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理论,深化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从而赋予了唯物史观新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
大众话既是理论传播的重要符号,又是理论语言社会应用的重要策略;大众话理论传播是一种文化再生产机制;“大众话”是理论大众化的必由之路;理论大众化是社会整合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不是用晦涩的理论教育群众,而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群众所认可、所接受。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是以“大众话”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3.
社会历史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时期,赋予有历史使命感的人以极大机会,社会历史向人们展现自我,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仰望之情油然而生。人们上述这样的历史经验都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来。个人模式的社会批判理论——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看到的自己历史定位;社会历史感的核心借助否定性辩证法和交往行动理论多方面地展现了其与个人之间的拒斥与被拒斥的关系,这也使它更能够被个人所认识,人们开始用文化与社会历史感核心打交道,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展现其所包括的文化含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解释社会前进动力的含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前进的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在新的社会实践条件下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在我国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贯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的分水岭。笔者认为,唯心主义哲学并不一般地反对理论联系实际,而是对客观世界作了唯心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反映社会历史进步的客观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构建的理论大厦中,“社会”都被赋予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旨趣不仅仅在于解释社会,更重要的是改变社会,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始终作为其理论主线而存在;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更是旗帜鲜明地声称“社会”即其理论建构与公共实践的根本立场和价值旨归。以“社会观”为核心视角,围绕“社会”的涵义、价值、变迁、解放四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做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比较,并从现实层面解释两者差异的生产,最后指出两者的理论共性。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化观、群众史观以及社会有机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历史实际证明了的科学理论。这一点连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在于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创新的马克思主义。高校“两课”肩负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使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两课”教育教学中“三进”,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需要,更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实施步骤、实践教学的效果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是在当代中国具体条件下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仅有效秉承、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而且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地延展和深化了它。在时间维度上,"永续发展论"的观点型构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控制论的新格局;在空间维度上,"整体发展论"的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论的新路向;在价值维度上,"人本发展论"的理念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论的新意蕴。  相似文献   

12.
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文关怀、人的自由解放、人的价值旨趣集中蕴含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架构中。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日益完善的双重语境下,社会政治制度必然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作为主体人必然被凸显出来,而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被推到前台来,于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人学成了时代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中“人”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的来源。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理论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扬弃。“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最根本的体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决定了“现实的人”的特性即主体性,其特点包括: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正确认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继毛泽东之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再探索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不可取代的参考价值。这是因为后现代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马克思主义也必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进一步强大而不断彰显其生命力,再加上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成功,日益见证着马克思的幽灵存在的合理性。这一切都使得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的幽灵必将长期指导着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且人类越发展,越能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有着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无与伦比的理论地位,然而长期以来被我们简单化地理解甚至等同为政治革命与暴力革命,认识不到其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双重属性的有机统一。无产阶级革命主要是一场社会革命,廓清这一点,对我们正确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革命概念,正确理清革命与建设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通过对各种“非典型马克思主义”流派的谱系梳理,讨论了“后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身后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进而通过逐步综述“后马克思主义”概念外延、现实基础与理论内涵.尝试层层厘定出“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粗略全景f随后展示了众多评论家在把脉“后马克思主叉”理论天资时对其提出的质疑与批判;最后通过借鉴中国本土学者对中国“阶级现实”的论述,思考了“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世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在学术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一再沉渣泛起,充斥在国内外的“自由市场”。例如西方有些学者为了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企图用“科技史观”、“历史人学”取代唯物史观,用“知识价值论”、“科技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用“经理阶层主体说”取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用“后工业社会论”、“社会趋同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论断,等等。迎合着西方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围剿,在国内也掀起了一股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逆流。他们四方鼓噪、八面进攻,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已经“失效”、已经“死亡”。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它究竟还是不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在当代的命运如何?它是否仍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变革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它还有没有生命力?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十分关心的问题。面对国内外种种围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反动言行,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的旗帜,给予坚决有力的反驳和回击。  相似文献   

19.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具备极其鲜明的特征。它既是一套系统的法律学说,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法学方法论。这种集法学实体理论与法学方法论为一体的表述方式为马克思主义法学所特有。作为一种外来法律学说,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经历了初期与发展期两个阶段。在构建现代法治国家的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法学基于其特性仍然可以发挥巨大的指导性作用。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相结合,则需紧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精髓,坚定不移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领悟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核心精神,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践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历史使命,推进依宪治国步伐,建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0.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曲折发展的结果和产物.这一错误理论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因而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畴.这一错误理论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对新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历史工程有着深刻的借鉴和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