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经历,以及其生活经历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通过艾米莉大量不朽的诗篇,介绍了狄金森的美学观点,以及她的反传统手法,同时还介绍了狄金森的诗歌主题.  相似文献   

2.
李哲 《文教资料》2009,(9):25-26
本文简述了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经历,以及其生活经历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通过艾米莉大量不朽的诗篇,介绍了狄金森的美学观点,以及她的反传统手法,同时还介绍了狄金森的诗歌主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前20年,批评家们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看法尚欠统一;30年代起,她的诗人地位得到普遍认可。50、60年代后,她的"伟大"诗人的地位已毋庸置疑;到80年代,艾米莉.狄金森被认可为西方经典作家之一。30年代前,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评价主要是印象式的。此后,社会历史式的批评兴起,40到70年代出版了大量研究她的生平和影响的文章和著作。60、70年代出现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心理分析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是个显著的现象。80年代批评界美化艾米莉.狄金森和90年代批评重心向原稿的转移堪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批评史上的转折。  相似文献   

4.
狄金森是极有造就的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她的诗歌主题广泛,表现手法新颖,是英美二十世纪意象派诗人崇拜的先驱者。她常年足不出户,和外部世界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她的创作影响源对广大读者来说一直是个谜。本文以狄金森诗歌的语言、结构及风格等因素为线索,结合她的传记,探索她诗歌创作的影响源。  相似文献   

5.
学者普遍将爱伦·坡看成是美洲大陆的唯美主义先锋,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狄金森对唯美主义的孜孜追求,以及其诗歌创作中的身体力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狄金森的生活本身及其诗歌创作,研究诗人及诗作中所体现的无功用性,诗人对美的诠释和理解以及诗歌主题的神秘性等特点,挖掘诗人对唯美主义的自发意识,探讨诗人对唯美主义思潮的自发理解。  相似文献   

6.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1775首诗歌,其中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成为她所有诗歌的精华,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标新立异的创作特点。本文以心理研究为依据,立足19世纪美国时代背景,从诗人的生活环境、创作经历、宗教影响三方面入手,阐释诗人"死亡诗歌"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7.
许佳 《海外英语》2012,(15):193-194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我们根据诗歌意象的具象内容,把意象分为比喻意象,写实意象及象征意象。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就大量地采用了意象这一手法。该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作品揭示出其中的象征性意象的内涵,从而展现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诗坛上一位极其重要的诗人,关于她的诗歌研究由来已久且呈现出愈来愈热的趋势。周建新作为艾米莉·狄金森研究专家在《艾米莉·狄金森诗选》中严谨忠实,并力求神似,为广大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研究者和热爱其诗作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译本。  相似文献   

9.
"我"在诗歌中经常使用代表不同的含义,本文通过对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分析,指出"我"在诗歌中体现的不同意义,同时指出"我"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我们根据诗歌意象的具象内容,把意象分为比喻意象,写实意象及象征意象.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就大量地采用了意象这一手法.该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作品揭示出其中的象征性意象的内涵,从而展现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享有美国诗歌之母的美誉,是英美20世纪意象派诗人崇拜的先驱。她的创作思想和风格别具一格,诗歌内容大胆反叛,诗歌描写工笔细腻,形象鲜明具体,意象新颖奇特,狄金森的诗在19世纪的读者眼中显得怪诞不羁,但却符合现代诗歌创作的观点,极具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狄金森是对美国诗歌有重大影响的女诗人。她以独特的写作风格描写诗人们很少触及的诸如死亡这样的主题。在她的诗中 ,死亡就是永生。而狄金森对待死亡的态度 ,缘于她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和个人经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明代前期格调派诗学在其自身分化的基础上,经过前七子高调标举"气格"、"音声"等法度规矩以及李、何对师法古人所侧重的内外重点的不同,引发了格调诗学内部的理论分化,在此基础上,触动并改变了自宋以来诗学理论对李白诗歌审美评价固有路径。在对李诗整体风貌的标举和气格法度的肯定基础上,开始较为具体的从体裁、风格以及情蕴等方面对李诗进行了先期的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为中国品诗之祖、诗话之源,而清诗话则代表了古典诗学的鼎盛与繁荣。本文结合量化分析和学理分析,拟把作为源流关系的钟嵘《诗品》与清诗话略作比较观照。通过《诗品》对清诗话影响概观、《诗品》对清诗话诗学理论的影响、清诗话对《诗品》诗学理论的反拨三个层面的研究,探讨了《诗品》影响清诗话的综合状况。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香港新诗与外国文学关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香港新诗在工商业社会的重重经济压力下,仍然获得多元的发展,其中现代主义诗歌成就斐然。特别是50年代《文艺新潮》,不仅发表了战后香港文学史上最出色的一批现代诗,而且从理论上推动了香港现代诗的发展。70年代以来,伴随也斯等香港土生土长的青年诗人逐渐成长,这些充满创造活力和艺术潜质的现代主义探索者构成香港现代诗人的基本阵营,他们不仅创作了一批艺术起点较高的作品,而且极具潜力地把香港现代主义诗歌一直推展到八、九十年代。  相似文献   

16.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number of poets whose works were intended solely for children was relatively small. At the century's end, poetry and verse for children is a burgeoning field, the roster of children's poets long and growing. Some critics find little merit in the genre, preferring that children be introduced instead to the works of acknowledged “great” poets. This essay explores, among related ideas, such questions as these: In today's abundance of children's verse, is there genuine poetry? What do critics and poets consider to be genuine poetry? Where do the children themselves stand on the subject of poetry?  相似文献   

17.
从狄金森诗歌的语言风格、句法结构和音步韵律,可发现她诗歌创作的影响源有<圣经>、17世纪诗歌的风格和伊萨克·沃兹的赞美诗.  相似文献   

18.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九叶诗派与三、四十年代的主流诗歌在艺术本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前者主张“人的文学”,后者倡导“人民的文学”,由此导致了它们在艺术目的、艺术效用上的明显差异,前者更注重诗歌的艺术价值,后者则主要关注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与诗歌“联姻”之后对诗歌在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创作主体的构成上。网络诗歌的创作主体大多是普通民众,这改变了传统诗歌创作由精英诗人掌控的局面;而网络诗歌创作主体的民间立场也与传统诗歌中的知识分子精英立场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民间立场既突出了网络诗歌的自由精神,也给网络诗歌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