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针对当下我国声乐教学"技术至上"、"重技轻艺"、"重声轻情"、"演唱技术等同声乐艺术"的观念,结合声乐教学实践,对我国声乐教学进行反思,提出了在不动摇科学化声乐教学基础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声乐教学艺术化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期尽快走出声乐纯技术教学的误区,寻觅我国声乐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应体现在对作品基调风格的把握、对作品艺术形象的理解和歌唱家的二度创作、对歌曲艺术处理的不同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声传情,情声并茂”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艺术院校的非声乐专业的学生会接受一定程度的声乐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其非专业的特点,也要考虑到声乐训练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还要兼顾学生的能力特点,做到气息训练顺势而为,声音训练因人而异,咬字、吐字练习与传统戏曲结合,选择适当歌曲,提高学生的综合演唱能力,强调"声""情"结合,提倡愉快的歌唱。  相似文献   

4.
声情并茂是声乐艺术的创作原则 ,歌唱中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是其艺术创造的核心。歌者在歌唱中要做到声情并茂 ,就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声与情中 ,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1.情依于声歌唱是以人声作为其基本的表现手段的 ,作为歌唱艺术中表现情感的声音 ,并非是天生的人嗓所能轻易发出来的。人们表现情感的发声需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之上。只有具有宽广的音域、宏亮的音响、优美的音色、清晰的语言、柔韧、灵活的艺术表现力之后 ,人才能发出具有情感的声音 ,这样的歌唱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歌唱。科学的、有情感的声音是通过气息的有力支持与完好…  相似文献   

5.
歌唱是声与情的展示,只有在歌唱中融入丰富的情感,才能俘获听众的心。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技巧和情感表达是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对于很多歌唱者来说,有情未必能够传情,在歌唱的过程中传达情感是需要歌唱者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的。在声乐教学中,研究声乐技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让学习者能够用正确的发声技巧来表达情感,才能表达出有内涵的声乐作品。在本文中,笔者将就声乐技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音乐美学是蕴含在音乐学中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一般美学的分支。在声乐艺术中,歌唱者和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感情,这个情涵在词、曲、声中,声乐的词,是表达感情的核心,歌词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是要表达一种感情的,所以在歌唱中,歌者要把作词者的思想感情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然后在这种情况下,把词作者的感情通过歌者传达给听众,使更多人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7.
歌唱是声与情的展示,只有充满感情的演唱才能够吸引观众并获得观众的喜爱。而要想在演唱中充分地表达感情,则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声乐技巧。本文在对感情与声乐技巧在演唱实践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之后,又进一步研究了二者在演唱实践中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将感情与声乐技巧有机结合起来的具体的方法与措施,以期对演唱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理论渗透在声乐教育中,是以人为本发展观在声乐教育实践中导向价值的体现,也是声乐教育发展的根本准则。其主要体现在:声乐教育的物质载体——人之"喉",即以人的嗓音乐器为本;声乐教育的直接结果——人之"歌",即以歌唱的情感抒发为本;声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人之"悦",即以听众的审美需求为本。  相似文献   

9.
声乐演唱教学的协同理论立足于系统论和协同论的基础上,把声乐演唱教学视为一个系统,合理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协同论的原理结合声乐演唱中的"教"和"学",生理和心理来探究声乐演唱教学过程中的运动规律,有助于各系统之间"协同导致有序"并产生系统相应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高师声乐课堂教学情感表现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前的高师专乐教学中,存在着重“声”轻“情”的现象,即只注重学生嗓音技巧的训练,却忽视学生歌唱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现象,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声乐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声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歌唱情感表现能力的途径等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声情并茂是我国声乐学上的一条基本原则,而“声”和“情”的关系也正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但很多人在演唱歌曲时,往往只注意声音的完整性,一味地追求音准、节奏,其结果是违背了声情统一的原则,严重忽略了歌曲最具感染力的因素——内涵。  相似文献   

12.
黄图珌是清代戏曲作家,《看山阁闲笔》是他的一本笔记小品.《看山阁闲笔》中"词曲"部分,展现出黄图珌独到的戏曲理论,具有较高的戏曲批评价值.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本色"理论,推崇"词宜化俗";追求"词情",主张情景交融;注重"尾声",善于营造意境;讲究"化工",提倡"用字须活".  相似文献   

13.
作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理性诗人晏殊的《珠玉词》具有明显的情中有思的特点——在词中抒发情感时常常会不经意中比别人多了一份思致与理性,这一份思致具体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一份理性则具体表现在对苦难的超脱。  相似文献   

14.
声乐艺术之美在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地再现人的情感世界。歌贵有情 ,情能动人。歌唱艺术表现的目的是通过感动人传达思想感情 ,歌唱者只有把观众视做自己的亲人 ,以真心与真情去倾诉声乐作品的喜怒哀乐 ,才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真实 ,这就要求歌唱者对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具有准确把握和理解。要做到这一点 ,歌唱者必须注意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增加生活阅历  相似文献   

15.
刘长卿留别诗中情景关系的处理特点鲜明。在抒情和写景的内容上,就"情"来看最大的特点是"伤己",就"景"来看最显著的特点是"布景";在情景关系上,情景结构特征为"情+情景交融+情",情景模式有机结合了旅途漂泊与向往归隐,写景和抒情诗句比例较为适中,多采用移情、烘托、象征、暗示等手法而较少采用比兴手法。刘长卿留别诗中情景交融,具有划分诗歌时代的意义,并确立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正确理解“情”和“声”的关系所谓“情”,是指教师发口令时的情感表现。“声”是指用气、发声、咬字,也就是发口令的技术。发口令中“情”起主导作用“;声”是传“情”的手段。发口令,要以“情”带“声”,而运气,发声、咬字,服务于传“情”。“情”只有通过“声”才能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7.
诵读中,情是灵魂,气是发声的动力,声是传情的载体.诵读要恰切地领悟作者的情感,再配以科学的气息支持、准确的发声技巧,才能达到动情、动听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和平是佛教的根本宗旨","和平靠争取得来",实现和平的前提与根本途径是净化人类,而净化人类的"方便"就是慈忍."慈忍",作为一种智慧,其立论的理论基石是"缘起论",是佛教哲学智慧与儒家智慧的圆成;作为一种净化外在生存环境的"方便",它强调"以人间为依业,慈济为方便",是出世与入世的圆融;作为个人修养的根本手段,它强调"以智育德,以忍养情",是戒、定、慧的合一.  相似文献   

19.
通俗唱法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自然天成,但通俗唱法不能永远处于这种"自然状态",必须从直觉把握走向理性感知,并充分吸收美声、民族声乐等一切优秀的声乐艺术传统,在兼收并蓄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术规范和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20.
冷冉先生的提出并推行的"情.知教学"教育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今天,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情.知教学"主张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冷冉先生所提出的"课堂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