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后果法     
卢梭(1712—1778)依据自然教育理论,反对体罚学生,提出了“自然后果法”。他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  相似文献   

2.
教育需要惩戒这是不争的事实。放眼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他们的教育惩戒是有板有眼、上纲上线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合法的惩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的真正目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惩罚的原则时说,“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这又让我想起新加坡一位原中学…  相似文献   

3.
切勿只“惩”不“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是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光有惩罚没有警戒的教育更糟糕!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所真正需要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一位中国校长问新加坡的一位中学校长:“是否…  相似文献   

4.
孙瑞芹 《中小学电教》2011,(12):115-115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已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家长和教师心中.但过度地强调“赏识”会使学生走向自由散漫的极端。因此适度的“惩罚”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培养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增强责任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对此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5.
1.正确运用惩罚。家庭教育中的“惩罚”是对儿童的某种思想、行为施加负面压力的情绪体验,使其受到警示,从而控制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惩罚时,应把握好惩罚的艺术、时机和“度”,既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许多家长都知道,惩罚跟奖励一样,都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但孩子犯了错,不少家长却不知道究竟该怎样惩罚孩子。言语批评只是惩罚教育的一种形式,惩罚还包括承担错误损失、将功补过、弥补过失等。有些家长错误地将惩罚理解为“体罚”,有  相似文献   

7.
大家一看到“惩罚公司”,好像很害怕。其实,这里是专门用文明的手段来说服你的,就是为了避免使用“武力惩罚”,所以大家不要害怕。我开这个公司的原因就在于现在还有很多家长都爱用“暴力手段”来教育孩子,这样不但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受到伤害,还不能使他们很好地改正错误。所以,我决定开一家这样文明的“惩罚公司”。听听我的设想吧!如果小伙伴们犯了错误,我会怎么“惩罚”呢?小伙伴们做错了事,心里肯定有一些忐忑不安。我会事先拿“复制器”复制出很多的“惭愧感觉”放进做了错事的孩子脑袋里,使他们能很快认识错误,过两个小时,“药”的能…  相似文献   

8.
目前人们对孩子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孩子应“夸”而不应“罚”。我认为应该立即对这种行为大声喊“停”,因为完整的教育不应光有“赏识”而无“惩罚”。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三字经》里也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由此可见,传统教育倡导“严”,这“严”就是我现在所提倡的“惩罚”教育的依据。当然,我所说的“惩罚教育”绝没有丁点体罚的意思。“惩罚教育”实际上是“民主与法制”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比如:值日生李东没把值日工作做好,按班规要补扫一天。这种“惩罚”会使学生们体会到“公平、公正”,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非惩罚”,远不是“不打骂”孩子这么简单每每看到提倡“尊重孩子,摒弃惩罚”的教育观点,会有不少父母心生内疚,因为他们虽对“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能苟同,但面对孩子的调  相似文献   

10.
子曰:“以德报怨,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完美的教育效果呢?何以报德?”“没有惩罚用残缺的教育如何能达到完美的教育效果呢? 当今的孩子从家庭到学校乃至社会。得到了过分的而不是应有的呵护、娇宠。他们不是缺乏关爱而是严重缺乏“惩罚”,由于动不动就强调应该给予一些惯于不遵守规则的孩子更多的关爱、感化、引导,给人的最终启示是“爱哭的孩子才有糖吃”。  相似文献   

11.
赵翔 《家长》2013,(2):58-58
惩罚和宠溺是现在中国家庭最为常见的两种教育方式,这些父母或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惩罚式教育,或采取对孩子呵护备至、事事为孩子考虑周全的宠溺式教育。但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教子方法。那么,如何管教孩子,既能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又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呢?  相似文献   

12.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们也非常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批评孩子。媒体对几个因受批评而自杀的学生的报导,更使“惩罚”成为教育中一个不言而喻的禁区。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却明确地提出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观点,为“惩罚”讨说法,引起了广大师生、教育工作者及各界人士的关注。孙教授的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  相似文献   

13.
报刊撷英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另外,越要惩罚,越要尊重。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概念,这种自我概念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自然后果法     
卢梭(1712-1778)依据自然教育理论,反对体罚学生,提出了“自然后果法“.他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导致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相似文献   

15.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只用一种方法来教育学生,应该以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技巧,将惩罚教育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也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正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小树不修不成才”,惩罚在教育中正起着“修剪”之功能。实际上,做错了事必然要受到惩罚,只不过有的是及时的,有的是稍滞后的;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学校教育中的惩罚功  相似文献   

17.
时下,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儿童,善待儿童”,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儿童,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以至于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惟恐背上“缺乏职业道德”的罪名.而实际上,爱护儿童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惩罚如果运用恰当的话,它还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尤其在幼儿园中,惩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不会是完整的孩子.由此。本文就幼儿教师如何运用惩罚的策略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惩罚公司”看起来好像很可怕。其实,这是一种专门用来说服人的文明手段,一点也不可怕。现在很多家长都爱用暴力来教育孩子,这样不但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受到伤害,还不能使他们很好地改正错误。所以,我决定开一家文明的“惩罚公司”。听听我的设想吧——小伙伴们做错了事,心里肯定有一些忐忑不安,我会怎么“惩罚”呢?我会拿“复制器”复制出更多“惭愧感觉”,放进做错事的孩子心里,使他们能很快认识错误。过两个小时,“药”的能量会慢慢消失,他们就能恢复快乐。这样,总比打和骂来得好吧!不妨请大家看看下面几个场景。镜头1:人物:小民和他的…  相似文献   

19.
如何惩罚孩子 ,大多数父母对此都十分苦恼。孩子对惩罚的反应是不同的 ,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年龄或不同场合对惩罚也可能作出不同反应。不适当的惩罚不但达不到惩罚的目的 ,有时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作为家长、父母可以把握一般的“惩罚”原则来教育子女。1.如有可能 ,立即惩罚。在孩子出现错误行为后应立即给予惩罚。这时的惩罚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孩子容易将惩罚与错误行为联系起来 ,促使其有意识地纠正错误行为 ,以避免重犯。2.如不能立即给予惩罚 ,应设法重现孩子犯错误行为时的情景。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重现孩子的错误行为 ,如讲…  相似文献   

20.
惩罚与奖励一样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方式,往往是育人者手中经常用来规范孩子的‘法宝’:孩子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要惩罚、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某种要求要惩罚、孩子的言行不规范要惩罚……反正,惩罚就是育人者手中一张老面孔的“通行证”,但是这副面孔却过于呆板。过于冷酷,缺乏新意,没有一丝温情:要么抄作业,要么罚站,要么叫家长……可结果呢,孩子们的积极性并没有罚出来不说,逆反心理反而被‘惩罚。得格外分明。最近读到一则小故事,猛然悟出教育的惩罚原来也有自己的“体温计”。只有用好这支“温度计”,让惩罚充满暖意,富有情趣,才能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