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莲湘花鼓"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欢快的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深受学生喜爱。莲湘由竹子做成,里面用铁丝穿置铜钱,一拍即发出响声,它的制作非常简单,材料主要为竹子(直径4厘米左右,长度低年级为75厘米,中高年级为80厘米)、开司米线、铁丝、铜钱(小铁环)8只、彩色即时贴。在  相似文献   

2.
“莲湘花鼓”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欢快的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深受学生喜爱。莲湘由竹子做成,里面用铁丝穿置铜钱,一拍即发出响声。它的制作非常简单,材料有:竹子(直径4厘米左右,长度低年级为75厘米,中高年级为80厘米)、开司米线、铁丝、铜钱(小铁环)12只、彩色即时贴。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体育舞蹈"莲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滋生现代体育的项目的沃土。民族传统体育首先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和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因此,许多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推广,使之融入大众休闲、健身、娱乐生活中去,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财富。中国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代表着古老东方的保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土家人创编的“莲湘”就是其中的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民族体育舞蹈。莲湘又名“莲香”、“莲厢”,有“连响”之意,莲湘分为肉莲湘、滚龙莲湘、多节莲湘等。一、肉莲湘肉莲湘是鄂西和黔东北…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法等对普通高校开设有氧舞蹈课程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氧舞蹈课程比传统健美操课程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是一项有价值有意义的新教改课程。  相似文献   

5.
体育院系形体舞蹈课程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就课程文化的实质、核心、本质、价值取向、特征及其建设意义进行了阐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院系形体舞蹈课程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价值进行了剖析,认为课程文化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资源、一种动态的文化形态,其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源;形体舞蹈课程文化建设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大学生欣赏美的能力、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大学生的情感等;为此,提出了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形体舞蹈课程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苑宁宁 《灌篮》2021,(2):125-126
舞蹈啦啦操是现代体育舞蹈项目的一种,它融合了众多的体育运动要素。随着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舞蹈啦啦操逐渐走入了大学校园的体育课堂。舞蹈啦啦操受到了女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舞蹈啦啦操可以充分地展现当代女大学生蓬勃的朝气,有助于促使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同时舞蹈啦啦操强化了学生之间的联系,需要学生完成高度的配合,因此舞蹈啦啦操的开展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舞蹈啦啦操突破了常规大学体育运动的局限,激发了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符合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指示要求。本文将在以下围绕舞蹈啦啦操在大学女生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展开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和特色体育课程结构优化两大角度来分析将维吾尔族舞蹈作为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该课程具体实施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价体系等,并总结课程实施效果:新疆大学开设"刀郎舞"课程,增进了学生人际关系、维护身心健康;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麦西来甫舞蹈课程,提高了体育艺术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音乐素养;乌鲁木齐市职业大学通过麦西来甫舞蹈课程提高了体育系学生的舞台表演和创新能力.以高校特色体育课程为平台来继承与发展维吾尔族舞蹈,能够改变民族传统体育被边缘化危机.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体育院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并结合体育院校舞蹈教育实际情况和多年教学实践心得,对体育院校舞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定位、教学体系模式化建构进行研究.认为:体育院校舞蹈高等教育应走有别于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的多元化舞蹈教育之路.应发挥体育类表演项目的特点和多年体育办学的优势,扬长避短,以体为主,以"体育与艺术"、"舞蹈与健身"融合为主要培养目标;构建适合体育院校的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建立"金字塔形"人才结构,培养以中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为主的大众化教育人才、以俱乐部、健身房流行健身舞蹈为主的小众化教育人才和以体育舞蹈为主的精英化教育人才.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体育健身舞蹈进行分析.体育健身舞蹈的研发需要建立优秀的研发团队,采用自发和组织相结合的原则,培育激励机制,完善大众服务系统,吸引多方面资金投入.体育健身舞蹈的推广途径主要有俱乐部、广场社区、学校、电视媒体及音像教材、竞赛等方式,比较而言,广场社区传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孙晶晶  孙坤 《体育世界》2009,(10):50-52
"有氧舞蹈"是一种体育和舞蹈结合的体育健身形式,它是以有氧操为基础,将多元素的舞蹈风格融入其中的一种锻炼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别阐述了有氧舞蹈运动健身与健心功能,对我院开设的有氧舞蹈课程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对其是否适宜高校体育课程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健美操是一种融体操、音乐、舞蹈于一体,通过徒手或使用器械,有利于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体型、陶冶情操的运动项目。高校体育教学开设健美操课程非常有必要。有氧舞蹈对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个性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作用;有氧舞蹈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是健美操的有力补充。将有氧舞蹈引入高校课堂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体育舞蹈源于欧洲,其将音乐、舞蹈、形体等完美融于一体,使得整个舞蹈抑扬顿挫、高贵典雅,也是当代体育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把体育舞蹈演绎得淋漓尽致,离不开舞者台下不为人知的默默训练,其中体能的训练更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徐吉 《当代体育科技》2020,(8):137-137,139
有氧舞蹈是配合音乐有节奏的运动的舞蹈,是当下舞蹈的流行趋势,有氧舞蹈可以消耗大量的热量,通过舞蹈动作的组合以健美操的形式展开学习。开展有氧舞蹈这门课程是一种舞蹈的革新,结合高校舞蹈教学的教学目标,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有氧舞蹈的训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项有价值的教学革新。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颁布,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将面临重新划分和定位,新制定的体育艺术类专业最大的特点是更多地加入了艺术教育的内容,艺术元素将更加全面地渗透到体育中去,如何将体育与艺术更好地结合,充分挖掘体育中的艺术元素,融体育与艺术与一体,探索体育院校办艺术类专业的特色之路。研究以体育学院新增设的舞蹈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切入点,从体育与艺术双向融合的角度,探讨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利与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5.
循着体育与艺术、体育与舞蹈渊源关系的线索,以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变化为依据,阐述了艺术体操与舞蹈的横向交流,展望了艺术体操发展的艺术化趋势以及中国艺术体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对浙北地区的滚灯舞蹈进行了考察与分析,主要阐述了浙北地区滚灯舞蹈的起源、技术工艺与表演方法、文化传承、革新与发展以及发展动力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将Salsa舞蹈对学生的身体形态、体质、心理的影响,进行了跟踪调查与评定。分析了将Salsa舞蹈引入选修课堂的可行性,以期为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舞蹈艺术教学遇到的问题。主要结论:提出了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基础上有机融入舞蹈艺术教学的对策,逐一探讨了具体教学理论内容,主要包括: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评价。建议:体育科研部门要深度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舞蹈艺术价值;在学校体育中积极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与舞蹈艺术结合的规定动作;为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质量,拓展课程资源,组织学习舞蹈艺术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相关政府部门加大相关科研扶持力度,建立科学教学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9.
该文采用专家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高等体育院校舞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舞蹈课程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突出体艺融合的教学特色,倡导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优化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培养德艺双馨的优质人才。研究结果表明,“以德为先,以舞铸魂”课程思政理念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通过赏析舞蹈作品、巧用红色音乐素材、创作体育题材及运用创新教学方法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采取教师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该研究旨在为全国高等体育院校舞蹈教育工作者提供舞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着重就不同学生对舞蹈艺术选修课程的喜爱度及对舞蹈艺术价值的认同度等方面进行调研,旨在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艺术选修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以进一步加深广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生对舞蹈艺术的了解,提高对舞蹈艺术的认识,为充分发挥舞蹈艺术选修课程的实效性提供可鉴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