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好中国故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具有增强教学话语时代性、提升课程教学吸引力、强化思政课程影响力等积极意义。同时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政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偏重宏大叙事、强调教师主体、倚重课堂教学、缺乏叙事能力等现实阻碍。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通过转化叙事角度、丰富讲授主体、结合实践教学、提升叙事能力等方式,为"讲好中国故事"带动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构建有效路径,从而切实提高思政教学及全面育人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动力因子,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有助于重构以往教学叙事体系,为教学叙事的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搭建多种“技术场”,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叙事结构、叙事形式、叙事空间和叙事方法上实现多维数字化转型,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绘就出新的图景。要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叙事中的角色作用,深入挖掘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叙事融合创新的有效实施路径,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叙事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处理好“微小”与“宏大”的辩证关系。一要透过“小”叙事折射“大”道理,二要立足“微”视角展示“大”格局,三要借助“微”传播弘扬“大”时代,四要用好“小”课堂讲好“大”思政。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教育的特点,注重以小见大,方能实现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有效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4.
孙亮  马美妮 《成才之路》2023,(32):33-36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与策略的探讨,认为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还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应明确目标、选取恰当的内容、规范评价方式,并论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行动举措。  相似文献   

5.
王金娟  葛志亮 《文教资料》2009,(17):196-197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结合课堂理论开展实践教学,对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些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更新思想观念、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实践基地、完善考评体系等多个环节着手,切实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解构主义时代的宏大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是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达,它把以历史意识完整性为旨归的宏大叙事作为叙述主线。在解构主义思潮对宏大叙事造成极大冲击和瓦解的当下,辩护宏大叙事的现实合理性与学术合法性,是走出当前思政课教学困境、维护该课程学术尊严的内在思路。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形式。应充分认识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理论课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坚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独立学院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对大学生就业及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叙事教学法是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故事叙述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叙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对于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叙事教学法的内涵、叙事教学法运用于高中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及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从注重叙事素材的积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叙事情境、善于发挥课堂教学机智和注重价值引导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叙事教学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历史观,是在其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对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不断思考中逐步形成的,是基于实践需要形成的科学的宏大叙事的大历史观。将习近平的正确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强化大学生历史认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而涵养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对于培养爱党爱国的有用人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网络在高校的普及,为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供了新机遇,也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校园网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晚英 《高教论坛》2020,(3):31-33,3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所面临的叙事背景和叙事内容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政治哲学命题的"讲好中国故事"在叙事逻辑和认同策略方面,给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提供诸多启示。文章结合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事范式、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叙事技术手段四个方面探讨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提升"概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任,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实践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结合得不够密切、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后期评价方式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对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改变,对于高校思政课这样一门重视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课程来说,大学生在学习当中开始渐渐表现出了滞后性与不适性。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通过分析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现状与发展困境,以及小班化教学方式应用对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提出了高校思政课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举措,以帮助小班教学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不断推进与渗透,提高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主要基地,推行志愿服务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奉献与付出精神,并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自己。相较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因此,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途径意义重大。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实践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导向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等问题,接着探索了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途径的具体意义,分别体现在:志愿服务是促进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纽带、是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的实践平台、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这几方面。总而言之,志愿服务是辅助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教育途径,可以有效改善当前教学中的不足,夯筑思政教育基石。  相似文献   

15.
在移动互联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应适应这一新变化,强化高校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属性,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这对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娴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是建设高质量思政课的重要内容。要规范建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建立实践教学协同机制,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方式;在大学生实习实训中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将实践教学融入大学生假期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高校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探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用党史知识帮助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增强课程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叙事可以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应用时要明确教育主题,设计教育过程,开展教育反思.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冲击,思政课教育叙事还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在确保思政课教育叙事真实性的情况下,要有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提高叙事者的综合素质;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叙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吸收营养、走向未来。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则必须充分了解党的历史。党史是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精神食粮。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党的认知,为思政教育供给充足素材,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理论深度,大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对引导当代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坚定“四个自信”意义深远。因此,应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以中共党史为大学生未来人生打好红色底色,促使大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既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意蕴,也是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政课兼具知识传授和政治情感培育双重功能,具有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独特优势。为更好地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依托社会实践等方式,探索更加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特质的国家认同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