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白寿彝先生从1929年起踏上治学的道路,至今已经整整60年了。今年,又恰是寿彝先生在高校执教50周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职务40周年纪念和他的80华诞。我们是寿彝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培养的两代学生,深感对于老师的最好的庆贺之情,莫过于学习老师的治学精神,总结和发扬老师的学术思想。本文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一点认识,也是我们对老师的一点奉献。  相似文献   

2.
正南先生是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一生勤奋治学,老而弥笃;道德文章,堪称楷模;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洽学精神和学术成就将永远嘉惠学林,激励后学。《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2014年9月29日南国农先生毕生热爱电化教育事业,即便年过九旬,仍严谨治学,笔耕不辍,一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理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南先生为人谦和,对国家、对亲人、对弟子有情有义,无论为学还是为人都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2014年9月28日  相似文献   

3.
马啸原先生50年代开始在云南大学任教,长期从事西方政治的研究工作,至今仍辛勤耕耘。本文以马先生的为学之道为主线,叙述了先生严谨治学的教育生涯以及他年逾古稀仍求索的精神,并总结了先生如何取得丰硕成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南先生是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一生勤奋治学,老而弥笃;道德文章,堪称楷模;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洽学精神和学术成就将永远嘉惠学林,激励后学。《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2014年9月29日南国农先生毕生热爱电化教育事业,即便年过九旬,仍严谨治学,笔耕不辍,一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理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南先生为人谦和,对国家、对亲人、对弟子有情有义,无论为学还是为人都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2014年9月28日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之所以能够那样才华超众,学识渊博,并且能够那样灵活自如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和敌人顽强地战斗,去为人民大众提供极其丰富的精神食粮,是与他一生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分不开的,特别是与他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分不开的.鲁迅先生的治学态度,用两个字概括,可谓“严谨”.“严”就是严肃认真,“谨”也可以说就是刻苦勤奋.他的治学方法,如果概括,也可用两个字,就是“唯实”,亦即从实际出发.具体说来,鲁迅先生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至少可以归纳为十点.  相似文献   

6.
做学问实际上也是做人。余三定先生做学问,心存敬畏,全心投入,一以贯之,是有定性、定心、定力之人。这本《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就是最好例证。这是他多年学术思考的一个结晶,是他对当代中国学术热点问题的总体观照,一片苦心。其中还论析了我们《北京文学》曾经引起轰动的有关中学语文教育的讨论,治学眼光之宽广令我辈钦服。  相似文献   

7.
缪钺先生曾以“灵溪”作为其著作的书名,而先生的治学之道,也正如一脉清丽的灵溪,不仅沾溉弟子,而且映照学林。对于先生本身的治学道路和学术特色,十年之前,刘琳先生已有专文作了深入周详的介绍,刊载于纪念先生九十寿辰的论文集《冰茧彩丝集》之中。在此,仅就记忆所及,谈谈在门下受教的近二十年间,先生在治学方面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谨以此作为对恩师一百年诞辰的深切纪念。  相似文献   

8.
金秋时节的燕园 ,整日里 ,我们以我们的勤劳和智慧紧张而忙碌地收获着累累秋实。这沉甸甸的收获里有我们求知的精神、常青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其中 ,有一份来自远方的情谊 ,这情谊牵挂着我们 ,也牵挂着我们尊敬的师长———来自台湾海峡另一岸的杨桢先生。四海春华初识杨先生 ,是在他为北大法学院开设的英美契约法课上。先生宽阔的面庞、微胖的身材 ,以谆谆之言娓娓而谈。他向我们传授着法治的知识、治学的精神和人生的道理。通过了解 ,我们更感喟于他多彩的人生历程了。杨桢先生祖籍江苏盐城 ,幼时生活于十里洋场的上海。1949年 ,年仅…  相似文献   

9.
正七十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成立三周年纪念晚会上发表了题为《每天四问》的著名演讲。这"每天四问",分别指向健体、治学、敬业、修身。如今,对照先生提出的"每天四问"反观自我,内心仍感慨不已。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先生将此列为第一问,其实就是强调我们的生活、工作必须以健康的身体为前提。每天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的治学精神可概括为:实事求是、敢于怀疑、认真严谨、踏踏实实。他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总结、学习和提倡。  相似文献   

11.
魏紫熙 《科技文萃》2005,(3):184-185
20世纪50年代起我有幸与傅抱石先生一起工作,经常与他接触,对于傅抱石先生的治学精神与为人处世有了些了解,有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现在谈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2.
俞平伯先生是“新红学”的奠基者之一.六十多年来,他的学说包括对胡适先生提出的“自叙传”观点的认同一直对红学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俞老在治学上并不固守陈见,1986年11月在香港讲学时,他又提出了《红楼梦》是“集体创作”的说法,此说在红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但至今尚未有评价文章,诚属憾事.我们发表此文,一是表示对俞老的悼念;二是希望借此引起红学界对俞老“集体创作”一说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张文勋先生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典文艺美学教学和研究的四十多年中,出版了学术专著十多种,发表了学术论文百余篇,著述质高量大,先生治学,不仅颇有学术建树,而且重创作实践,所作诗、词、文,为人们所称道。学习先生治学之经验,对青年学人无疑极有必要。我们有幸师从张先?..  相似文献   

14.
霍松林治学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松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中国古典文学专家、诗人和书法家,当我们把创办“现当代学人研究”专栏的信息告知先生以后,霍先生慨然撰文。霍先生是20世纪以来杰出的国学大师,我们相信,从先生的治学道路中,有志于人文科学的研究者会从中得到教益。  相似文献   

15.
张忠纲先生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他在唐宋文学特别是在杜甫研究方面,造诣精深,成就卓著。先生学识渊博,声名远播,虽已年逾花甲,但决非埋头故纸堆的学究先生。他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谈锋凌厉,思想总是紧扣着学术发展的最前沿。先生为人坦诚豁达,爽直热情,和他谈话舒畅而自然。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在不断的欢笑声中,我们一点点了解了先生的风雨人生,他整整四十年的治学生涯。  相似文献   

16.
孙望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六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他那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严谨的的治学态度,都深深留在学生们的脑海里,孙先生是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留学生》2002,(7)
1882年,伴随着“学问要独立”的宣言声,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东京专门学校诞生了。而今,在创始人大隈重信先生“建立一个和旧公立大学相匹敌的高等教育机关”治学理念的指引下,作为日本“私学之雄”的早稻田大学已经风风雨雨走过了100多年,而大隈重信先生曾提出的“不屈服于国家强权的自由主义,在野之精神”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也仍洋溢在早稻田  相似文献   

18.
为学与为人的统一、化学术为德性是中国古代贤哲的优良传统。潘懋元先生的人生历程和为学经历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尺度,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是如何将学术融入生命,实现为学与为人高度统一的。潘懋元先生治学与为人是学术研究者"化理论为德性"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学报是一个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报道本校重大科研成果、发表本校学者的重要学术论文的一块场地;是开展兄弟院校及各学术研究单位学术交流、树立学校形象的一个窗口;是培养青年学者、形成学术研究中心的一条重要途径。由此可以说,学报在学术意度上代表着学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学校的形象,领略该校老、中学者的治学风采,展示该校青年学者的学术才华,凸现该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展现相当水平的兄弟单位的学术成果。不夸张地说,学报就是一个学校的学术代言人。我校学报从1983年创刊以来,先后在景克宁先生、柴继光先生、李安纲先生…  相似文献   

20.
徐金法先生在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系统中颇负盛名。这不仅是因为他毕业于 2 0世纪 60年代 ,学有根柢 ,还因为他刻苦治学 ,勤于笔耕 ,论著绳绳相继问世 ;而更值得称道者 ,是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叶以来 ,其所撰情报信息方面的文章 ,屡屡在全国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 ,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获益匪浅。近日拜读先生的新著《中国辞书发展史引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2 0 0 2年 ) ,简直使我惊叹不已。先生治学之勤奋 ,挥毫之快捷 ,像谆谆教诲的尊师 ,激励我在学业的道路上奋斗不息。辞书反映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 ,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