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感谢季爱民先生送我精美的画集,细读品韵他的《黄山图》、《华山丹霞图》、《太行早春》、《巍巍太行》、《东方红》、《井岗秋韵》、《延河破晓》、《厚土》与《根》等山水画作品,我感受到他那种以大画直泄心胸,并且达到了一种迁想妙得的境界,感受到他那种“天人合一”——大意境、大胆识、大气势的画风品格,并以此展现出了当今盛世的时代氛围。这对于从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是一名军人妻子。曾几何时.我对我那口子很不理解。他是《解放军报》的一位作,更是《解放军报》的一位忠实读。他对《解放军报》的感情就像大海一样深沉.成天没完没了地翻、没完没了地剪《解放军报》,枕头边、书柜里、餐桌旁,随处可见报纸,有时夜已经很深了,他还抱着《解放军报》啃个不停。为此,我没少和他闹意见。  相似文献   

3.
公木先生是我敬仰的老师。他既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也是一个思想深邃的哲学家。他不但创作了大量的喷着火一般激情的诗词,而且撰写出一部部充满哲人之思的学术著作。他的自选诗集《我爱》热情执著,他的《中国诗歌史论》议论风发,他的《老子说解》论述精辟,读后都使我赞叹不已。但是使我更为  相似文献   

4.
薛宝海 《视听界》2012,(2):126-126
2011年夏天,我被邀请做央视十套《绿色空间》的主持人,邀请我的是科教频道总监助理万卫老师,他听过我为央视做的真人秀课程。结识万卫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对我来说,他就是《百家讲坛》的教父,他做制片人时,让《百家讲坛》红遍全国,打造了诸多明星,如于丹、易中天、纪连海。  相似文献   

5.
我在中国作协组联科审读作家作品时,就知道了参与编辑“三红”(即《红日》、《红岩》和《红旗谱》)的黄伊,可直到1989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长篇小说《来自地狱的报告》讨论会上,我才认识了他.并知道了他是广西钦州的壮族人。此时,由于我已调到广西工作,双方便有一种亲近感。1995年他和卢万成创作的写爱国老将冯子材抗法侵略的长篇小说《南疆血》问世后,他让我写篇评论,以表示对壮乡的热爱,于是我不辞重托,写了篇《爱国精神的赞歌——读长篇历史小说〈南疆血〉》,在广西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6.
《东方红》的来龙去脉──摘自《作家文摘》1994年1月7日赵世民每周一上午我在刘炽家喝茶聊天。他是个人物,谁都知道他是洗星海的学生,写过不少好歌,像人们传唱的《翻身道情》、《我的祖国》、《英雄儿女》、《祖国颂》等,但他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直沉默着...  相似文献   

7.
《出版广角》给我的快乐,是一种学习的快乐,"现在时"的快乐。有的人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比如柳斌杰、王建辉,我偷偷地学习并快乐着;有的人我认识,又通过《出版广角》走进了他思想的深处,比如贺圣遂、刘东风、缪宏才。打开书本就是师友与我促膝谈心……  相似文献   

8.
我与将军相识是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明中将介绍的。那是1997年5月,我致信张明司令员,向他汇报海曙楼收藏馆进展情况,并提出要征集将军题词的想法。张司令员便为我推荐了陈靖将军,他在信中说:“有一位传奇老红军,他既会打仗杀敌,又会著书作诗,并进行了举世绝有的二次长征,是个文武全才,在红军将军中会书法能著书的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他是电影剧本《金沙江畔》、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实文学《贺龙毕生纪略》、《贺英》、《往事情深》以及大型话剧《贺龙前传》等军事题材文学作品的作者,他性格坦诚,为人豪爽、热情,你可联系一试。”于…  相似文献   

9.
40年前的《察哈尔日报》总编辑——何辛,在他的《长城内外十春秋》回忆文章中,满怀着深切的眷恋之情叙述他当年办报的境况和心情。他说,他从1942年起至1952年底那段时间,先后在长城内外的《黎明报》、《冀察群众报》、《察哈尔日报》等报社工作过10年,“那确是我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经受考验、锻炼和学习成长的十年,我的世界观、革命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那10年是我全部革命生涯和新闻生涯中最值得眷恋的岁月。”不约而同,原《察哈尔日报》另一位副总编辑——屈飞,也写了一篇回忆录——《满怀眷恋话当年》。他说:“我老来,有一种眷恋往事的癖好。对《察哈尔日报》  相似文献   

10.
刘果同志是一位平易近人、可敬可亲的长者。我乐意同他谈话、交心,喜欢听他讲话、作报告,爱读他的文章、专著。近日收到他的新著《出版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我立刻展卷细读,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读后如沐春风,感觉与读他的前两部著作(《刘果出版文集》和《刘果出版论集》)有所不同。《笔记》收录的是刘果同志1997年以后的文章,这段时间我们相继离职,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酷爱学,他博览群书,且古为今用,常在自己的政治和军事作中引用古语古事,以为借鉴,甚至曾有过写一部《中国战争史》的念头。1939年1月7日,他写信给史学家何干之说:“我则有志未遂。我想搜集中国战争史的材料,亦至今没有着手。”他虽没有写成史学专,但他的政论,如《战争和战略问题》中的《中国国民党的战争史》、《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的《中华民族》、《古代的封建社会》、《百年来的革命运动》等,都是简明而精辟的历史作。  相似文献   

12.
成合我(1898—1991)是我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924年独自创办了《世界晚报》,次年又创办了《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人办三报的唯一报人。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小型报《民生报》,1934年该报因揭发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袁学沛贪污舞弊案被查封,成合我则被禁止再在南京办报。他遂于1935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办《立报》。在《立报》创刊号上,成舍我写了题为《我们的宣言》作为发刊词,文中提出了他的办报四个原则:正、凭良心说话。2、用真凭实据报告新闻。3、除国家币制及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3.
《张家口日报》社总编辑、高级编辑刘勇同志所著《见证与思考》一书,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春节前夕,我到张家口办事顺便到报社探望一下老朋友刘勇。他将已准备好、刚刚出版的并亲笔题写赠言的《见证与思考》一书送给了我。同时,他还赠给了他的老朋友——我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郝斌同志一本书。  相似文献   

14.
谢蔚明 《传媒》2003,(1):48-49
老友郑永欣离开人世两年多了。想起我与他60多年的友谊,难以抑制思念之情。 永欣要我做《文汇报》地下记者 上世纪40年代,我和永欣都在南京从事新闻采访,他任《文汇报》、驻京记者,我的工作单位是国民党国防部的《和平日报》。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南京举行和平谈  相似文献   

15.
阎连科以小说名世,喜读其小说者,多半熟悉他的《坚硬如水》《日光流年》和《受活》等作品。不过,当他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写出《我的现实我的主义》和《发现小说》等理论著作时,我看到了一个小说家之外的阎连科。对阎连科而言,发现小说,其实就是发现  相似文献   

16.
喻乐 《传媒》2004,(1):8-8,15-17
一位武汉大学的研究生朋友让我向他讲述一下北京的报业发展史,我送给他三本书,分别是《北京娱乐信报》(以下简称《信报》)社长崔恩卿1998年所著的《报业经营论》、2002年主编的《老实交代》以及新浪网的“总编在线”合辑《总编理念和传媒精神》。我告诉他:“你想了解北京报业市场,需要找到一个坐标,我认为崔老师最合适。”一个星期以后,朋友发来一封邮件,干叮万嘱一定要带他见见崔恩卿。  相似文献   

17.
江右办报记     
1941年时,我在桂林《力报》作总编辑,王造时先生在重庆出席参政会回吉安,途经桂林,约我在乐群社相见。他告诉我他在吉安办了一份《前方日报》,没有人负责编辑部,想请我去作总编辑。当时我正同桂林《力报》的社长有点小小的不愉快,因此很快答应了。我们讲好每月工资叁百元,他回吉安之后,马上寄旅费来。  相似文献   

18.
他在《金盾》电视节目中,曾以民警形象出现过;也曾在他自己创作的30集电视系列片《反光镜》中,演过谎报火警的“小玩闹”。但人们更多的则是从《中国法制报》、《首都公安》等报刊,熟悉了他的名字——高克芬. 他工作的单位——北京市公安局崇文分局。特殊的环境给了他比别人更多的机会。1987年夏季,北京永定门火车站发生哄抢西瓜事件,他第一个抢去报道。他写的侦破通讯、消息等各类稿件,就达200多篇。高克芬的《还击,是为了自卫》获《首都公安》征文奖。《小巷深深》获《首都公安》命题征文一等奖,同时荣获十五省市公安报刊优秀稿件势。他撰写的两部电视专题片《悔恨的泪》和《赌博与盗窃》播放于北京电视台。在崇文区创作协会的一次会议上,我同他攀谈起来。他说:“我是半路出家搞报道工作的。闲暇时喜爱翻翻杂志,后来试着写些诗歌、小说之类的文学作  相似文献   

19.
著名记者穆青,从事新闻事业半个世纪,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等篇篇杰作,震撼了神州大地。1993年元月,他从新华社社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不少新闻界同行打听:穆青现今干啥?我这个新闻界的“小字辈”,曾数次访问过穆青。1994年末秋,我去京城出差,又一次专程拜访了他。在穆老的办公室,他正在翻阅新近出版的《瞭望》周刊,见我走了进来,热情地打了招呼。我仔细端详着  相似文献   

20.
陈伯吹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也是位资深的编辑专家。由于我和他同在奉贤柘林五七干校劳动,我又是受到全干校批判的名震一时的人物,所以他是知道我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编辑《上海抗战文学丛书》时,编辑和出版了他的《魔鬼吞下了轰弹——上海》一书,后来又为编纂《中国作家自述》,请他撰写自述和提供照片,所以常有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