报270家,发行量高达4200多万份.其中,省级广电报半数超过100万份.广电报一般由各地广播电视局主办,以刊登电视节目为主打内容,曾经为电视台带来过可观的收益.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广电报普遍遇到危机.如今,全国广电报约有340家,发行10万份以上的为数不多,20万份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分析探讨他们的发展过程,关注他们的无奈痛苦及变革走向绝对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带动我国广播电视报业创造出辉煌的业绩,80年代到90年代,是广播电视报的黄金时期。90年代以后,城市晚报、娱乐报、都市报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广播电视报整体上陷入低迷。  相似文献   

4.
刘亚群 《传媒》2004,(5):30-31
自上世纪80年代始,广播电视报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一个报种,走过了一段在中国报业史上辉煌的历史.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多,都市类报纸的冲击,广播电视类的报纸开始大面积大幅度的下滑,目前除个别省市外,大部分省市的广播电视报普遍处于低谷,在报业市场中边缘化明显.为此,各家广播电视报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版,试图寻求一条再现往日辉煌的道路,但今天看,不管改革是一种主动的追求抑或是市场之手推动的,广播电视报都没能寻找到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一些报业专家预言,广播电视报是一种阶段性的报纸,从高峰走向低谷而后消亡是一条不可抗争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何浩 《今传媒》2009,(9):58-59
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报业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广播电视报现象.以刊登广播电视节目表为主的广播电视报,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应运而生.这支报业新军虽起步较晚,却势如破竹,被业界称为一匹"黑马".至90年代中期,全国已有广电报270多家,发行量高达4200多万份.  相似文献   

6.
今日的报业竞争无疑是激烈的,中国是最大的报纸消费国,全国每日的报纸发行量大概在8500万份。全国340多家广播电视报,绝大多数在夹缝生存,日益边缘化。广播电视报曾经很好过,上世纪80年代始的20年间,作为我国特有的媒体衍生物,广播电视报在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交流中一度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并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熟壮大,发行量稳步攀升。上世纪末以后,广播电视类的报纸开始大面积、大幅度的下滑。现在发行过百万的只有《中国电视报》了,大概250万份,但为此,中央电视台每年提供的补贴为30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报是一份依托广播电视媒体成长起来的家庭生活报,它主要以预告广播电视节目和介绍影视看点、娱乐消息为主的一份走入百姓家庭的报纸。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播电视报在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与交流中作出过突出的贡献。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广播电视报的功能被削弱或替代,面临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在党报和晚报的挤压下,广播电视报更是举步维艰。因此,在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报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始,城市广播电视报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一个报种,走过了一段在中国报业史上辉煌的历史。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多,都市类报纸的冲击,广播电视类的报纸开始大面积大幅  相似文献   

9.
吕敏  张瑜 《青年记者》2006,(15):72-73
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状况 广播电视报的命运颇有些昙花一现的味道,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颠峰时刻到2006年前的一路走低,广播电视报的颓势令众多的从业人心生气馁。  相似文献   

10.
邓国超 《新闻窗》2013,(6):22-25
新媒体时代的报业竞争异常激烈,广播电视报也不例外,这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辉煌的纸媒,21世纪一开始就出现了新的变化,2005年成为拐点,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逐年萎缩,全国大多数广播电视报走向衰落,入不敷出,陷入了困境。创新广播电视报经营,积极探索广播电视报发展新模式,成为当代广播电视报经营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实践与创新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媒介大家庭中,广播电视报越来越处于劣势,发行量从百余万份迅速下滑到几十万份甚至是几万份。与读者的“移情别恋”同步,广播电视报的广告客户也纷纷“转向”,广播电视报又必须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广播电视报如何走出困境并寻求自身的发展?本文拟从广播电视报与其他媒介联手,从而实现借势发展这一视角进行探讨。广播电视报与其他媒体联手,可以大大加强对某一新闻或问题的报道力度,从而提高广播电视报自身的影响力,这对素有“小报”之称的广播电视报而言,更显重要。从1999年开始,《…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有线电视的发展,从广播电视脱胎而出的广播电视报,达到了辉煌的高峰。但是,从90年代中期以来面对电子媒介的强势攻击,节目单不再仅仅是广播电视报的垄断产品,靠节目表打发读者的时代一  相似文献   

13.
发韧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广播电视报 ,迄今为止 ,全国已有200多家城市广播电视报 ,加上中央级、省级广播电视报 ,它们已与广播、电视一起 ,形成了我国广播电视传播界“声、屏、报”三位一体的立体宣传格局。广播电视报之所以深受读者欢迎 ,究其原因 ,一是依附于广播、电视的这份报纸同时又是对广播、电视的延伸与补充 ,其导听、导看的职能 ,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需求 ;二是广播电视报是一份具有浓郁晚报风格的家庭文化报 ,人们在知识性、愉悦性和实用性的阅读中能获得较大的收益。于是 ,广播电视报在90年代中叶迎来了它发展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4.
广播电视报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兴起而兴起,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85年,全国仅有46家广播电视报,其中省级广播电视报有二十余家,而城市广播电视报不足二十家,当时的城市电视台也不足五十家。到了1995年,全国计有电视台982家,有线台1202家,教育电视台941家。(据《文汇报》)相应地城市广播电视报也发展到200—300家。 城市广播电视报兴起,打破了省电视报的一统天下,一个省多的拥有城市电视报20多家,少的也有10余家。如某省广播电视报,1985年发行量曾突破130万份,而到了1995年,发行量只剩下了20-30万份;从地域上也相应缩小.原来几乎遍及全省各城镇,如今仅限于省城一带。 城市广播电视报迅速兴起,是有宏观经济基础和主观人为因素的。在经济基础相对贫乏的80年代,文化娱乐活动也相应贫乏,人民群众的业余娱乐生活迫切需要这份报纸,因为那时候,每天晚饭后的时间,绝大多数人都是消磨在电视机前的。作为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作为电视台与观众间的桥梁和向导,广播电视报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报,顾名思义,当然与广播电砚有关。有了广播电视,才有广播电视报;有了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才有广播电视报的兴旺。《广东电砚周报》更是在80年代初,广东电视事业蓬勃发展之时,于1982年6月应运而生的。当时全省独此一家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独此一家电视报──《广东电视周报》。刚刚摆脱“文革”阴影的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了电视台的忠实观众和电视报的忠实读者,周报发行量节节上升,《广东电视报》发行量最高时曾达238万份。但世间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呈直线上升。有高潮就有低谷。后来的事态发展,现在想…  相似文献   

16.
王成松  孙力 《传媒》2000,(2):27-29
安徽广播电视报如同所有的省级广播电视报一样,曾经有过发行量超百万份的辉煌,但在报纸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尤其是各地市广播电视报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以后,省广播电视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视报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行业报.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的广播电视报曾经一度辉煌过,但随后在上世纪90年代发行量急速下滑,并陷入一种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困境,至今仍然未能完全摆脱.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报业竞争激烈等外部因素之外,报纸定位及发展方向一直未能明确,也是困扰着广播电视报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对广播电视报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探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节目预告不再是广电报垄断的"稀缺性资源",曾定位为广播电视的延伸与扩展平台的广播电视报,从上世纪90年代的巅峰状态走入低谷,地方广电报在读者规模、财政收入方面出现了普遍性滑坡。调整内容、读者构成及提供服务的方式,自然成为广电报的集体抉择。 2005年10月,《杭州广播电视报》进行了改版的初步尝试;一年不到,它又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央视索福瑞读者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杭州广播电视报》的平均阅读率位居杭州各类周报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全国城市广播电视报呈现潮起潮落之势.由于受众需求的变化和出现了许多的有效替代产品,城市广播电视报进入了行业性的衰退期,以高投入、低产出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吴锋 《传媒》2012,(5):38-4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中国电视业的勃然兴起,广播电视报迅速发展,鼎盛时全国约有广播电视报300多家,每期总发行超过5000万份,占同期全国所有报纸总发行数的l/7。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广播电视报的功能被削弱或替代,面临的发展压力日益巨大。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报刊业转企改制的滚滚洪流中,许多广播电视报投身其中,却发展曲折。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如何对广播电视报进行重新定位,创新经营模式,改变内容风格,并逐步适应报社转企改制的发展大势,让广播电视报重焕生机,成为了本期《报业观察》栏目所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