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鲜把业余教育称之为边工作边学习的教育。解放以来,朝鲜劳动党和政府一直重视这项工作。除了狠抓全日制教育之外,还特别注重发展业余教育。无论在解放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还是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业余教育都曾起过重要作用。今后,朝鲜在实现整个社会知识分子化的过程中,业余教育、将会继续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中等职业教育》2007,(8Z):F0002-F0002
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是一所集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于一体,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短期培训相结合的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省一级综合高中,省级文明单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是一所集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于一体,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短期培训相结合的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学校。学校投资2.18亿元建造的新校舍占地27.7公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校如何开发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学校逐渐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学生逐渐被“隔离”在社会之外了。陶西平同志曾说:“我们追求的是教育结果,而整个的教育结果要看受教育者步入社会以后所起的作用,学校教育真正留在身上的东西,往往不是考卷上的内容,而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身上记录形成的内在的品质。”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教育过程不能脱离社会来实施,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教育。目前,学校是教育的核心与主力。通过学校来宣传社会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会大大加快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5.
浅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是具体组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与学生同是教育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关于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我国学术界与日本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业余教育与学习化的社会熊哲萍华中师范大学熊哲萍同志《业余教育与学习化的社会》一文,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学习化社会的特点及产生条件,对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正确评价各种成人教育,很有启发。该文在行文上也有特色,对“业余教育”、“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7.
张建 《科学教育》2005,11(4):29-30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知识,完善和发展个人特长,这是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的方针。笔者通过教育科研课题组织部分学生参与活动后,认为农村中学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对学生素质培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等职业教育》2003,(12):22-22
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于2003年6月由浙江省余姚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和宁波电大余姚学院合并而成,是一所集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于一体,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短期培训相结合的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省级文明单位。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职工业余教育,从全国解放以后有了普遍发展。許多大中城市和工矿区,已經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的业余教育体系。最近几年,学完业余学校初等班課程的达一百多万人,讀完大学課程的有一万五千多人。我們不仅基本上改变了职工业余文化教育的面貌,而且从业余教育中,培养了一批工人阶級的科学技术人才,在生产上发揮了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这个成就証明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設阶段,除了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以  相似文献   

10.
学习化社会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化社会”作为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社会理想和教育理念,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目前,这种影响不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且已经渗透到具体的教育培养模式中。在研究生教育领域,非全日制培养模式是实践学习化社会思想、提升学校效能的重要方式。1981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就逐渐形成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不同的培养和学习形式。前者已经形成规范和较成熟的制度,而后者在制度上尚未形成规范。从世界范围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其学制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发挥着全日制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教育活动而言,一般是指受教育者即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对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正发挥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重点提出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特点,关注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本文主要从素质教育应关注受教育者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电化教育与教育环境的优化刘茂森环境对于人──特别是对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强力影响作用的因素。在信息化社会里,学习的社会化与社会的学习化,改变了“学校即教育”的狭隘教育观。学校及学校以外的环境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  相似文献   

14.
一、系统化整体素质教育的概念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受教育者) ,德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思想及行为施加教育影响 ,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内化外部环境影响 ,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 ,他们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及社会实践中都产生各种思想活动和心理感受 ,并且相互影响着。因而 ,学校的德育工作着眼点就不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而更重要的就是不能忽视“学生—学校”、“学生—社会”、“学生—家庭”这个整体上。学生群体中的素质教育系统 ,我以为应包括以下…  相似文献   

15.
德育过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矛盾运动,而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它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在德育目标的作用下,德育活动和德育评价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积极促进德育自身完善的过程,那么作为校长应如何去控制德育过程呢?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德育评价在德育工作中也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即是重中之重。德育评价不但对教师工作和学生表现具有检验、评定的作用,而且对于指导、改进教师…  相似文献   

16.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边互动的活动。教育者要想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必须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包括了解学生的生活、心理状况,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日常生活需要和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有效地调节教育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一、生活化的内容生活化,是对道德教育目标、功能的定位。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政治对人们生活的垄断地位明显降低,人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具有激发引导价值的道德教育应该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更美好的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道德教育要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强化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8.
郭玉贵 《留学生》2011,(3):36-37
当前国内教育改革有来自于民众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受教育者的压力、以及来自于政府的压力,但是恰恰缺少来自企业的压力。 显然,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因为教育生产的是特殊产品一人才。教育产品的生产由学校承担,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评判者是社会,按照国际经验来讲主要是企业,企业在社会上占了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均衡发展在空间结构上,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时间进程上,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与成长。就其实质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具体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与条件,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社会状况给教育带来很大挑战,而教师的压力也在随之增大。教育体系中直接面对受教育者的是教师,他们承受着来自学生、家长、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导致教师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如今,上至教育部门下至学校教师,无不想方设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人们在呼吁为学生减负的同时,有谁想过也要为教师解解压呢?教师负担过重,长期处于“亚健康”状况,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我们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教师面对的种种压力,采取有效措施,为教师减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