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寄宿制学校,学界存在着许多争议.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小学生的影响更令人关注.在考察小学四年级寄宿生与四年级学生总体的学业成绩与学校适应性的差异后,发现小学四年级寄宿生的数学成绩好于四年级学生总体,语文成绩、学校适应性没有显著差异,但寄宿生对学校的喜爱度低于四年级学生总体.通过两水平线性模型发现学校间投入差异对寄宿生发展情况影响较大,学校投入,尤其是学校寄宿条件、教师具有任职资格比例对寄宿学生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学校适应性和对学校喜爱程度的影响显著;寄宿生的某些个人因素,如父母是否外出务工、所属民族、师生关系等对其数学成绩、语文成绩、学校适应性和对学校喜爱度有不同程度影响.可见,学校因素、寄宿生家庭状况对学生成绩、学校适应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学校寄宿条件对此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学校的投入对寄宿生发展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促进学生发展,不仅对留守儿童的发展应给予足够重视,而且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保障校舍卫生安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寄宿生活对于有的小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寄宿生活上,学校对小学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大多数情况下,寄宿制生活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要建立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去规范小学生的寄宿生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地区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滞后的,此外,一些寄宿制的小学生在生活习惯上也不符合学校的要求,这给学校相关的管理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因此,对农村小学生寄宿生活习惯的培养提出一些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寄宿生活习惯,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安全、卫生、集体等方面的意识,并且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要适当采用不同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对西北地区两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应试技能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一群体的学习习惯与应试水平偏低。在性别上没有差异,而各年级间却差异极为显著,且年级越高,水平越低,这与一般经验相反。这一结论虽仍需验证,但也说明农村中学的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水平上,急需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认知策略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甘肃高师学报》2022,(4):95-97
对西北地区两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应试技能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一群体的学习习惯与应试水平偏低。在性别上没有差异,而各年级间却差异极为显著,且年级越高,水平越低,这与一般经验相反。这一结论虽仍需验证,但也说明农村中学的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水平上,急需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认知策略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了解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的发展状况,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对照研究,进一步讨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识水平、学习习惯与技能、情绪和社会交往.采用自编问卷、《认识自己问卷》、《学习习惯与应试技能自我测查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对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级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识自己、学习习惯与应试技能、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及课程成绩的差异性比较上,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结论是影响留守儿童适应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儿童的主观感受.  相似文献   

6.
在千名农村重点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应试技巧、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学校、家庭、社会要给予关注,开展教育辅导工作,从而提高其学习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7.
农村寄宿小学生由于长期间断性地与父母分离,其社会化发展主要是在寄宿学校内完成,呈现出片面化发展特征。实证调查表明,寄宿生与学校教师关系较非寄宿生亲密;"想家"是寄宿小学生寄宿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最强烈的感受;在对寄宿生活的适应上,消极性适应行为多于积极性适应行为;"大照顾小"的寄宿模式使得高年级段寄宿生扮演着"替代妈妈"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寄宿教育是以学生已有的素质为基础,以尊重学生自主性为核心,以社会需要素质为追求,通过寄宿教育课、活动课、生活管理以及小学生对半独立生活的探索与实践,学习做人、学习求知、学习健体,使其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习惯素养得到开发、强化和发展,最终达到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目标。就农村寄宿制学校而言,小学寄宿生年龄从六、七岁到  相似文献   

9.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培养的研究,旨在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培养在校寄宿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让学生受益终身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农村儿童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寄宿制学校并度过德性成长关键的童年期,凸显童年议题的重要性.农村儿童的童年有三个层面的德育价值,包括农村家庭中的情感童年、村落习俗中的文化童年、人类命运中的乡土童年.农村寄宿制学校使儿童脱离家庭、村落并进入集镇导致童年断裂,对农村儿童德性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宿而不家"的寄宿生活分离儿童与家庭使情感童年转向寄宿童年;"教化上移"的现代学校分离儿童与习俗生活使文化童年转向知识童年;"离乡离土"的寄宿 制学校分离儿童与村落使乡土童年转向城市童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应从三方面复归童年:通过"寄宿而家"关爱童年营造道德的寄宿生活;通过"教化平移"拓展童年生长的地方文化空间;通过"重建乡土"守护人类童年的乡土伦理根基.  相似文献   

11.
农村小学生在文明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可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从家庭角度和学校角度分别加强对农村小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方法,从而分析小学生养成文明习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翟忠国 《甘肃教育》2012,(24):20-21
农村中心小学寄宿学习模式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与中学、大学寄宿制学校相比,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年龄更小、自理能力更低、自我约束能力更差。因此,如何让小学生在父母的视线外独立的生活,对寄宿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培育学生健康品格,使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最大限度地体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的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数量在增多,更多的农村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在学校寄宿学习。而这一阶段正是少年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阶段,他们的健康成长越来越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的关注。但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生活设施、学生心理辅导等方面都不够完善,寄宿学生在学校这个生活环境中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根据近几年对寄宿制学校管理过程的思考和探索,我认为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农村小学生学校归属感与社会支持状况及关系,采用小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罗城仫佬族自治县410名农村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农村小学生学校归属感与社会支持的所有因子呈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除同伴关系外,不同年级农村小学生学校归属感所有因子呈显著差异,六年级显著低于四、五年级;不同年级农村小学生社会支持的所有因子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农村小学生学校归属感与社会支持的所有因子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对学校归属感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农村小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数农村家庭教育意识薄弱,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此,主要对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教育与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92名四至六年级农村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厌学率为14.88%,男生厌学率显著高于女生;男女生厌学率随年级升高而提高,并存在显著差异;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农村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有学校的评价手段、教学方法、家庭教养方式、留守儿、自身因素中的避免失败倾向、运气归因倾向、情境归因倾向、成绩-回避目标倾向及学习态度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大量教学点的撤并和寄宿学校的建立,大批离学校较远的小学生不得不走进寄宿制学校,开始远离父母的寄宿生活。寄宿制学校的建立,为整合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小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提供了空间。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良好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的基础阶段。小学生寄宿学校,学校不仅要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担任为人父母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山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心理学重点研究的领域,为了了解山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我们对538名山区农村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山区农村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出高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并男女生比较差异显著;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分量表上,年级得分有显著差异.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学习压力等,是山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农村学校小学生学生独立性缺失的主要表现为他动学习、信心缺乏、动力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缺限。改革课堂教学是发帮农村小学生学习独立性,克服依赖性的主要内容;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主体教育网络对发挥农村小学生学习独立性,克服依赖性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以活动为载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支持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工资的转移支付,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寄宿费等,确保了农村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对农村低保家庭进行生活补助,对农村寄宿学生实行免费营养早餐,帮助了农村孩子有足够的营养而得以健康的成长和学习;建设农村远程网络教育工程,促进了农村教育现代化,让农村共享城市优良的教育资源;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大力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