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恽逸群是中国新闻史上不能也不应该被忘记的人物。他为中国人民的新闻事业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的事迹至今在中国新闻界传颂。他的著作至今仍为后学者所称引。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名报人、名记者,不下数千。能够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设置辞条加以介绍的,只有区区108个人,而恽逸群就是其中之一。恽逸群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以前,他曾经加入过国民党。秘密加入中共以后,他长期以教师和记者等公开职业为掩护,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工作,担任过中共江苏省的武进、宜兴和浙江省的萧山等好几个县的…  相似文献   

2.
10月15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相似文献   

3.
通讯员园地     
张成山是社旗县兴隆镇乡教办室的一名退休教师,从1954年至今,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先后有3000多篇新闻稿件被《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南阳日报》及中央、省市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单位采用,成为社旗县颇有名气的“土记者”。 4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讴歌我们伟大的党、社会主义祖国和勤劳的人民,报道了一大批农村基层的先进人物及事迹,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他还善于运用舆论监督的武器,扶正祛邪,抑恶扬善,敢于为人民鼓与呼。1987年8月31日《农民日报》发表了他的一封“读者来信”,反映他所在的乡粮管所在夏粮征购中“优亲厚友,以次充好”,而对一般群众压级压价的问题。文章发表后,广大群众拍手称快,但却得罪了县、乡粮食部门的个别人,他们纠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采取拦路设卡、恫吓辱骂、栽赃陷害等手  相似文献   

4.
对一个人的最高奖赏就在他的事业之中。这是著名记者艾丰自我激励的格言。但它却反映着广大新闻工作者在事业中执著追求的力的源泉。这力,使他们感情的潮水随着时代奔流,这力,使他们以鲜为人知的艰苦而平凡的劳动,忠实地记录时代的脉搏。虽然他们记录时代的笔几乎没有想过写自己。然而,人民不会忘  相似文献   

5.
论李大钊图书馆理论的超前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大钊图书馆理论中的许多主张超出了他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思想水平;这些主张不仅符合近代中国图书馆实际情况,反映了近代中国图书馆的必然趋势,而且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闻世界》2004,(8):4-7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表达的是邓小平同志发自肺腑的真情,今天依然清晰地留在我们每个人的耳边,成为时代的强音。邓小平同志以他将近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在纪念他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让我们通过几个小故事,了解他那平等待人,和蔼可亲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工人日报的“徐虎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中宣部领导在评介“徐虎报道”时指出:工人日报关于徐虎的报道用“好人徐虎”概括非常好,既使人感到贴切、亲切、感人,又表达了徐虎的崇高境界,让人看到了他那淡淡的人,深深的情,纯纯的心。“好人徐虎”定位正确,很精彩。 回眸徐虎报道,如果说是成功的,那么,成功的决定因素在于徐虎的宣传定位。本文想就徐虎报道,对先进人物的宣传定位作一点探讨。 一、时代需要是定位的基础 有时候,一个人便反映一个时代。这种判断不无道理。翻开60年代至今的新闻宣传史,在无效个先进典型组成的人物画廊中,刻进人们记忆的比比皆是,……在他们身上都有浓重的时代印记。换句话说,他们是时代造就的英雄。 时代造就英雄,时代也在选择英雄。当战争的硝烟离人们  相似文献   

8.
巴楚  何文  昕彤 《出版参考》2009,(3):42-42
贵州有个作家叫何文,熟悉他的人都觉得他有点不可理喻。一个作家,按说其生活方式应该是和时代合拍的,但在这方面何文可说是个落伍分子。他的这个落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BB机流行的时候,他从没有带过这玩意儿;二是在城市手机普及甚至频繁更换的今天,他至今也没玩这人与人之间方便联系的现代工具;三是现在写作的人,连比他老很多的老作家们都改手写为电脑写作了,可他还是顽固不化地用那只手吭哧吭哧地埋头苦干。  相似文献   

9.
文风是工作作风的直接体现,工作作风则是思想作风的具体反映,而一个人的思想作风归根结蒂是由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的。因此,抓作风,改文风,在新闻战线树立良好风气,决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很有必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抓住根本,深化改革,下一番正本清源的功夫。 无产阶级新闻队伍的作风和文风,有着悠久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自己神圣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弘扬坚持真理,廉洁奉公,勇敢顽强,创新进取,求真务实,团结竞争的奉献拼搏精神,深入火热生活,高扬时代主旋律,忠实记录、生动反映时代和人民前进的步伐,写就了无数宏伟壮丽的篇章,这是反映在新闻队伍作风与文风上的主流,是得到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赵树理(1906年-1970年),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睑。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他是个农村才子。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  相似文献   

11.
延续了几千年的书信至今已越来越稀少,也将属于过去式,因此对名家手札在文物市场受到追捧的现象也不足为奇了。物以稀为贵,这些名人手札反映的时代、情感、生活等诸多信息可以弥补正史中的不足,呈现人物与社会的立体感、多样性。苏州市档案馆馆藏过云楼主人顾文彬的《宦游鸿雪》,是他宦游在外时写给家人、朋友、同僚等  相似文献   

12.
把镜头对准人民群众,用形象的画面和准确的语言来反映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反映时代的生活、时代的人,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这是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肩负的历史重任。 因为人民群众是生活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电视记者只有把镜头对准群众,对准生活,才能反映时代的真谛,才能揭示时代价值的精髓。 1996年,笔者在农村深入生活时,发现一些老年人经常聚在一起唱京剧。他们的活动像滚雪球一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这不仅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还因而引起了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我们便以此为素材,拍摄制作出专题片《京腔京韵唱晚情》,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不少村由此受到启发,进而起之效仿,兴起了文化文明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一些不良风气,如迷信、赌博等活  相似文献   

13.
今年的 11月 8日,是我国第一个记者节。在这个新闻工作者的节日到来之际,本刊记者走访了在全国新闻界享有盛誉的《羊城晚报》原总编辑许实同志,也就是著名评论专栏《街谈巷议》的主笔微音先生。  许老年届 8旬,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有 56年,具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他以“微音”为笔名撰写的评论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发挥了沟通政府与人民的积极作用,影响广泛深远。他取笔名“微音”,寓意一个人的话音总是微弱的,但每个人都敢说真话,那就会形成时代的最强音了。(以下记者简称记,许实简称许)  记:经国务院批准, 11月 8日确定…  相似文献   

14.
夏蓓 《档案与建设》2011,(10):32-34
刘伯承是南京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他在南京主政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在这个新旧交替、百废待举的特殊历史时期,他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南京人民一起,开展了城市的接管和改造,为恢复生产,稳定秩序,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以及南京的建设和发展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风范和情怀,令南京人民至今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作家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刻划那些值得纪念的人。他说;凡是死后而仍活在人民心上的人,都是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抬头就能看见他的背影的人。三十六年前的1946年5月11日,我在雾都重庆的一次采访中,就留下了这样一种永不消失的印象。我当时的采访对象——曾拥兵数十万、著名爱国将领的西北军统帅冯玉祥的音容笑貌,至今还清晰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16.
李海燕 《青年记者》2006,(19):19-21
张刚是2000年参加工作的一位青年记者,从走进齐鲁晚报那一天起,就扎进胡同社区“走千街巷进万家门,忠实记录百姓酸甜苦辣”,以笔墨体察民情民意,用镜头反映群众心声,写出了一批反映时代本质、反映人民心声、反映真实生活、鼓舞人民斗志的好新闻作品。在采访中,他不怕困苦,坚持新闻职业精神,清正廉洁,严守法纪,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操守、良好的职业形象赢得人民尊重,从一名“胡同记者”成长为市人大代表,从而引发出“张刚现象”——以实际行动践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要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名让党和人民信赖的记者。  相似文献   

17.
刘庆鹰 《新闻窗》2013,(1):9-10
在我心目中,王保民先生是一个对人诚恳、好学勤思、处事低调、知识渊博的人。他不仅具有深厚的新闻学术功底,还在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有独到的研究与见地。翻阅全书,我更加走近了王保民先生:我看到了一位正直朴实、思维敏捷、治学严谨、才华横溢的学者;我看到了一位忠于理想、不知疲倦、忘我奉献、做事一贯认真周到的职业新闻人;我尤其看到了一位心贴基层实际,数十年间始终反映百姓意愿,呼唤百姓心声,与百姓同情同感,从为人民服务中把握时代脉搏,不断与时俱进的人民公仆。  相似文献   

18.
尽管一代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去世的日子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但他留下的一篇篇黄钟大吕般的新闻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诵,因他的报道所唱响的一个个“典型”还不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评价的那样:“(穆青)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能以自己的作品对国家、民族产生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我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①这位被公认为中国新闻界的“旗舰”、实现“三贴近”的典型的职业记者,用他的如椽巨笔记录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个时代。对于穆青的新闻作品在我国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社会功能,人们可以从不同…  相似文献   

19.
安东 《报林求索》2009,(7):60-62
一个人的择偶观点,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所不同,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个人的成长和变化。从嫁军人为荣、嫁大款为荣,从找个贤淑的媳妇儿、找个漂亮的小妞到如今要踏踏实实找个"经济适用"的对象,一代代人择偶观点的改变,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反映的也是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民族要有一个民族的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曾经创造出许多光耀一时并传之久远的“精神”,如“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上甘岭精神”等。这些精神是值得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鼓舞和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