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两年,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富有创造性地推出了“名师工程”,于是,其他地方和学校也不甘示弱,都憋足了干劲,竞相推出“名师工程”,一时之间,“名师”制造如潮涌动。然而,物以稀为贵,草因多而贱,泛滥的称号黯淡了“名师”令人景仰的光辉。试问,名师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名师该靠什么来成名?难道,名师是  相似文献   

2.
名师靠什么成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前,个别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富有创见性地推出了“名师工程”。于是,其它地方和学校也不甘示弱,都憋足了干劲,也竞相推出“名师工程”。一时之间,“名师”制造如潮涌动,搏得“名师”桂冠多如过江之鲫。然而,物以稀为贵,草因多而贱,超载的人群倏然削弱了名师原本厚重的分量,泛滥的称号立即黯淡了名师令人敬仰的光辉。试问,名师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名师应该靠什么来成名?难道,名师是按照计划指标评选出来的?亦或是依靠行政手段培养出来的?或许,看罢下面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的成长历程,我们能够获得某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四川教育》2005,(7):46-48
于永正、靳家彦、支玉恒三位名师做课成都,给四川小语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师的丰采。“走近名师”。我们关注的是名师之名“名”在哪里?他们给了我们什么启迪?我们更期望广大教师以名师为镜。不懈地学习、实践、反思。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一步步“走向名师”。这,就是我部与乐山市实验小学、乐山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联合举办“走近名师”座谈会的初衷。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个别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富有创见性地推出了“名师工程”。于是,其它地方和学校也不甘示弱,都憋足了干劲,也竞相推出“名师工程”。一时之间,“名师”制造如潮涌动,搏得“名师”桂冠者多如过江之鲫。然而,物以稀为贵,草因多而贱,超载的人群倏然削弱了名师原本厚重的分量,泛滥的称号立即黯淡了名师令人敬仰的光辉。试问,名师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名师应该靠什么来成名?难道,名师是按照计划指标评选出来的?亦或是依靠行政手段培养出来的?或许,看罢下面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的成长历程,我们能够获得某种…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富有创造性地推出了“名师工程”,于是,其他地方和学校也不甘示弱,都憋足了干劲,竞相推出“名师工程”,一时之间,“名师”制造如潮涌动。然而,物以稀为贵,草因多而贱,泛滥的称号黯淡了“名师”令人景仰的光辉。试问,名师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名师该靠什么来成名?难道,名师是按照计划指标评选出来的?抑或是依靠行政手段培养出来的?或许,看罢下面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的成长历程,我们能够获得某种有益的启示。苏霍姆林斯基,17岁回到家乡的小学当教师,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从未间断的…  相似文献   

6.
于永正、靳家彦、支玉恒三位名师做课成都,给四川小语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师的丰采。“走近名师”,我们关注的是名师之名“名”在哪里?他们给了我们什么启迪?我们更期望广大教师以名师为镜,不懈地学习、实践、反思,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一步步“走向名师”。这,就是我部与乐山市实验小学、乐山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联合举办“走近名师”座谈会的初衷。  相似文献   

7.
老师的腰围     
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  相似文献   

8.
倾听——走进“名师会客厅”,打开“名师老照片”,聆听四名师讲述动人的教育往事,感受他们的人生智慧和敬业精神;在“名师访谈”现场,四名师深情回首来时路,道不尽探索之苦、成功之乐,说不完爱的教育、梦的追求。欣赏——这里有我们精心选编的“名师新课”,从他们的简约设计和备课说法中,您可以感受到新课标精神在老教师身上的成功践行;这里有他们精彩课堂的“经典回放”,欣赏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师名作”,如何能不由衷地感佩这些令人赞叹的”大家手笔”?领悟——名师成功的奥秘在哪里?他们不同的思想和风格是什么?看看“名师自述”,想想个中…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理想课程的转换器,“名师工程”的价值毋庸置疑。随着“名师工程”的深入,更多的教师会接受名师的称号,迈入名师的行列。可是,正如人们所知的,名师绝不仅仅意味知名度高,也不是所有的名师都能经受岁月的检验,都能在教育史上留下自己的轨迹的。何谓名师?名师如何成长与发展?名师群体呈现什么共同特征?如何借助名师工程,更好的总结、推介名师经验,改进教师培训、培养策略?这些问题,有必要给予足够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名师不是超级明星,不可以速成,所谓“积累岁月,见道弥深”。名师必须经由实践的历练与时间的沉淀而变得深厚、丰盈、润…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教师,很多人都想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想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名师。现实中,不少人却在前进中消沉,在成长的道路上得过且过,最终成为一介“教书匠”。怎样才能成为名师呢?我们应该向名师学习什么?  相似文献   

11.
自己也是“追星族”的一员,但是,我追的“星”不是影视明星,而是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孙建锋等名师。自己也曾有幸聆听过他们的课堂教学,总能被他们那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妙的教学设计,纯熟的教学艺术,还有那真诚的师爱所深深折服!当然,每次听完课、取完经之后,我也总会“学”上“一招半式”,将名师的教案照搬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很想自己也“过把瘾”,然而每次总是事与愿违,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预设相去甚远。为什么呢?我的教学设计与名师们是一样的,甚至连名师们的过渡语、评价语都一字不差地用上了,怎么会这样呢?到底应该学名师的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新课程改革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中小学教育的同时,也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特别是对县(市)级教育科研创新提出了挑战。县(市)级教育科研部门的职能应该如何定位?能做些什么?该怎么做?这些都是目前亟需探索的问题。通州市教科室在2001年创办了“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把教育科研与名师培养、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县(市)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天地,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通州现象”。本期就此话题组织文章,试图通过对“通州现象”的多维解读,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县(市)教育科研创新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四川教育》2005,(8):46-48
编者的话   于永正、靳家彦、支玉恒三位名师做课成都,给四川小语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师的丰采.“走近名师“,我们关注的是名师之名“名“在哪里?他们给了我们什么启迪?我们更期望广大教师以名师为镜,不懈地学习、实践、反思,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一步步“走向名师“.这,就是我部与乐山市实验小学、乐山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联合举办“走近名师“座谈会的初衷.   ……  相似文献   

14.
《教育科学论坛》2004,(3):36-36
批评三名师,不知怎么就扯到“传统”上来了。莫非这三位名师代表“传统”?我看不出。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成为名师之后,是做一颗耀眼而孤独的“明星”,还是发挥“引力”和“热能”,聚集并照亮一群“新星”?名师仅仅是某所学校、某个地区教育成就的“招牌”,还是正在成为协调教育均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答案不言而喻。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对于保护、集聚和开发名师资源,怎样建立一种可行且有效的运作机制?重庆市北碚区在发挥名师效应、带动区域教师群体专业化成长方面一直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作为北碚区实施“名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碚“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主持——项目引领——实践反思”的行动跟进式研修,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  相似文献   

16.
谈到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靳家彦念念不忘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幸遇到的“恩师”———北京实验一小的王企贤老师。从王企贤那里,靳家彦懂得了“当一个语文教师第一位的是学养,第二位的才是技术技巧”[1]。影响名师发展的外在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有的学者将影响名师发展的外在关键因  相似文献   

17.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反思,就教育工作而言,笔者认为就是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写好教学后记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和必要了。 教学后记该怎样写?写些什么?这是令部分老师感到困惑的。因此常见到这样套话的教学后记,譬如“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较容易接受,学习效果良好”、“本节内容较难,学生掌握不佳,有待于课后加强练习”等。其实写教学后记并不难,教学后记没有  相似文献   

18.
赵家菊 《江西教育》2004,(13):78-79
备课是教学的第一道工序,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有人问过一些教学名师.“您的课能达到如此境界,您用了多少时间备课?”名师的回答是:“我用一生的精力备课!”好一个“用一生的精力备课”!对名师“用一生的精力备课”作质的揣摩.恐怕“不断的吐故纳新”是其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19.
教师叙事四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时下,“教师叙事”之风正盛,许多期刊辟出专栏,供教师发表叙事作品。“校长叙事”“、名师叙事”的书陆续付梓。令人快慰的是,实践领域“沉默的大多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给充斥着概念、术语、政策口号的教育学书刊带来了清新的文字。本文旨在追问教师叙事是什么?教师叙事叙“谁”的事?教师叙事叙何事?教师叙事“真实”吗?从而廓清对教师叙事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20.
诠释名师     
教育要发展,教学质量要提高,名师是不可少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派生出来的至理名言已为广大教师和各级教育主管领导琅琅上口,什么“名校造就名师,名师支撑名校”;什么“山因寺得名,寺为山争辉”(寺,此处特指名师)……目前情况是:校、学区、区、市都有数量不等,“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