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乌托邦精神与教育——关于教育价值理想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托邦精神不同于理想和超越精神,它体现着对此时此地不具有实现可能性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其内涵是追求完美的精神、批判的思维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乌托邦精神与教育的价值理想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一方面,乌托邦思想家将教育作为实现其价值理想的最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教育内在地具有一种超越现实存在、趋向完美境界的价值追求。教育的乌托邦精神作为一种在此时此地不具有完全实现可能性的价值理想,也存在着走向异化的危险。因此,要防止乌托邦精神的僭越,必须将其置于人类理性智慧的观照之下。  相似文献   

2.
乌托邦主义者从建立理想王国的良好愿望出发,结果却导致人间灾难。乌托邦主义源自历史主义,从历史主义的内涵、根源及其哲学传统入手,对乌托邦主义所造成的危害进行反思,并从六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理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在它确立之初就隐含着盲视,带着鲜明的乌托邦特征,在现代化过程中,乌托邦的设想对现实造成很大破坏。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根源就在于纠正现代性的盲视,但后现代主义的极端哲学立场,把现实完全非真实化了。把人类一切文明成就看成是乌托邦,后现代主义的这个错误必须予以批判。维护客观真实和理性真实,仍然是走向二十一世纪哲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莫罗博士岛》是威尔斯科幻小说中一部重要的反乌托邦小说,小说中通过戏仿手法颠覆了鸟托邦想象,消解了宗教与科学理性的权威,证明宗教与科学理性所构想的乌托邦都不能解除人类的苦难、实现人类解放,反而因此陷入极权压迫乃至相互仇杀。通过阐释作者对理想未来的批判,认为小说深刻反映了维多利亚晚期因信仰危机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危机。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理想中,既包含着传统儒家“大同”世界的因素,又渗透着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成分。毛泽东的社会理想与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在精神实质上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反抗,实现手段是建立理想的公社组织,都强调物质上的绝对平均主义与精神上的禁欲主义。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由于其理论中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偏离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从而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是,毛泽东的实践也为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成就。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层面,《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废都》均以情爱主题开始了反现代性书写。其中,"两性乌托邦"的筑建使人们在和谐统一的情爱关系中回归人性本真,反抗理性异化;"个体理想家园"的返归使人们冲破现代性桎梏、重获生命激情成为可能。不同的是,劳伦斯在现代性完成之际对反抗之举持积极看法,而贾平凹在现代性未完成时,其反现代性探索只能走向矛盾而败落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乌托邦文学与反面乌托邦文学的演变都与乌托邦思想中两层固有矛盾的作用息息相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使两种文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具特色。20世纪,当人们实践乌托邦理想受挫,个人利益取代社会整体利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乌托邦文学由于批判现实的功能弱化逐渐丧失了魅力,而反面乌托邦文学则顺应了矛盾发展的趋势,迎来了全面兴盛。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性的危机表现得尤为紧迫和严重。全球化语境下对现代性的反思表现出新的特征,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的现代性之争突出反映了这一特征。对理性的不同态度使哈贝马斯和利奥塔分别提出了重建现代性与重写现代性的不同构想;在完成各自的构想过程中,哈贝马斯采用了普遍语用学的方法,重建普遍交往理性,利奥塔则用语言游戏的方法解构普遍理性;哈贝马斯为现代性设计了一个美好的交往乌托邦,利奥塔则终结了现代性的乌托邦理想。文章对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之争进行了辩证的分析,认为在全球普遍交往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交往理性超越了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视域。为现代性危机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教育乌托邦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和对实践活动的理性规划,是在教育理想基础上建立的“完美建筑”:良善的人性、无私的师爱、健全的体制和不懈的超越。形成个性化的精神结构是其关键主题,也是教育乌托邦精神的内在诉求,让人通过接受教育养成自主发展的自觉性和激发自身潜在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思想基础是"交往行动的概念",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可普遍化原则(U原则)"和"话语伦理学原则(D原则)",基本特征是一种"合法性程序"的形式主义。尽管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思想被批判和责难为带有道德乌托邦的明显色彩,但乌托邦理性的批判绝不意味着放弃必不可少的理想化。  相似文献   

11.
功利主义的合理性是建立在时代前提之下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反对和批判,这是其表面上主张个人幸福而实际上是集体幸福的前提。功利主义主张的大多数人的功利是对个人的独立性的重视和对集体主义的摈弃,而其合理性还在于功利主义揭示了人性中趋利和向善这一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提出,用新理性取代单一的工具理性以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艺术是逃避工具理性和物化的最后避难所,现代性的救赎之光只有通过艺术的瞬间经验才能投向这个世界。马尔库塞认为,科技理性造成了肯定性的思维方式和单向度的社会,但他认为,不应该全盘抛弃科技理性。科技理性在计划和开发可用资源等方面,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他主张,人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理性观念。这种新理性是一种包含批判和否定精神的历史理性,它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是科学理性和艺术理性的统一,是理性与感性、幸福的统一。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哈贝马斯批判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目的合理性的泛滥导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现象,提出用交往合理性取代单一的目的合理性,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是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根本途径。法兰克福学派试图拯救和重建理性,并探讨了如何建设一个合理化社会的问题。当代中国同样面临着如何守护价值合理性、抑制目的合理性的过度膨胀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的理性批判思想提示我们,理性是多侧面、多向度的,要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仍然需要大力倡导和弘扬理性精神,理性的潜能并未枯竭。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是其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提出的一个具有丰富和特定含义的哲学思想,也是其早期的代表思想。他把总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法的本质,认为总体性是具体的、主客体统一的,渴望总体性就是渴望领导权。对于卢卡奇早期的总体性思想,我们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看待,既要看到它在整体上具有的片面性、局限性,也要看到其具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威廉·莫里斯在其乌托邦小说《乌有乡消息》中,表现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革命性,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着某种契合。但威廉·莫里斯在构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时,又暴露出浪漫有余而理性不足的缺点,这使《乌有乡消息》只能停留在空想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15.
哈罗德·英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共同奠基了多伦多学派,但两人在学术方向、基本立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英尼斯重视传播媒介对社会组织和文化的影响,麦克卢汉重视传播媒介对感知和心理的影响;英尼斯对媒介的技术发展持悲观主义态度,而麦克卢汉则充溢着乌托邦精神;在对待技术理性、大众传媒、美国等问题上,英尼斯持严厉的批判态度,而麦克卢汉则持肯定和认同的态度。这些明显的差异使得研究者甚至质疑"多伦多学派"这个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教师观的基本思想是教师"真我"理念。为试图解决现代性危机下技术理性冲击所带来的教师内心失序问题,帕尔默呼唤教师"真我"的复归。教师"真我"是教师本体意义上的真实与完整,得益于教师充分的自我认识,指向自我本质的觉察和灵性的解放。帕尔默关注教师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在以人学为基础的教育视域中重新解读教师"真我",教师"真我"表现为以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为特征,以在悖论中把握统一为旨归。塑造教师"真我"是优秀教学的前提,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在职业生活中守护内部景观和外部景观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魏源作为晚清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都被放置在今古文之争的儒学思想史脉络中考察。但是,魏源虽受今文经学影响,其思想却杂糅了道家、佛家观念而有新的创见。魏源以"经世"思想为枢纽,试图重新理解传统思想中的"体用论",并以老子、《易》之"道"重新充实被乾嘉之学淘空的清儒之道统,进而发扬公羊学的"微言大义"精神。魏源的皈依佛教,并非晚年的消极隐逸,而是其寻"道"之路的自然结果。魏源所强调的净土观念虽然依托于华严宗的理事圆融观之下,但是,却因历史意识的限制,无法将净土思想中的乌托邦性格通过人类世俗历史的脉络加以展开,这也使得他无法像康有为那样,能够借助佛教的净土思想来发展出具有现代乌托邦性格的大同思想。  相似文献   

18.
人和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完美的,总是需要不断地被批判和超越,“解放”因此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在现代性的谋划中,理性在“人的解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是推动人走向解放的动力,又是衡量人的解放程度的标志。然而,现代性和启蒙理性为人寻找新的价值归宿的企图没有奏效,启蒙创造的工具理性乌托邦破灭了。对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及其内在悖论进行深入的反思,成为当代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作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乌托邦被置于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上。重建一种合理的乌托邦理论,成为超越启蒙以来的现代性的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不弱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如果是一致的,则是不完全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明确揭示和证明自己把握“真”的能力限度。在这一点上,达尔似乎和哥德尔心心相通,拥有哈耶克式的知识论。达尔的多元主义民主通过多元因子的协同作用,使民主的影象越来越清晰。达尔对理性抱有深深的疑虑,因而不曾也不敢建构一个完美的形式系统以建构完美民主。民主从达尔开始具有了合理性。从乌托邦的纯粹民主步向了经验的协商民主。多元主义民主的合法性在博弈协商的过程中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