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信仰是主体对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大学所具有的信仰意义以及高校德育的信仰内涵决定了高校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信仰教育,在其现实性上,也决定了高校德育应将信仰教育作为其时代主题。高校德育要走出“信仰危机”和实效性差的低谷,必须进一步强化科学的信仰教育,突显信仰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实现理性化教育与情感性教育的互动通融。  相似文献   

2.
信仰:德育的真正意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德育是自古迄今都非常重视的上层建筑内容之一,其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德育实质即信仰及信仰教育。德育的失落就是信仰教育出现问题。良好的信仰是一个人真正幸福的体现,社会腐败、思想堕落是信仰危机的必然。当今的德育层面让人深思,“法轮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反映的是深层次的问题即信仰问题。解决德育问题关键是解决信仰及信仰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3.
加强信仰教育 提升德育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德育的弊病之一是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题的回避。“价值无根性”的弊端已经导致了德育的“实效性低迷”。走出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关键之一定实现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正确连接,切实加强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4.
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中国德育的危机在于:仅仅着眼于日常生活规范的建立,德育目标已节节后退到了它的最低极限;人们在目标设定上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缺乏理直气壮的关心,而在德育内容上又往往回避这一领域;价值无根性的德育必然导致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信仰对道德有论证、聚合、圣化作用,信仰教育对道德教育亦有内在和外在的补遗作用。克服目前德育危机的出路在于确认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从信仰教育的高度构建新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从德育生成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德育生成的内在基础;从德育价值、意义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从德育效果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此,必须大力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6.
德育课堂是高职院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针对当前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探索网络环境下高职德育课堂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以期形成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高职德育教学模式,提高对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信仰式德育是一种理想、信念和信仰道德教育,它能够促使学生领悟道德的终极价值,实现从“知”到“信”、从他律向自律的提升与转化。信仰式德育的弱化甚至缺位是当前高校德育陷入知行分离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确认信仰式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实现认知导向与信仰建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当前大学生党员存在信仰多元化和信仰危机的现实,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原则与方式,对信仰教育在德育中的统领作用,古代儒学的信仰教育理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背景下,必须强化大学生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提高大学德育的有效性,应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而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则尽显马克思主义之真理性与生命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性机遇。基于以上分析,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课程的尴尬现状主要表现为:德育知识之界限模糊不清,德育实践之修养流于形式,德育信仰之超越渐行渐远。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德育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即理性、信仰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入手进行本真意义的德育。所以需要从理性与信仰关系即德育之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信仰源泉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层面进行反思。德育在善知识意义上是理性的科学,在心性教化意义上体现为修养的实践,在道德根基与源泉意义上诉诸于神圣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论信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德育过程中影响人的德育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道德意志 ,而对道德意志起直接推动作用的精神因素是信仰。信仰主要有促进情感的激化、意志的推动和知行的统一三种功能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必须开展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2.
信仰教育是当前我国实现发展的迫切要求,走出当前学校德育实效上实质性低迷状况的有效途径,就是把信仰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并行动起来,切实把信仰教育贯彻到学校德育中去,帮助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义信仰。  相似文献   

13.
当前部分高校道德教育陷入知行脱节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信仰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坐标、动力、凝聚等作用。高校道德教育中缺失道德信仰主要表现在:对道德本体认识的片面与道德教育内容、方法、目标定位等方面的错位。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建可以从加强道德信仰教育、加强法制意识、加强校园道德舆论监督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就是不同文明形态更替的过程。在不同文明形态的更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道德信仰危机现象。我们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毫不例外也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现象。要消除这种现象,关键是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和如何进行道德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5.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儒家德育的优秀方法对思政课信仰教育可以产生重要的启示作用。探寻儒家的学为体悟、学思并重、身教示范等三个方面在思政课信仰教育中的现实价值,提出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要谋求认知和体验相结合;坚持教育引导和学生自我修养相结合;坚持人格直觉和理性启迪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本文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抵制西方颜色革命、塑造大学生精神家园、承载历史责任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必然使命。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需要信仰,一个国家需要信仰,信仰是成“人”之基、立国之本。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出现了青少年的信仰危机,表现为信仰的缺失、科学信仰的迷失和主导信仰的动摇。走出信仰的危机.必须重塑青少年的信仰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回归生活;在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仰教育真正成为主体的理性自觉活动。  相似文献   

18.
信念是大学生成才的灵魂。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学习和研讨信念在人们思想认识过程中的特征,信念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认真培养他们认识树立科学的信念与顺利成才的关系应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头等大事,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9.
当代部分大学生在信仰方面存在迷失问题,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失落及对其他非科学信仰的认同和接受.分析影响大学生信仰确立的诸多因素,并着重探讨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