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有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这些资源的勘探开发水平对资源的应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我国现有的煤层气藏地面勘探开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煤层气藏地面勘探开发水平的建议。该研究对优化煤层气藏地面勘探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地区为煤层气资源主要富集带,初步评价六个矿区4350km~2,煤层气资源量为1870亿m~3。通过各盆地煤层气参数和评价条件研究,选择出八个目标区。优选鹤岗南山-鸟山区、鸡西邱家-荣华区为首选勘探开发区。在“十五”期间加速采用地面钻井抽放、生产矿井和废弃矿井抽放相结合.循序渐进、滚动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煤层气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在国外已被开采多年,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起步较晚,目前,国家正在加大煤层气开发力度。但是,开采煤层气的关键手段—煤层气井钻井与常规油气井差别较大,本文从煤层段造穴、煤层水平分支井剖面设计、轨迹控制、水平井联通、煤层气保护等方面介绍了煤层气井钻井技术,为更多队伍进入煤层气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地区为煤层气资源主要富集带,初步评价六个矿区4350km^2,煤层气资源量为1870亿m^2。通过各盆地煤层气参数和评价条件研究,选择出八个目标区。优选鹤岗南山-鸟山区、鸡西邱家-荣华区为首选勘探开发区。在“十五”期间加速采用地面钻井抽放、生产矿井和废弃矿井抽放相结合,循序渐进、滚动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煤层气钻井系统的钻井效益,实现煤层气企业的高效开采,运用机会约束规划理论研究其资源配置问题。首先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下,选取环境资源、工艺技术资源、钻井设备资源、人员资源以及应急资源为钻井系统的关键资源;其次根据钻井系统的随机性及不确定性,选取环境资源和人员资源作为随机因素,构建煤层气开采钻井系统资源配置机会约束规划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河南省X煤层气公司的钻井系统中。结果表明,该模型使钻井系统的钻井效益由62. 303提升到了71. 982,能为煤层气企业钻井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科技人物     
《中国科技信息》2012,(2):17-20
我国首次实现低阶煤煤层气产业化开发利用继美国褐煤煤层气成功开发之后,我国首次实现了低阶煤(褐煤)煤层气勘探开发重大突破,"低阶煤、多煤层、薄煤层煤层气开采压裂组合及投球分压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成功。近日,该项目通过了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7.
基于专利管理地图的我国煤层气开采技术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挖掘煤层气开采专利中蕴含的丰富的技术信息对煤层气开采技术创新意义重大.在检索我国煤层气开采相关专利的基础上,通过专利管理地图方法对专利的历年申请情况、主要分布地区及专利权人、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IPC分布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旨在研究我国煤层气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为制定煤层气开采技术创新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随着国际能源消费结构和供给格局的不断发生改变,各国对煤层气和页岩气等新能源的消费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我国对煤层气等非常规能源的勘探开发也越来越重视。煤层气钻井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也陆续展现出来。通过分析国内煤层气钻井施工中遇到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问题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忠华  汤婧  吕晶 《内江科技》2011,32(12):22+57-22,57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了大量文献,总结了我国煤层气的开发现状,认为我国煤层气的开发上有较大的空间。并提出了我国煤层气开发技术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进一步为我国煤层气开发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研究背景 煤层气是近几年能源领域的一个新兴产业,我国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地的煤层气均已进入开发阶段。但我国煤层气藏普遍具有低压、低渗透的储层特性,成本压力非常大,从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方面考虑,除直井外,开发煤层气最有效的钻井方式是水平分支井和“U”型水平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煤层气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冯明  陈力  徐承科  李春凯 《资源科学》2007,29(3):100-104
中国既是煤炭生产消费大国,又是煤层气资源丰富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和开采储量分别为15.9×1012m3,居世界第三位,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潜力十分巨大。开发利用煤层气有益,随意排放则十分有害。虽然我们已认识到开发煤层气的重要性,但我国煤层气利用率仍很低,每年有360×108m3的煤层气排放到大气中,回收利用率仅为1.56%;中国和美国煤层气资源量相当,但是,我国煤层气产量仅为美国同期产量的1.6%,我国煤层气在勘探、开发和商业化经营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巨大的煤层气资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作者认为煤层气资源作为清洁环保的新型能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改变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先开采煤层气,后开采煤炭,可以从根本上避免煤矿瓦斯爆炸。从21世纪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借助“西气东输”的契机,应加强对含煤盆地地质构造的研究,建立适合中国煤层气开发模式,继续加强国际间合作,扩大煤层气勘探范围,加大煤层气的科技投入,使煤层气资源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物成因煤层气广泛分布于全球煤层气田,是煤层气研究的重点.微生物是生物成因煤层气形成的关键因素.生物成因煤层气相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将有助于解析生物成因气的形成机理,促进煤层气的开采和开发,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文分析微生物在生物成因煤层气生成中的作用,总结当前国内外关于煤层气田原位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为生物成因气相关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煤层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周志明 《科教文汇》2012,(33):97-98
矿区开采过程中,井下漏水是经常出现的现象.因此,处理矿区井下漏水是保证开采得以顺利进行的必须措施.相对于其他方法,地面处理矿区井下漏水是比较易行、安全和经济的手段,然而,采用地面钻孔打巷道的措施也对钻孔施工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本文以对枣庄某煤矿巷道进行钻孔注浆封堵施工为例介绍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煤层气资源可采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层气资源储量是煤层气开发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最关键的地质控制因素,而煤层气的可采性是实践煤层气开发的根本前提。文章首先对影响煤层气资源开采的地质因素进行了归类提纯,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矿区工作面煤层的实际测量参数建立了煤层气资源可采性的评判模型,为不同矿区煤层气资源开发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二维地震在煤层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邓国成 《内江科技》2012,(3):114+86
煤层气做为一种新型能源,越来越引起重视,沁水盆地是我国煤层气产量最大的盆地,是煤层气勘探开发最有潜力的盆地。本文通过在沁水盆地开展煤层气勘探的实例,分析总结在沁水盆地这类地表条件复杂地区开展野外数据采集的经验、数据处理、资料解释和储层估算等方法。实践表明,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合理分析研究,在该地区利用地震勘探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可以确保煤层气开采井的正确布置,从而降低煤层气开发风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油气田地面建设标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油气田地面建设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油气田地面建设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制定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以便提高油气田地面建设标准化管理水平,从而促进石油资源的开采和运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海拉尔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油井多井低产、站场设施负荷低、能耗高的问题日渐显露,已建地面系统适应性变差,随着油田钻井基建井数的减少,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为了改善油田主体设施的运行状况,提高系统已建设施运行负荷,通过分析已建地面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采工作的日渐深入,以及相关技术不断进步,对于煤层气资源的开采利用技术也日渐成熟。本文就对煤层气井的产气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了煤储层的伤害机理,进一步对煤层气井控压控粉技术展开了深入探究。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为相关的煤层气井产气开发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从煤层气的成因、产量控制因素、开采方法等方面对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客观和人为问题进行了阐述.综合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提出应从加强基础研究、完善设施建设、改善政策制度及发展市场的角度来促进我国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在详细阐明煤层顶底板岩溶充水含水层及断层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岩溶发育规律对矿井拟开采范围进行了水文地质条件分区.分析了矿山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区与中等区开采引发孝坪集镇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针对本矿开采排水可能引发孝坪集镇岩溶地面塌陷问题,提出了科学的预防措施,对方田煤矿开采及孝坪集镇地质环境保护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