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欢 《中国广播》2008,(2):57-58
受众是广播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支撑广播发展的基石。现代广播应当高度重视受众工作,并在为受众提供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寻找经营受众的方式,以期形成广播信息反馈的良性链条,使广播的市场运作更加活跃、更加成熟。本文就广播媒体如何提高受众服务水平、增强受众经营能力做一些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多种媒体共同发展的时代,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而媒体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一场争夺受众的无硝烟战争。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这个多媒体时代,受众群体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对目前的广播受众特点逐一分析,并简要根据这些特点提出未来广播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受众研究,对任何一家广播媒体来说,也许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和急需。频率专业化,受众细分化,节目市场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广播媒体的共同追求。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几经改革和发展,广播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广播”发展到“窄播”,和由事业管理调整到  相似文献   

4.
牛存有 《视听界》2014,(5):46-50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收听工具演化为广播收听终端,形成传统、车载和智能三元终端主体市场,支撑广播媒体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和融合中的独特市场地位和价值。网络收听终端的受众对收听终端使用的多样性、转换性以及收听节目的线性与非线性的兼容性,最具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弘 《新闻采编》2006,(5):18-19
新世纪的中国广播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广播传播受到其他媒体的多重挤压,尤其是电视和网络媒体。要实现广播媒体在新世纪的复兴,首先得了解广播受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广播产业板块为研究对象,从区域传播角度考察广播媒体传播策略对广播经营的影响。通过媒介环境、人口结构、受众需求等方面梳理了双方在传播策略上的理念和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由此分析了不同传播策略对广播经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节目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福瀛 《视听界》2006,(1):161-163
受众是媒体的主宰,没有受众的媒体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对于广播媒体而言,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节目管理体系,是保证广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受众为中心,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节目管理上的具体应用,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现在每个城市中都可以说是媒体覆盖众多,仅电台就有好几套频率,众多的媒体中,受众究竟能不能选择广播?多套广播频率,受众究竟会收听哪一家?这时广播媒体的品牌形象就成了听众选择广播媒体或广播节目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可以打造品牌形象的手段很多,但户外现场直播的品牌效应很值得广播媒体关注。  相似文献   

9.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的中国广播媒体曾一度是我国的中心媒体,但是随着电视媒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广播媒体因为其视觉形象感缺乏的媒介特征而逐渐淡出中心媒体的地位.但近些年来,由于受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广播事业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面对机遇,唯有冷静面对、坚持创新、找寻特色才能为广播节目保持新鲜度,才能持久的吸引受众,使得广播节目能够在受众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广播媒体日益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推动受众测量从粗放走向精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浅表走向深层。传统抽样数据将借助更加精准的测量仪等新技术焕发活力,而大数据将深刻改变未来的广播受众测量。多元传播下,广播受众测量手段和技术将进一步丰富,跨平台、多终端测量与数据整合将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定义新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景东  苏宝华 《新闻界》2008,(3):57-59
本文首先从新媒体定义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出发,在分析当今学术界和业界对新媒体定义的基础上,试图运用形式逻辑"类加种差"的定义方法,探求新媒体的类别归属和本质特征,提出一个新的新媒体定义,以求抛砖引玉,丰富和完善新媒体的理论建设,促进新媒体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起点 新思路 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广播影视工作者意气风发地迎来了21世纪第一道曙光。回顾过去,祖国大地上留下了中国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壮大的印记;展望未来,中国广播影视事业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加激烈的挑战。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中国广播影视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新机遇 新转变 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也是在这一年,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以下简称"工程")落成并开馆。这是历史赋予国家图书馆的新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实现新转变,谋划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USMARC的新版本新内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USMARC旧称LCMARC(1983年之前)。起初LCMARC是一供图书编目用的机读目录格式(格式中的标识为“BK”),之后又分别开发出其他六种不同出版物的机读目录格式,其标识分别为“SE”(连续出版物)、“AM”(档案与手稿)、“CF”(计算机文件)、“MP”(测绘制图资料)、“MU”(音乐)和“VM”(视觉资料)。自1980年起,美国国会图书馆将这七种机读目录格式(不含《机读规范记录格式》)合成一套活页文献,取名为《书目数据机读目录格式》(MARCFormatforBibliographicData)。1987年还发行了新版。前面两个…  相似文献   

15.
16.
直面新世纪 迎接新挑战 培育新人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21世纪图书馆面临的挑战,提出图书馆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内涵及其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充满流动性与矛盾的状况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对博物馆组织与传统遗产管理的理念模式进行思考。新的社会的、行为的与政治的范示必须得到特别关注,同样,遗产与博物馆新的解说也必须得到特别关注。当代社会已经再次对这两个领域里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并与文化关口与新科技联系起来。在这样一个新的,行星际社会里,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要保证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下去,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教育、住宿、健康、就业与休闲的机会。博物馆必须意识到这个新的社会—文化现实并调整自身,以成为个体与大众社会翻益之间进行冲突、争论与协商的例证。对于博物馆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保证所有的社会团体都能在伦理多样性中表达其特别的文亿模式与身份。这些趋势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有着不同的影响:传统的博物馆必须成为信息式机构,提供的展品与服务能够满足以团体利益为基本的公众的要求;领土博物馆必须重新实现新博物馆学昀提议,以新的社会范示为基础,进而强调他们作为社会与政治交接地例证的作用。一种新的组织范示的实现依赖于简洁而分散的结构,呈细胞或网状,以及动态的运行方式。所有这些都根据协商与嗠务和展品的质量来进行。必须注意到虚拟博物馆。它综合了在博物馆、专业人员与公众之间进行调解的新动力。另外,还需要强调与博物馆组织与管理相关的伦理问题,以使博物馆能在全球亿的世界里实现他们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建秋 《新闻界》2008,(2):42-45
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信息与娱乐两种重要的功能,它们既是信息传播的平台,又是娱乐游戏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管理杂志》2013,53(1-2):309-318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a model program at DePaul University of partnering the Library with an academic department, specifically the School for New Learning. This department was established solely to serve the non-traditional adult student and lifelong learn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adult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for New Learning, the shared goal of the Library and the department,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rtnership, the role of the library liaison, and how the partnership has changed the curriculum and library programs are discussed. Future ideas for the direction of this partnership a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新版Ei Village检索系统的新增功能及新增资源,重点叙述了新增功能“Tags+Groups”、“Blog this”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以期对人们使用新版Ei Village检索系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