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论证河北省高校推行"河北武术拳种"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本研究在河北省高校中推行"河北地方拳种"的教学改革从而凸显河北省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地域特色。这对传承、发展河北省区域内的传统武术拳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研究传统武术起源、特点、内容的基础上探索传统武术的体系结构,研究如何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规范化、体系化,以更好地将我国众多流派的优秀拳种推向世界,使武术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并且能够进一步促进竞技武术的合理发展。武术的多样化功能伴随着传统武术的规范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出发,着重探索闽文化对福建传统武术的影响。认为福建传统武术形成特殊的拳种和流派与闽文化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孕育了福建传统武术顽强的生命力、多样的拳种、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深远的武术精神;多变的自然环境为福建传统武术打下了深刻的南派拳种烙印;闽文化的海洋性特色对福建传统武术的海外传播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访谈、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针对目前武术教学形式单一、文化特色不明确、武术技击方法不够突出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建立技术与文化相互统一的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武术在拳种特点、文化特征、武德应用等方面的文化优势,达到传承传统武术、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挖掘传统武术的优秀技击方法,科学创编传统武术套路,注重传统武术的实际应用,以传承民族文化为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武术历史悠久,以拳种林立,门派众多著称。在传统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明清时期象形武术的大发展为传统武术以及武术理论体系的最终成形增添了光辉的一笔。象形武术的出现不仅是明清时期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浓厚传统文化下的孕育也为象形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滋养的沃土。武术发展过程中对传统哲学的吸纳,儒、释、道精神理念的推崇、融摄,以及象形养生思想的借鉴都是象形武术之所以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师徒传承体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师徒传承体制在农耕时代有利于武术拳种的发展,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难以适应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师徒传承体制进行新的审视和反思,从而建立起一套更合理、更科学、更符合全球化的现代武术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依据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和武术发展改革需要,阐述了传统武术纳入普通高校教学内容的主题思路和迫切原因,提出传统武术在高校的发展思路.普通高校武术教学走传统武术之路,是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同时保证了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新型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沧州是驰名中外的武术之乡,是多个拳种的发源地,沧州传统武术具有独特的魅力;沧州在弘扬武术文化、向国内外推广中华武术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教育是武术传承的重要途径,然而近些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沧州传统武术在校园中开展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为深入了解沧州传统武术在中小学校开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展开调查研究,广泛地征求武术教学工作开展的意见、努力拓宽利用武术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华 《考试周刊》2012,(21):92-93
明清及民国时期是武术发展史一个传承转折的时期,这一时期传统武术的技术动作、理论研究都呈现出空前发展的局面,各种拳种大量涌现,门派林立,武术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运动技术体系;大量有关武术的论著相继问世,使武术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武术开始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不仅仅是因为武术的社会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中国武术承载着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文章选定养生保健、武德教育、武术段位制和地方传统武术为高校武术教材设置的基本素材,再加以创编从而形成新时期的高校武术教材。  相似文献   

11.
确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的目标需要保持武术自身特征的原貌,还要符合体育课程的达标目的.有学者提出"武术教学学科化,拳种推广课程化"的思路,对于高校武术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构建高校武术课程体系还应该遵循武术套路教学的基本原则,做到精化拳种、个别优先、套路优美、技法互动、注重礼仪的原则,能够在教学始终贯穿武德教育、塑造学生个性品质是武术课程教育体现出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游氏武术是赤水官渡镇人游树廷汇聚各大武术门派之精华为一体的地方性武术拳种,共计62个拳术套路.游氏武术文化作为赤水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传统性、健身性、地域性、创新性、教育性、竞技性.通过对游氏武术传承文化、竞技套路、品牌打造、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开发研究,进行动态保护,能够更好地推进游氏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法对"武林大会"中的武术礼仪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武林大会中采用的"抱拳礼"仅是诸多武术礼仪之一,它不能完全代表形式多样、内涵博大的传统武术礼仪;它没有将深深烙印着中华古代儒家、佛家、道家核心思想的武术礼仪展示给广大电视观众.武术礼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武林大会应全面而有计划地介绍不同拳种中的武术礼仪,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净化社会风气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打练合一”是传统武术的主要特点,但实际上这一特点有一个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宋以后,受军事武术“能击善舞”风格的影响,传统武术的“打练合一”的风格在经历了套子武艺、器械从属于套路、内家拳以及女性拳种出现等过程后而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近现代,在中外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受分解思维方式的影响,沿着“新武术“‘分科而课业”的思路,竞技武术套路、竞技武术散打、武术功力比赛等逐渐成熟与完善起来,且在传统武术界出现了“反套路”的思想以及解除师徒制的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5.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武术衍生出不同流派和拳种。文章从地域文化入手,分析地域文化与武术拳种的关系,进而探讨武术的发展,认为:武术的发展应立足于拳种,充分发掘各拳种资源,以拳种的方式推广与传播;同时,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强调其文化属性,充分发掘其文化资源,并使其与当地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与当地文化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高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和提高武术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实现学生"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目的,本文对几种武术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旨在完善传统武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技击性是武术的重要特征,对技击性定位过宽,会导致单纯运用"实用性"来衡量武术技术从而限制武术的发展模式;反之,技击性限定过于狭隘,又会忽略武术技术传承而失去自身特色.技击性判断应该限于传统武术范围,传统武术技击性需要理清其定位:传统武术以技击为宗但并非以技击为目的,技击只是通向目标的手段,只是传统武术"打、练、养"中的一个特征.传统武术技击性存在两个限定条件:传统武术技击性以流派武术技术标准为前提,同时负载着武术审美功能.武术技击性受到艺术审美、流派技术标准限定,正是武术可以融入诸多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法、教学实践法,阐释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及武术文化育人的意义,分析了目前中国高校武术课程在文化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及育人途径.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资源共享课建设、重置武术教学内容、扩大社团规模延展武术文化育人课堂、举办各种中国武术文化讲座及技艺交流活动等实践与研究,实现课程建设与文化育人理念相融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武术文化育人体系.旨在高校传统武术文化育人中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同类院校武术文化育人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9.
地龙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北派具有代表性的拳种之一,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试图进一步探讨影响地龙经拳传播的诸多因素,深入挖掘其内涵,使其能突破地域限制,融入中华武术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作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目前武术文化在高等教育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对武术文化的渴望以及高校在武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旨在为高校体育工作在武术文化的传承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