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元初著名诗文家、散曲家、笔记小说家王恽的研究,元明清三代研究多是总论性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研究深度广度上都有很大进展。90年代以后,文学史对王恽的评价虽然存在争议,但基本上给了王恽一个客观的文学史定位;单篇论文研究视角渐趋多元化,对其生平、作品、科学贡献等都有涉及。王恽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对其诗歌、散文、笔记研究较少;王恽创作与元初文化背景的关系尚需深入开掘;对王恽创作在整个元代文坛的地位及影响研究尚未深入;在其文风研究方面,除主体中和特色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尚待挖掘。  相似文献   

2.
以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为依据,对照王恽生平经历,结合作品的背景,考订《大全集》中散曲的写作年月。  相似文献   

3.
王恽作为元代前期的重要词人,词学观念较为丰富。王恽作词重视情致,这首先指合乎温柔敦厚之诗教精神的雅正之情,体现为强烈的淑世精神,还指符合士大夫审美理想的闲情雅意。在作词法度上,王恽小令或慢词能守前人矩镬,又引入白居易诗论,要求词以美刺,用于表达政治性诉求。词风上,既推崇豪放疏快,又不废雅化之“清”。这些观念于前人尤其苏轼、辛弃疾、元好问三者多有所取,渊源脉络十分清晰。  相似文献   

4.
<正>拙作《王恽诗词的韵系》(载《怀化师专学报》九○年第五期)一文通过对王恽诗词用韵的系统考察,发现王氏用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语音实际。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笔者将再对其中某些特殊现象作浅显的分析。 1、王恽词里,东钟部与庚青部混押一次:《水龙吟·春风赵国台荒》七十四·718叶“梦拥垄詠种风用动”,此词押东钟部上去声韵,而杂有一庚青部去声映韵之“詠”字。“詠”字在《中原音韵》中既收入庚青部又收入东钟部,据《正语作词起例》:“诸方语病”栏“真文与庚  相似文献   

5.
王恽是元曲初具波澜时期的一位散曲作家,今《全元曲》录存其小令四十一首。在元曲俗化潮流中,王恽的散曲保持着诗词雅化的倾向,使其四十一首小令也颇具特色,虽然其所持元曲观念遭遇后来者微词诟病,但体现了元曲在当时当发展的另一个审美倾向,这对准确认识把握当时散曲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47名安徽省农村幼儿教师流失意向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农村幼儿教师的流失意愿处于较高水平;(2)农村幼儿教师年龄与流失意愿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3)未婚农村幼儿教师的流失意愿显著高于已婚农村幼儿教师;(4)农村幼儿教师教龄与流失意愿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5)农村幼儿教师学历与流失意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6)工资待遇、福利保障与流失意愿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北方各族,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族源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中着重探讨了华夏族与北方各族的关系:(一)史前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二)夏商周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三)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四)秦汉时期北方各族与汉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综观小学数学教材,简单应用题具有下列四种数量关系:(-)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二)两数相差关系;(三)每份数、份数与总数的关系;(四)倍数关系。按照数量关系可分为十类。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有两类:(l)已知总数和一个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2)已知两个部分数,求总数。两数相差关系有三类:(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2)求比一个数少儿的数;(3)求两数相差多少。每份数、份数与总数的关系有三类:()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2)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3)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倍数关系有两类…  相似文献   

9.
元代的王鹗提出"作文三体":"入作当如虎首,中如豕腹,终如虿尾"(王恽《玉堂嘉话》卷一引),稍后的乔吉提出"乐府三法":"凤头、猪肚、豹尾"。元末明初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八中,解释这六字为:"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这是对文章的开头、正文、结尾从审美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  相似文献   

10.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考考查的重点,考查的知识主要有:(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解法;(2)根的判别式;(3)根与系数的关系(又称韦达定理);(4)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的综合应用;(5)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屈原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史记》中的《屈原列传》。他以历史传记的形式,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屈原的家世、生平,建构了屈原生存其间的历史语境,为研究屈原的思想、创作提供了历史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死是一个被冤屈、被折磨的正直善良人的痛苦、寂寞、悲剧性的死。这样的死,才有真实的感人力量,也才能更唤起人们巨大的同情和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13.
魏源对晚清中国的深切忧虑,自小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尤其是湖湘文化和江浙文化对他的影响,这些都促其"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魏源个人品格及其亲身经历则进一步激发了这一思想的形成。魏源的师友大都主张"经世致用",他们有力地推动了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释“游”开始,首先介绍了魏源生平游历概况;其次分析整理了包含游观、游仕和游历理论特征的魏源游学思想;再次揭示了魏源游学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上“逍遥游”与“比德游”的内在联系;最后指出魏源游学思想对过去和当今的积极影响。故文章从崭新的角度给魏源游学思想作了一个全面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颜元的思想被戴望重新发现以后,重放异彩.但颜元思想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在于其重习行的实学思想.不同时代,不同的学者,对颜元的实学思想及其内容有着不同的解读,习行实践的内涵也有着重要的差异.颜元的学术思想有着创新与传统的两面性,而近代对颜元实学思想的解读也有其两面性.  相似文献   

16.
屈原对后世文学影响较大,特别是其精神是历来文人的精神粮食。本文论述了杜甫的爱国精神、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都秉承了屈原的优良传统,探屈原之精妙,得楚骚之“沉郁,”挟风骚而高蹈。  相似文献   

17.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围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  相似文献   

18.
屈原骚体诗,以其瑰丽奇幻之美创造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其魂丽奇幻抒情特定之形成,在发生学意义上,源自屈原对于诗“抒情”的自觉以及诗人对民族高度活跃的情感个性的承传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关于魏源对外思想的研究,多数学者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维出发,对其评价难免有拔高之嫌.实际上,魏源的涉外思想中传统资源占据主导地位,并未跳出旧有的藩篱.文章以<海国图志>为基本资料,对其对外思想给予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20.
屈原一生追求人格完美,他代表了中国化的本质特征,不愧是中国化的象征。屈原的理想追求及期 失败,揭示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屈原真善美的人格魅力,蕴涵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世俗性、民间性。从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内心冲突,反映出中国古代悲剧结局深厚久远的化积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