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物权法切实维护了广大城市居民的财产权益。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在我国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转让制度,因此,城市居民购买房产之后,其虽然对房屋享有永久的所有权,但土地使用权则是有期限的。而土地使用权到期之后,地上的建筑物的所有权是否依然受到法律的保护,成为广大城市居民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的进展状况,继续推进农民市民化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中,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关键.在保证不改变农用土地产权和用途的前提下,搞活农村农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农民的土地收益货币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更对释放农村劳动力,更推动农民市民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立农用地流转机制,难点是剥离农用地担负的社会保障职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地待和处理,以效率为标准,规范流转,优化配置,因此,必须城乡联动,扩大农民就业面,规范流转方式,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还要正确处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建立农用地流转机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障碍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精神,消除现行法律的限制性规定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形成的障碍,立法机关应当对《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中的不合时宜的相关规定予以修改以符合立法政策的需要,完善土地和物权法律制度以及其他配套法规,保障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切实维护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农用土地的三权分离,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没有国家法律的保障,带来许多现实问题,必须用法律确保农用土地的流转。要健全法律条文,落实所有权的主体,把现存农用地的三权并为二权,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使用权,并严格规制政府的征地权,使土地流转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6.
科学识别影响农用地流转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是促进农用地健康流转的关键。通过理论分析经济结构变化对农用地流转的影响,构建相关计量模型,运用2007~2012年的抽样调查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结构变化对农用地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对农用地流转影响较为显著,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对农用地流转影响不明显。我国应该继续发展非农产业,尤其是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扩大非农产业就业容量。应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不断调整农用地流转的政策措施,使之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适应,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基本法律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支持和保护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是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途径,其实质在于完善新一轮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结合泉州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改革实践,提出了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基础的观点,并讨论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澄清了一系列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物权法》规定了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建设用地使用权在《物权法》中被界定为用益物权,规定在用益物权的体系中。但是,建设用地使用权所谓之用益物权,与罗马法物权体系中所谓之用益物权制度并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制度,虽然二者都成为用益物权。因此,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法律性质,并不同于传统用益物权,需要重新进行界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6,(4):92-95
国有农场是我国农垦系统的农业企业,长期承载着重要的经济功能和诸多社会功能;但农场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的确权进展较为缓慢,其权利属性的定位亦存在争论,以致难以将其确定为国有农场的企业法人财产。基于国有农场功能的变化、国有农场内部的发展难题以及新形势对国有农场提出的新要求,理应积极推进国有农场公司化改革,即以母子公司为进路、构建国有农场公司化的组织载体,通过改造农场国有农用地使用权、将其明确为国有农场的法人财产,通过积极稳妥地剥离国有农场的社会职能、推进国有农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国有农场公司化改革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0.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的保护受到中央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广东、河北、南京等地虽已通过地方规章对此作出探索性创新,但欠缺统一的法律依据和规范的制度支撑,农民在流转过程中的权益仍得不到切实保障。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全面解读各地流转管理办法,遵循农民权利赋予、权利行使和权利保障的逻辑顺序,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立法前提、制度规范和后续保障为核心内容,分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现存问题并提出完善路径,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1.
物权与债权被认为是对私法上财产权进行的非常重要的划分,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物权是债权发生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债权运动的目的和结果,在近现代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规定上,物权与债权作为反映不同财产关系的两类财产权,相伴而存、相离而立,这既是客观经济生活中不同的财产关系在法律上的必然反映,也是法观念与法技术发展和完善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权与债权的区分也越来越弱,出现了物权债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大陆法系民法中,物权和债权是传统财产权的重要支柱,二者的关系是当下民法学者关注的重点。在现存的民法理论中,物权行为理论科学性阐释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该理论以物权和债权的区分为基础,以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的区分为核心,以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为内容,正确地剖析了交易的法律本质。我国很多学者认为我国不存在物权行为理论,但是在《合同法》、《物权法》中又存在着物权行为理论的内容。因此,物权行为理论作为财产法理论构建的规律,其内在的科学性规定了民法必须接受。"物债二分"是生活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确为用益物权,对于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实践来看,并非土地承包经营权一经物权改造,原来所存在的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就都会得到解决。物权法的改造只是相对原来债权保护来说效力更具对世性,范围更具广泛性。  相似文献   

14.
海域使用权是海域物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权利属性和存在形态却一直处于争议中,给实践带来很多困惑.从物权理论出发,对海域使用权进行层层剖析,可以得出海域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进而作为土地使用权.这有助于化解诸多理论和实践难题.但要调和海域使用权与既有权利的冲突,唯有认清土地使用权作为集合概念,进而认识到海域使用权作为集合概念,即权利束的特征,才真正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15.
论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真正成为农民的财产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广大农民最重要的一种土地权利。2003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为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保护农民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然而,由于我国土地制度存在缺陷,与土地相关的各法律法规之间缺乏衔接,且该法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使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目前并没有成为农民真正的财产权利,因此还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强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称《物权法》)在千呼万唤中出台了,这在中国立法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但欣喜之余却有些微遗憾,就是《物权法》没有规定居住权制度,更勿论对法定居住权进行规范。在物权社会化的世界趋势下,社会公共利益日显重要,而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世纪号角声中,弱势群体的保护应该奏出最强之音。因此,我国有必要在广义的物权立法框架中确定法定居住权制度,并使其定义、性质、法律关系的内容在法律上有所反映,从而实现法律保护弱者利益的目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物权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达到定份止争的目的,物权法应该明确规定物权的种类、物权的取得方法及务件。法律时于原始取得(先占、添附、时效取得、善意取得)的规定,其重点和难点是构成要件的细化,而构成要件的确定取决于法理、其他法律规定及立法政策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依法治国已经写进了宪法,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治农,也就是农民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护,同时能获得相应的法律救济.中国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农村法制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调查和研究,从农村法律服务的现状出发,探讨基层法律服务的作用及其困境,并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民环境权与企业环境资源使用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律的层面上,公民环境权是宪法和行政法上的权利,实质上是一种请求权;企业环境资源使用权既可以是民法上的物权,也可以是行政法上的请求权,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公民享有环境权有利于遏制企业滥用环境资源使用权,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公民环境权与企业环境资源使用权的矛盾应当坚持一般利益优于特殊利益并兼顾特殊利益的原则,平等保护原则,利益权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