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大公报》是迄今为止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我们一般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大公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晚清时期,(1902—1911年)这一时期就是《大公报》英敛之时期;  相似文献   

2.
施喆 《新闻大学》2002,(3):64-71
回顾20世纪中国新闻史,新记《大公报》(1926-1949)是必须提及的一张报纸。它以“四不主义”确立报纸的风格,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在1941年获颁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而成为当时中国报纸的翘楚。但对《大公报》的性质,除了以前带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批判之辞外,学界的观点并非一致,或将《大公报》视作“职业化报刊”的尝试,或将其定性为“文人办报”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卓有影响的一家大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1926年,胡政之、吴鼎昌、张季鸾接办后,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方针,励精图治,使该报名噪一时,并于1941年在重庆获得美国密苏里学院新闻奖,这是国际新闻界授予中国报纸的一个很高的荣誉.此后《大公报》江河日下,大际的《大公报》先后停刊,原有的《大公报》,仅剩下香港《大公报》一家,开始了新创业史.  相似文献   

4.
张颂甲 《传媒》2002,(5):40-41
现在人们可能只知道我国香港有一张《大公报》,而不知道当年《大公报》是从天津起家,“文革”前的北京《大公报》曾是中央一级全国性的经济报纸。现在人们大都知道我国有一张权威性的经济报纸《经济日报》,而不知道这张报纸和当年的《大公报》有着某些历史渊源。那么,《大公报》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报  相似文献   

5.
《大公报》是一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在报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研究价值。今年正值《大公报》创刊110周年,本文对于百年《大公报》的历史演进过程做了粗略梳理,进行了关于《大公报》的学术史回顾,介绍了《大公报》的基本情况,历史及现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后续的研究空间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展示《大公报》这份百年大报的绝代风华。  相似文献   

6.
从张季鸾先生看中国近代的“文人办报”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记《大公报》在续刊之日,就提出“不党”、“不盲”、“不卖”、“不私”的办报方针。在“四不主义”理念下运行的《大公报》纵论中国乃至世界的时事,将民办报纸引导舆论、监督舆论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成为“社会公器”作为自己不懈努力的目标,把中国报纸“文人议政”的传统推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被国际社会视为东方最优秀的报纸之一。后来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中国报原则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  相似文献   

7.
《大公报》作为中国新闻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发行范围广、影响大的一份中文报纸,是中国新闻界的重镇。作为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公报》也是中国新闻史教学一直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对于高校新闻教育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仝力 《传媒》2002,(7):47
《大公报》是民国时期的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在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大公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宗旨,秉持民间立场,并期望以自己的舆论来影响中国社会的进程。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一书,汇集了表现昔日《大公报》的风貌的大量照片,同时较多地选载了  相似文献   

9.
作为旧中国民营报纸的翘楚,1926年以前的《大公报》在新闻业务方面业已展示出诸多独特气质,实为《大公报》奠定了业务传统,其中很多做法亦值得今天的媒体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由方汉奇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公报〉百年史》日前问世,全书近49万字。 《大公报》是一张著名报纸,曾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报坛上享有很高声望,几至无人不晓。它诞生于1902年6月17日,到2002年6月17日,走过了百年历程,是中国历史上除古代封建官报以外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也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拥有百岁高龄的报纸。  相似文献   

11.
马丽 《新闻世界》2009,(11):73-74
《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份成功的报纸,它带给现代中国报业良多启示,本文在对三十年代《大公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报纸办报理念的角度来探讨当代中国报业的生存问题,即这份昔日的民间大报带给当今报业的启示:以民生的视角来关照社会,以民生的角度写新闻,做事业。  相似文献   

12.
近代报纸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是研究新闻出版史、思想史、文化史、经济史极其重要的原始资料。文章以民初长沙《大公报》为个案,探讨报纸与舆论的关系,并重点阐述长沙《大公报》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和壮大起来,成为民国时期湖南魅力持久的一份报纸。  相似文献   

13.
《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以来,历经百年沧桑遽变,至今屹立。《大公报》发展的四个阶段足以证明它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具有难以企及的代表性。本文以1926—1949年间,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合力复刊《大公报》的23载为研究视角,在对报纸整体的性质的认识上,避开了前人研究中老生常谈的窠臼,有了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方汉奇 《青年记者》2005,(12):12-13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崇高声望的报纸。在她的103年的历史当中,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影响最大,声誉最隆,是《大公报》报史中的最光辉的一页。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和《大公报》当时的领导人费彝民谈到《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的表现时,就曾经肯定地说:“她是爱国的”,“她是坚持抗日的”。毛泽东在1941年张季鸾逝世时发给《大公报》的唁电中,也肯定张在《大公报》的言论,“坚持团结抗日,功在国家”。这些都是对《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的最权威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它是一张“文人论政”的报纸 在旧中国,《大公报》一贯标榜自己“不党、不私、不盲、不卖”,是一张“文人论政”、“以文章报国”的民间报纸。因为它敢于痛骂执政的国民党政府,《中央日报》曾多次刊登文章责骂《大公报》和王芸生“其主义为民族失败主义,其方略为国家分裂主义”,“助长动乱,危害国家。”他们公然连续发表“一查王芸生”、“二查王芸生”、“三查王芸生”的社论,指责《大公报》为共产党“张目”,是新华社的“应声虫”。 有人说《大公报》曾给国民党帮过忙,那是指《大公报》也登过一些反共言论。早在1941年5月,王  相似文献   

16.
1959年在香港创办明报机构,出版报纸、杂志及书籍,先后撰写15部武侠小说的金庸,近日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在回答“你从《大公报》出来,35岁时自己创办《明报》.重要的缘故是什么”的问题时,金庸回答:我在《大公报》工作时,《大公报》还是独立、自由的,  相似文献   

17.
穆欣 《新闻爱好者》2002,3(1):35-36
《大公报》依附国民党,对蒋介石集团“小骂大帮忙”的政治态度,是由其本身资产阶级的阶级性所决定的。曾在这家报纸长期担任负责职务的王芸生、曹谷冰在其所著《1926-1949的旧大公报》中说:《大公报》“是根植于大资产阶级的土壤中的。它属于大资产阶级,必然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在这个历史时期,一张中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性报纸,同这一时期的中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蒋介石搭上关系,乃是逻辑的必然。一般人说这一时期的大公报是政学系机关报,其实它已超过了这种境界,而是直接为蒋介石的利益服务的了。”这篇长文谈到…  相似文献   

18.
张湾 《新闻世界》2011,(10):148-149
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一直和报纸休戚相关。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因其所处战争环境,公共领域开始建设发展,这时期《大公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胡政之的"文人论政"思想一直推动着《大公报》的发展,使之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新记《大公报》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独具风格的民营报纸。以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等为杰出代表的新记大公报人所不懈追求民生观的办报理念,铸就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营报业的辉煌,开辟了我国新闻界对民生新闻探究的道路,它作为中国新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民营报纸之一,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覃林  王成科 《兰台世界》2013,(19):134-135
<正>《大公报》于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是近代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创刊初期的《大公报》以对国人进行思想启迪为办报宗旨,以宣传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为主体文化思想。其栏目涉及社会各界,其中就有体育栏目"体育界",积极倡导"兵士体操"、"尚武救国"等,大力宣传学校体育和体育社团,为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与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