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教师评价与教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管理理论、心理学理论及现代评估理论的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个人在组织中的价值,强调个人发展、个人激励、个人自治、自我实现等在组织发展中的意义.因此,现代科学管理必须以人为核心,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而提高管理实效实现预定目标教师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应顺应管理理论和心理理论的发展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教育评价思想通过教师评价促进教师发展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需要组织学习 在组织中,强调学习并非今日之事,但强调组织学习却历史不长。组织只所以重视学习,是因为学习对组织发展有所贡献,但仅仅重视个人学习.其贡献是有局限的(图1)。  相似文献   

3.
熊晶晶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5):76-81,103,104
对当前中美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组织机构和项目活动三方面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由于中美高校教师发展所属阶段不同,目前两者在内涵上虽都涵盖了教学发展、组织发展、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四个方面的内容,但侧重点不同,美国更强调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中国更强调教学发展;在组织机构上,美国高校教师发展工作以校内组织为主要力量,而中国以高校师资培训网络体系为主要力量;在实施的项目活动上,美国比中国更具细致性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学理论有很大的不同,但各有其优点,只有把两种教学理论结合一起应用于《计算机维修维护》教学中,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教学中的组织形式呈多元化体系,但无论如何改革主要还应是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近代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沿袭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理论。但根据各国区域的实际情况(政治与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西方一些教育家如巴塔维亚在保留班级组织与集体施教的前提下,增设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圣巴巴拉、曼海姆等则强调在班级编制的形式下,按能力分组教学,实行作业分组制,活动分组制,快慢班制等。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弥补以教为主存在的不足,适当调整教与学的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个人更…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将威廉·燕卜荪归为英美新批评派的惯常认识并不到位.燕卜荪恰恰是在与新批评派理论相区分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自己在思想上的划界,进而建立了极富个人特色的理论体系.燕卜荪非常强调作者生平以及历史背景在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而这两者恰恰是新批评家们所尽力避免的.燕卜荪以“形式”和“作者的意图”所展开的系列论述,是其与英美新批评派之间理论分歧的显证.  相似文献   

7.
一、促进完善发展在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状况1.对个人完善发展的定位不足。个人完善发展即个人全面发展。个人全面发展指人在德、智、体多方面的、充分的、同一的发展。历史上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他主张智育、德育、体育和劳动结合。在他之后,陆续有不少学者大力提倡。我国古代的孔子也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以“六经”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完善发展。然而,促进个人完善发展虽早就被提出来了,但对其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总论,对其定位问题更是认识不清。是否以科技教育为重还是以人文教育为重…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与伦理学著作中十分强调“善”,其对善有一系统的理论认识,认为善是一切事物之目的,任何好的事物都以至善为目标.对善的解读不仅要知道什么是个人与城邦的善,而是要探索如何做才是善.基于此理念从三个维度对善进行解读,以善为根基,从何为善入手,对实现善的要素进行分析,探究个人与城邦何以至善.  相似文献   

9.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知识在原有经验上的构建;而地理新课程不仅重视对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还重视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学生地理情感、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很有现实意义;文章着重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在地理学习行为中的认识以及在不同类型地理教学方法中的运用要求,以期对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有内在奖励的经验。教育的目的是同个人生长,整合和自主等观念联系在一起的能动的个性完善过程。但是不同人本主义学者强调的是学生个性中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反映在教育过程中还是有重要区别的,其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都会不同,所以,比较不同人本主义学者的观点,有助于整体全面的认识、把握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1.
高维 《教育导刊》2014,(6):10-13
一直以来,人们仅仅将教师视为实践者,而忽视了教师也有自己的理论.教师个人理论反映了其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是其教学实践的重要支撑.教师个人理论作为经验性的、个体性的认识,具有鲜明的表征形式.隐喻就是其中的一种基本形式.教师创作和使用的隐喻反映了其教学信念以及其对课程、教学和自我的认识.通过教师的隐喻我们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思想状况.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认识体系,对当代西方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以人性为本位”,强调学生潜能的发展,学生身心与情感的发展,学生的“自我”及其实现。但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带有许多缺陷,首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认识论基础是现象学,因此,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含糊性;其次,在认识倾向上,过分强调“个体”的重要性,把个人的“自我”以及“自我实现”凌驾于团体法则之上,凌驾于人类社会之上;再次,想观社会环境对个体后天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系统的学校教育对个体在后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夏目漱石的读者欣赏理论和姚斯等的接受美学,是两种重视读者在作品接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论,但由于产生的年代和背景不同,它们对读者作用的具体认识存在着差异,前者认为读者对作品进行的是被动接受,后者则强调读者对作品的能动创造。  相似文献   

14.
庄林湖 《成才之路》2010,(22):102-I0001
不少人认为,幸福的前提在于金钱与地位。我并不否认金钱与地位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但如果过分强调金钱与地位的作用,甚至把它们与幸福画等号,那就未免太狭隘了。社会个体的差异性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金钱与地位只是其中的一小方面,不同人对其重要性也持不同态度。由此可见,金钱与地位并不是决定幸福感多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现状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好的,但其集体观念较为狭隘并缺乏理性;对人生认识缺乏整体性和理性分析;道德感较强,但有着深刻的纪律教育背景,在职业中难以实现顺利的延伸;对个人职业发展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但在社会现状和就业环境方面认识不足。基于以上认识,当今的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个人素质分析、对社会环境的认识、专业环境认识及个人发展认识四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进行德育教学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16.
人才评价是极其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以德才得分相加评价人才,一个少德有才的人可能获得的评价总分并不很低,这暴露了定量评价方法的失败之处。虽然对人才潜力可以给出初步判断和评价,但目前还没找到更为可靠的方法。人才评价既有其精确的一面,也有其模糊的一面,片面强调精确性反而违背人才自身特有的规律。人才评价既要强调团队,但更不能忽视个人,应就组织目标中个人所做的工作对人才个体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可持续发展由于其强调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而成为了一种发展方向,但该理论研究的视野更多地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进行的,而很少从经济学的视野来构建其理论基础。实际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个人、民族国家和全球三个层次对财富的衡量标准的不同,追求的对象的不一致性就导致了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教育基本管理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玮 《教育探索》2001,(5):28-29
一、三种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实质教育管理基本模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经验型、行政型和科学型。经验型管理模式所强调的是个人或群体的经验及价值,重视个人的知识、智慧和才能,个人的阅历、预见能力及决策应变能力在教育管理中有重要作用,其数学模型为:绩效=经验×知识×能力。行政型管理模式所强调的是建立组织机构,制定法规、制度和办事程序,依赖政府的命令、指示、决议、文件的干预作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职责分明,其数学模型为:绩效=法规×组织×程序。科学型管理模式所强调的是管理规律和科学理论的指导,用系统科学的方…  相似文献   

19.
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角度阐释个人的历史作用,是唯物史观的一大理论贡献,但历史偶然性不能涵盖个人历史作用的全部;把个人看作是社会历史中的偶然性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对它的根本内涵、价值意蕴有不同理解.唯物史观不是以历史偶然性,而是在个人社会实践观的基础上,把个人历史作用的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筚路蓝缕 学而不泥——著名翻译理论家吕俊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俊教授在提出"建构主义翻译学"这个理论时,以美国科学社会学家R.K.默顿所提出 "科学社会学"的思想为指导,即运用"共识性真理",承认在不同时期的共识具有真理性.他指出建构主义实质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即把知识和科学纳入社会学的领域来研究,强调知识是由社会、文化与个人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而不是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强调建构翻译学理论要关注语言问题,因为语言问题才是翻译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其他因素都通过语言才能起作用;强调哲学在"建构主义翻译学"理论建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要注意吸收旧有范式中合理的部分,批判并摒弃其不合理的部分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