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们的天职     
我想,新闻工作者的“讲政治”,根本在于自觉加强政治修养,这种修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当然其中又包含着政治敏感性、政治洞察力等等。其一,伦理直气壮面对这么多“政治”,我们有的同行也许会不以为然:或认为老一套,谁都知道,无必要强调;或认为时代变了,再这么提,不合时宜。对吗?不对。只要我们有国家机器,有相对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只要我们的社会有大是大非;只要我们党“一个如C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变;只要我们的新闻舆论还有政治性、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那么,我们就不能不理直气壮讲政…  相似文献   

2.
正新闻是社会的记录仪和晴雨表。一个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必然会从当时的新闻中反映出来。同时,新闻具有上层建筑属性,其意识形态的内涵决定了新闻的政治性,采写者有什么样的思想倾向,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新闻作品。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新闻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使得信息传播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  相似文献   

3.
我同这本书的作者刘建明教授 的相识,可以说多少有点不同寻常。 我从杂志上读到他的文章,觉得这位作者有自己的见解,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人,因此就留了心。 后来又读到他一篇文章,我略有不同的看法。他谈论的是“舆论一律”的问题,具体内容记不得了,好像是说舆论不可能一律也不应当一律,这点我是赞成的。不过,“舆论一律”这个上层建筑,是计划经济那个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对那个基础起促进的作用。回想当初,这个理论是毛泽东亲自这样明白无误地和大张旗鼓地提出来的。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不行,尤其是我国现在已经改革,不再实行计划经济而实行市场经济了。这就是说,当初那个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既然如此,那个上层建筑现在往哪里站,还  相似文献   

4.
也说边缘化     
边缘化,成了出版人忧心忡忡的话题。谁也不愿边缘化,谁也害怕边缘化!似乎边缘化了,就会跟不上出版发展的步伐,滑入灭顶的泥潭里无以挣扎! 其实,这是一个值得琢磨的话题。边缘化,本是一个自为的过程,也是一种自为的方式。关键是,这个过程或方式里,出版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走什么样的路径。由此看来,为边缘化忧心忡忡,有些矫情作伪的意思。出版业是要发展、要进步,但是这发展进步的步伐,决不是整齐划一的。所谓边缘和主流,相对而言罢了,说不上孰优孰劣。鹿死谁手,还得往下走着看。要不然,“法无定法”、“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没有说得通的道理出版人是文化经营者,经营之道讲究的是个性化和差异化,随大流,挤主流,  相似文献   

5.
张鹏 《军事记者》2003,(7):53-55
一摄影作为瞬间的艺术,它所表现的虽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瞬间情态,但就这瞬间而言,却是生活本质的反映,是摄影艺术家长期对生活观察、对人生思考、对艺术追求的能量释放,没有这些因素,摄影的瞬间性也就不能成立。任何人都能够按下照相机的快门,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成为摄影家,也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拍摄出优秀的摄影作品。照相机无疑只是一种辅助工具,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摄影家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才会产生出“瞬间”的艺术作品。那么作为摄影的特质“瞬间”,它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态呢?应该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瞬间”只是作者完成工作…  相似文献   

6.
许梦 《大观周刊》2012,(50):16-16
葛兰西关于国家的观点是广义的;即上层建筑包括“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两个层面,二者相互结合。构成现代国家、马克思把市民社会作为经济基础.而葛兰西将市民社会看做上层建筑,在现代国家中,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两个部分相互影响,二者达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图书编辑从原来只做指令教材“等米下锅”转变为自己走向社会“找米下锅”,组稿已经成为一个图书编辑必练的基本功。那么,怎样才能组到好稿子,怎样才能出有特色的图书呢?一、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编辑要分析市场需求,就要研究读者心理,既可以到书店、到图书市场上去调查已经有了哪些书,哪些书需求量大,也可以随意和周围的同事、朋友聊聊他们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希望出什么样的书等等,并随时观察他们用书的过程。将收集到的信息经过去粗取精,综合分析,对图书市场的需求就…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大提出把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然而,广大的新闻工作者也同时感到一场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整个新闻宣传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党报,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这场挑战的冲击力和紧逼感。如何认清面临的新形势,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深化党报的新闻改革?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报纸特别是党报的全方位的挑战,已经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显露出来: 第一,报纸体制转换的挑战。长期以来,党报是作为反映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的宣传手段和工具来办的。党报的整个宣传基本上是“以政治为中心”。报社内部的分工,部门的设置,运行的机制,采访的途径,报纸宣传的重心,报道的数量等等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这种按照计划经济构筑的报纸体制和机制的模式,其弊端早已明显地暴露出来。特别是在今天经济建设已经确定为党的工作中心,整个经济体制将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模式更是无法适应实际的需要了。作为上层建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党的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和传播者的党报,只有迅速而坚决地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原有计划经济模式的制约中解  相似文献   

9.
《湖北档案》2004,(1):33-34
思路决定出路,纵观我县档案工作历史,在计划经济时期,曾取得过一定的辉煌,那时的经济基础还不如今天,究其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档案的政治优势和分配的计划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两种优势逐渐减弱,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不仅仅震荡了市场要素,也波及了上层建筑,档案工作没有例外,而正  相似文献   

10.
包世华 《记者摇篮》2000,(11):25-26
新闻要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牢牢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始终坚持两点论,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克服片面性和  相似文献   

11.
许多领导与管理专家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即有什么样的目标、规划和计划,就会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好的规划又产生于对形势的科学预测与判断。现在我们正在制定“十一五”图书出版规划,如何保证这一规划的科学性,抓住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应该说是我们在制定这一规划中要着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本质上就是一个“CEO文化”,通俗来讲就是“老板文化”。一个企业,老板的习性是什么样的,员工们的习性就会是什么样的,老板的风格是什么样的,这家公司的形象就是什么样的,当然也有不合流的,那结果自然是迟早打包走人。这种“企业文化”不独是中国的特点,也是几乎整个亚洲企业共有的企业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有什么样的理论修养,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行动。记者丰厚的理论积淀,是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搞好新闻宣传的必要条件,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三贴近”方针的必然要求。应当看到,目前,县级广播电视采编队伍的素质不是很高,文化  相似文献   

14.
我说软新闻     
一 什么是软新闻?有同仁认为“新闻性差一点就是软新闻”,笔者不敢苟同;也有人说“软新闻主要是指文化娱乐类新闻”,也有失偏颇。笔者的看法,软与硬是相对而言的。硬新闻主要是反映较为严肃、政治色彩较浓的题材,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工作性;软新闻主要是反映轻松活泼的题材,着眼于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从实践来看,爱读轻松  相似文献   

15.
翻开一些报刊杂志,读一读某些“新闻理论家”或“学者”的文章,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声音:新闻不应与政治纠缠在一起;党报体制会产生“党性新闻学”;一些人忧心忡忡,仿佛讲党性,讲政治,就阻碍了新闻学的发展。那么,新闻工作究竟与政治有无关系呢? 从传播学的视角上看,新闻是一种社会信息。从社会学的视角上看,新闻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哲学的视角上看,新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的使命就是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可见,新闻工  相似文献   

16.
“搞清楚你的家族是什么样的,很多欲望就会得到遏制,人会很满足。”“尊崇祖先,实际上是在找自己是谁。”  相似文献   

17.
本刊述评     
“计划”二字,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始至今日,一直频繁地出现。不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市场经济”时代。但对两个时代来讲,“计划”二字的潜台词大相径庭。“计划经济”时代,“计划”就是“红头文件”,就是长官意志,就是行政  相似文献   

18.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这期间,有一个明显的新旧事物混合、新旧观念混合的“过渡带”,所有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过渡色彩。”那么,这期间的新闻工作是否也有“过渡色彩”呢?如果有,是一种什么样的色彩呢?研讨这个有没有实际意义呢? 问题提出来了,需要分析和回答。我想,新闻工作没有在“世外桃源”中进行,因而无法超越历史的“过渡带”。说新闻工作不存在“过渡色彩”是不真实、不科学的。 在总的格局看,新闻工作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的市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有一条规律,叫做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相应的上层建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的、普遍的规律。自从党的十四大决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行各业,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或快或慢地进行调整、改革,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新闻理所当然地要来一个大的转变,以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这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然而,这种转变却使我们有些同志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20.
版面空间有一个“隐藏结构”,如果编辑设计不当,版面上就会出现种种形态,或头重脚轻,或摇摆不稳,或松松垮垮,等等。为什么?这是版面中的“隐藏结构”对读者的视觉和心理发生的作用。美国现代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提出每一个有边线的平面中都存在一个“隐藏结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影响着平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