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也谈古代的“尚右”“虚左”浙江绍兴市北海中学董秋成任俊荣先生在《谈谈古代的“尚右”和“虚左”》(以下简称《谈谈》,刊于《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7期)一文中,将高中语文课文中出现的易使学生引起困惑不解的“尚右”和“虚左”问题,从古代的礼仪习俗的角度作...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左”和“右”主要用来表示方位。而在古代,“左”和“右”除了表示方位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在官职上。古代“尚右”,把右作为上位,比左的地位高。大家都知道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盟两件事,蔺相如立了大  相似文献   

3.
谈谈古代的“尚右”和“虚左”陕西商州市中学任俊荣高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蔺相如自完壁归赵、渑池之会以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则不服气地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可见,“右”...  相似文献   

4.
古人的尚左与尚右,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但在究竟是左尊还是右尊的研究上,自古以来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使得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一桩悬而未决的历史公案。总结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至少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秦汉以前尚右。如张守节《史记正义》曰:“秦汉以前用右为上”;第二、秦汉以后尚右。如陈直《汉书新证》就说:“秦代尚左,但汉初改为尚或”;第三、先秦的尚左尚右因国别、时代不同而不一致。见韩兆倚所著《史记选注集说》;第四、先秦尚左,秦汉以后尚右,“尚左”是正宗,“尚右”是尚左的翻版。其实质则是“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记述,赵王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文下注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又记,魏公子自迎夷门侯生,"从车骑,虚左。"文下注释为"左边的位子是上位"。同属战国末期,为何人们尚左、尚右观念不同,本文就古代"尚左、尚右"与"尊、卑"关系的变化略加考证。周时规定,天子面南而坐,诸侯朝天子,同姓从西面向北而上,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尚左与尚右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与右 ,原本是人们用以表示方位的名词。以人所设定的位置为中心 ,左与右的位置相对而言。在古代社会中 ,人们逐渐赋予左与右以丰富的社会性内容 ,形成了尚左或尚右的观念 ,成为用以反映社会中人或事物的上下、尊卑、高低、轻重差别的一种方式。古书中或云“人道尚左” ,或云“人道尚右” ,看似矛盾 ,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或不同领域所流行的观念。本文拟对该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以为引玉之砖。先秦时期的尚左与尚右观念在等级森严的先秦时代 ,人们把左与右的概念与等级制度相联系 ,用尚左或尚右的观念作为表示人与人之间政…  相似文献   

7.
“术”“道”“学”是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形态的重要维度。“术”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与方法论之维,它经历了从“感性之术”到“理性之术”再到“作为方法论之术”的演进与发展过程。“道”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依循与方向性之维,它具有“道理”“道路”“道德”三个方面的内涵。“学”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与科学化之维,它具有“学术”“学科”“科学”三重含义。从“术”经由“道”再到“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从经验形态到理论形态再到学科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方式从工具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到科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交叉融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是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个长时期的任务,文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与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进行了比较,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的相似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新特征,以及邓小平理论“三进”经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聚元 《学语文》2004,(5):44-45
古代究竟是尊左还是尚右,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近几年来,报刊上不断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惜乎大多是列举一些现象罢了,说得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学语文》2002年第2期上曾刊发过彭习银同志题为《浅谈古代汉语中的尊左尚右问题》的一篇短文,从古代的车制、官制及坐席方面,阐述了“究竟是左为尊,还是右为尊,古代不同时期、不同朝代在不同方面不尽相同,比较错综复杂”的观点。该文的表述是正确的,符合古代各种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新青年”与“新国家”思想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认为青年人只有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精神上都达到特定的目标和要求,才可谓“新青年”;陈独秀的“新国家”思想包含了对国家要素、国家主权和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探索的思想。他的“新青年”思想和“新国家”思想是互相缠绕,互相影响而发展的;由于“新国家”思想更具理想的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其“新青年”思想会超越其“新国家”思想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先哲体悟到“天”具有生“物”的职能,即发现“天”理的“生”理效应。他们对天的关注,本质上是对现实生命的关注。“法天”,意味着“贵生”。天德贵生与人德贵生处于两相对应的价值框架之中。对“天”职的崇敬转化为爱生节用的情操,即好生而养生,爱物而惜物,取之有时而用之有节。这一理论致思和行为操守既是情感的投射,又是理性的选择;既是为天地万物负责,也是为人类自身负责。诸如“律天时”的规律把握,自然“无为”的方法论,“忧天”和“补天”的体认,时空关系上的谐调,以及“为天地立心”的责任感等,都是法天贵生理论的分衍。它体现了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功利与审美的统一,目的与规律的统一,现世与超越的统一,主体人与客体物的统一,具有超越时代的恒常价值,可为当代人类社会带来冷峻而绵长的历史昭示和现实启发。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生前虽然没有使用过“以人为本”的概念,但其思想深处却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与理解人的高风亮节。尤其是对人的尊重,体现在各个方面,较好地实践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继承与发扬邓小平的尊重人的思想,对于密切党群关系与防止执政党及党员的蜕化变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独尊儒术”究竟是如何具体实施的?本认为,西汉王朝的选举制度以儒术为精神导向,以利禄为物质诱惑,既吸引大量士子通经入仕,又籍此激励法吏阶层的升迁与儒化,因此成为独尊儒术施行的主要途径。章通过对贤良方正、孝廉、博士及博士弟子三个主要选举科目的考察,揭示了儒术在雅化与俗化层面被尊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尊重社会公德”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于推进我们当前的“以德治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它有利于全社会正确估量道德的社会作用,重视并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从而处理好“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2)它有利于在“以德治国”中调整社会关系特别是调整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3)它有利于在“以德治国”中加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和塑造,有利于改善党风和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5.
16.
人的修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做是中国哲学主要的思考内容,其中儒家哲学开创者孔子的修养论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儒家哲学一切思想基础的开端,又是整个中国哲学价值观的根骨,可以说孔子的修养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本文将从孔子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功夫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尝试诠释孔子修养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尊重爱护学生、关心帮助学生是我们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是增强全体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前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满足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条件,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持学生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18.
蔡子谔 《邯郸学院学报》2009,19(1):20-24,37
荀子通过服饰审美文化现象形态所表现出来的"礼",与孔子所提倡的"礼",已有了质的不同.他所倡言的,显然带有"国家强制力"的突出特征和鲜明色彩.这便使"礼"乃至"隆礼"具有了十分确定的"法"或曰"至法"的内涵和属性及"礼"与"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此,荀子还对墨子的"非乐"亦即"非审美"的服饰文化观念,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驳诘和鞭辟入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The goal of inclusion is more or less credible depending in part on what it is that learners have in common. I discuss one characteristic that all learners are thought to share, although the learners I am concerned with represent an awkward case for the aspiration of inclusivity. Respect is thought of as something owed to all persons, and I defend the view that this includes persons with profound and multiple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disabilities. I also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of respecting profoundly disabled learner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ree aspects in particular: treating the profoundly disabled learner as a pers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caring for a vulnerable learner; and individualised learning as an element of a successful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