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两岸人民的信息接收渠道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依赖手机网络,而大陆受众和台湾受众使用较多也较相似的社交媒体分别为微信和LINE(连我),而其中通过社交媒体推送自动出现在手机使用者眼前的新闻更容易吸引眼球,所以本文通过对4月份的微信"腾讯新闻"和"LINE TODAY"进行统计分析,从编辑特征来看,微信"腾讯新闻"应向"LINE TODAY"取经,在内容和形式的编辑上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正在"新新媒体"跻身"新闻信息发布主渠道"的今天,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被动获取信息"已经变为"受众主动搜索和选择信息"。一些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为了能在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竞争中获得关注,往往为了抢先推送信息而忽略了核实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内容的真实性。一些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也加入了推送谣言的行列,受到了业界和普通网民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刘艺 《视听》2023,(8):134-136
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主流媒体正襟危坐式的新闻语态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主流媒体纷纷探索更接地气、更亲民、更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语态,“Vlog+新闻”应运而生,它改变了主流媒体过去传统刻板的新闻语态。实践证明,“Vlog+新闻”这种人格化、碎片化、平视化的报道方式,给受众制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它没有直接和强迫式地进行观点输出,更能适应当下“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4.
微信公众平台自2012年8月推出后迅速成为继微博之后各大媒体纷纷抢占的新阵地。为了让受众"一见钟情",媒体在新闻标题上大做文章,新闻标题的语言呈现出紧贴时代脉搏、标点符号"所指"意义凸显、故事化的叙事方式、降低阅读成本、彰显接近性等特点。这一方面丰富了新闻语言,促进了新闻语言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语言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媒体、相关部门和受众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近几年深受年轻受众欢迎的内容生产方式,Vlog有其独特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以及真实性维度。其在媒体融合报道背景下的叙事优势主要体现在主体性表述带来浸入式新闻体验、内聚焦陈述打造个性化新闻品牌、日常性展示满足受众好奇心、开辟年轻受众关注时事政治的新途径。为了实现Vlog新闻在媒体融合报道中的创新性运用,可从以下途径出发:聚焦内容,深化新闻广度、深度及温度、打造个性化、品牌化特征以及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意识的"全能型"记者。  相似文献   

6.
两岸民间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台湾媒体如何报道涉及两岸交流的非政治事件对于理解与把握台湾媒体舆论与政治生态的共生关联有着重要意义。以"陈光标赴台捐款"这一社会事件为研究个案,尝试探索台湾蓝绿媒体的"泛政治化"机制及舆论引导是如何透过新闻框架的选择与构建来达成的。研究发现:以《自由时报》为代表的泛绿媒体主要采用政治框架(蓝绿政党冲突与两岸独统争议)来定性与归因事件,其报道取向多为负面评价;而以《联合报》为代表的泛蓝媒体尽管也未能摆脱政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泛政治化程度相对较低,倾向于以台湾阶层分化与两岸文化冲突来解释事件,反映出更善意的舆论导向。可见,台湾主流媒体的框架机制在建立两岸互信与共识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当代科技发展迅速,生活节奏迅速加快,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每一家媒体都在探索发展之道。在枯燥的文字无法满足人们追求现实的真实感与切身感受现场的氛围时,我们在社会潮流的推动下进入读图时代,各家媒体都利用图片资源来吸引受众的目光,以视觉为中心对新闻进行传播,对新闻图片的选择不同使得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探索前进道路中产生了异同,下面我们就主流媒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9.
《声屏世界》2011,(12):66-66
新闻媒体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注重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满足受众需求的报道本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有少数媒体置新闻规律于不顾,盲目追求轰动效应,结果导致新闻炒作之风的蔓延。有的媒体绞尽脑汁地“抢”新闻,想方设法地制造“亮”点、“卖”点,甚至炮制虚假新司以吸引人们的眼球;  相似文献   

10.
新闻体制改革深入、市场化运作推进为媒体带来竞争活力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媒体的伦理道德问题就是其一。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参与到讨论中来,明确批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媒体道德失范问题:“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争夺受众市场,一些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抛弃人文关怀的精神,泯灭良心与公正,使得突发事件中的暴力、血腥、煽情、低俗等媚俗化倾向日渐盛行……另一方面,激烈的媒体竞争使得媒体总是千方百计地从受害者身上‘寻找新闻亮点’、‘挖掘新闻深度’,通过煽情来吸引受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融媒体环境下,舆论生态环境、媒体发展布局和原有的传播方式、受众的参与程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应对这些新变化,县级融媒体编辑必须加强探索,拿出“硬招”,取得实效。【方法】文章从树立新闻权威,让受众有信任感;提升新闻敏感,让受众有新鲜感;抓新闻厚度,让受众有获得感;创新新闻形式,让受众有愉悦感等方面,紧密联系县级融媒体编辑工作做出了理性思考。【结果】文章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积极探索和阐述怎样做好县级融媒体编辑工作,提出的观点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结论】不管县级融媒体面临的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编辑坚定新闻理念,坚持正确导向,勇于不断探索,就能在融媒体编辑工作中,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类媒体为吸引受众,对相比"硬新闻"更容易被受众喜爱的"软新闻"日益重视.然而,坏的风气随之而来,由于软新闻不像硬新闻那样题材严肃,媒体渐渐模糊了广告和新闻的界限,出现了杂交式文章,不伦不类,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媒体和新闻本身"忽悠"了.  相似文献   

13.
沈芸 《新闻实践》2003,(10):24-25
社会新闻已成为媒体抓住受众"眼球"、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但是,认真审视当今传媒所热衷的社会新闻,就会发现,在"度"的把握上,一些媒体进入了误区:一味地迎合受众的口味,一味地媚俗,从而丧失了应有的品格和立场。最近,出现了一些报纸、电视以大篇幅、纯记录的方式,报道跳楼自杀事件的新闻,产生了负面的社会效果。那么,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该不该报道社会新闻?主流媒体要守住阵地,把握导向,同时赢得受众,突破口在哪里呢?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新闻的内涵和外延什么是社会新闻?业界的基本共识是:反映社会生活中有关的社会问题,包括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生活情趣等等,都可归入社会新闻的范畴。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历史上一些黄色小报和某些西方新闻观的影响,加之当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媒体对社会新闻的选择处理进入了误区:一是有人以为凶杀、猎奇、怪异、色情就是社会新闻,以为越耸人听闻越有轰动效应。于是,一些单纯的追求感官刺激的报道,一些"星、性、腥"的社会新闻就屡屡出现。还  相似文献   

14.
韩克鑫 《青年记者》2016,(35):27-28
近年来,反转新闻屡见不鲜,其新闻剧情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受众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判断.在媒体不断更新报道新闻细节,新闻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的过程中,受众对媒体报道的信任度会逐步瓦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如果新闻总是历经“磨难”才露出真相,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就无从谈起,所谓的媒体公信力只能是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5.
台湾媒体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月下旬,笔者随中国记协秘书长访问团赴台湾进行新闻交流访问.期间,参观、访问了台湾联合报系、"中国电视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中央通讯社"等主要媒体,并数次与台湾新闻界人士座谈交流.台湾岛内"独特"的媒体生态环境,特别是媒体市场化运作手法和经验,给大家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李贺 《新闻世界》2010,(6):131-132
在大众媒介环境下,受众知情权的基础是"传者的真实",而非"受众的真实"。①在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的今天,一些媒体新闻价值取向出现了错位,威胁着受众的知情权。本文从当前媒体新闻题材的选择和报道倾向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媒体新闻价值取向的错位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晓明 《青年记者》2006,(22):22-23
报纸作为最早出现的媒体形式,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一直进行积极的革新。其中,报纸革新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一系列新闻策划,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除了信息传播功能之外,媒体功能的转变——将受众被动接受媒体的新闻,转变为受众和媒体共同创造新闻。  相似文献   

18.
台湾选举文化伴随着台湾政治制度变化而变化,尤其是政党轮替后,竞选文宣成为竞选成败的关键。而竞选文宣也随着媒体生态日益多样而越加花样繁多,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使青年人成竞选文宣的重点受众,并型塑着台湾青年超越蓝绿政治斗争的新的选举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基于受众主体地位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互动开展变得越来越频繁,并且开始在新闻议题、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自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互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互动过程中,受众开始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对信息传播产生了影响,为此,笔者在本文中就自媒体与主流媒体的互动进行简要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自媒体时代中,受众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在这种脱离传统媒体"把关人"制度的情况之下,新闻自由度有了显著提高。反观近年来媒体的涉法事件频发,自媒体的传播特性更是暴露出新闻从业者法律素养的缺失以及法治意识的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从业者的法律素养有了新的要求,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