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中科院"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科技目标是研发钍基熔盐堆(四代堆),实现我国丰富的钍资源高效利用与核能综合利用。液态燃料熔盐堆适合钍铀循环,固态燃料熔盐堆则适合核能制氢、节能减排等核能综合利用。固态堆是以熔盐堆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其他先进堆型的成熟技术,可以在15—20年内实现应用,液态堆研发时间约为30年左右;两种堆型  相似文献   

2.
未来先进核裂变能——TMSR核能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钍基熔盐堆(TMSR)核能系统项目是中科院未来10年先导研究专项之一,其研究目标是研发第四代裂变反应堆核能系统,计划至2020年之前建成2MW钍基熔盐实验堆,形成支撑未来TMSR核能系统发展的若干技术研发能力,并解决钍铀燃料循环和钍基熔盐堆相关重大技术挑战,研制出工业示范级钍基熔盐堆,实现钍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核能的综合利用。钍基核燃料具有232Th/233U转换效率高、在热中子堆中也能增殖、产生较少的高毒性放射性核素、有利于防核扩散等优点,但也面临燃料制备困难、232U衰变子核的强γ辐射给乏燃料处理和燃料再加工带来的困难、钍铀转换反应链中间核233Pa会吸收堆内中子从而影响233U产量。核燃料利用的工作模式有开环模式、改进的开环模式和闭环模式。熔盐堆是第四代反应堆的6个候选堆型之一,非常适合用作钍铀燃料循环,熔盐堆加上干法在线分离技术有可能实现完全的钍铀燃料闭式循环。本世纪初提出的氟盐冷却高温堆(Fluoride salt-cooled High temperature Reactors,FHRs),用氟化熔盐作为冷却剂,采用TRISO燃料颗粒作为核燃料,其中球床型氟盐冷却高温堆可以在改进的开环模式实现钍铀燃料循环。熔盐堆良好的高温特性使其成为核能非电应用主要候选者之一,反应堆产生的高温热可直接用于页岩油开采和高温制氢等工业领域。  相似文献   

3.
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是典型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包括钍基核燃料、熔盐堆、核能综合利用三个子系统,系统研发的战略目标是利用储量丰富、防扩散性能好、燃料利用率高和产生核废料更少的钍基燃料以解决核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需求,在技术链条上熔盐堆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与核心,目前已经发展了液态燃料和固态燃料两类熔盐堆概念.高温熔盐作为冷却剂,具有高温、低压、高化学稳定性、高热容等热物特性,无需使用沉重而昂贵的压力容器,适合于建成紧凑、轻量化和低成本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4):封二-封二
正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以下简称"洁净能源先导专项")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立项。专项依托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聚集了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针对我国现有能源结构缺陷和发展趋势进行体系化顶层设计,以化石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清洁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多能战略融合为主线,形成百万吨煤炭高值转化、百万吨煤炭清洁燃烧、百兆瓦大规模储能示范、百分之百可再生能源集成示范等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8):封二-封二
正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广目"于2018年1月1日正式立项,执行期5年。专项汇集中国科学院及国内外众多单位的优势资源,致力于构建包含资源、环境、生物、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大数据与云服务共享平台,重点开展"数字'一带一路'""全景'美丽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三维  相似文献   

6.
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在战略高技术、重大公益性关键核心科技问题的突破,其组织管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复杂系统工程。以中国科学院在海洋领域启动的首个A类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为例,梳理总结专项组织管理的特点,并从建立科学组织体系、探索创新运行机制、构建高效管理机制、创造良好支撑条件并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阐述专项管理的探索和实践,提出思考与建议,旨在为其他重大专项的管理实施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科学中国人》2010,(11):71-71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日前透露,“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学院有望启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摸清碳收支平衡的家底、进行先进核能的研究等重大先导专项。这些都是基于重点突破带动技术革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及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和公共安全的战略角度而立项的。  相似文献   

8.
核安全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中子在核能系统中被称作"灵魂",中子问题也是核能安全的源头问题.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团队吴宜灿研究员带领项目团队长期开展支持新型核能系统发展的中子输运理论与中子高效利用方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成果,推动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子输运理论与辐射安全重点实验室.为进一步开展创新中子学理论模型的实验验证,为新型核能系统的核设计与安全评价提供切实可靠的实验数据支撑,项目团队组织国内外二十余家专业单位,开展了强流氘氚聚变中子源HINEG(High Intensity D-T Fusion Neutron Generator)的研制建造.  相似文献   

9.
正专家简介:吉亮亮,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强场激光物理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包括第一、通讯作者Phy.Rev.Lett.论文6篇,主持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获德国"洪堡学  相似文献   

10.
侯建国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0):1123-1126
东北黑土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长期以来的黑土退化导致土壤肥力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作为"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先期谋划、科学论证,汇聚院内外科研队伍,联合东北四省(区)共同发起"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通过设立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筹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黑土地保护利用专业人才队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用好养好黑土地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从国家战略出发,他坚定选择了自主创新的先进核能技术研发之路,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开展几十年的艰苦探索,实现了我国先进核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股韧劲干到底"。他就是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核能科学家王大中。  相似文献   

12.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黑土粮仓)"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是中国科学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黑土地用好养好"系列指示精神的核心抓手。该专项立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针对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面临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根据问题导向、创新引领和示范带动的思路,以"目标清、可考核、用得上、有影响、推得开、留得下"为原则,开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核心技术攻关和区域适宜性模式示范,致力于形成用好养好黑土地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亚洲水塔"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广东、方创琳和杜云艳等在开展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项目和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项目的深度实地调研后发现,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存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是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以空间飞行器为平台,瞄准世界科学前沿,从2011年开始布局和实施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迄今,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已走过了11年的历程,使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第一次有了系统性的支持计划,使我国的空间科学家从旁观者、参与者逐渐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的中央。文章回顾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从实施以来的发展历程,包括专项一期在科学前沿领域和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突破,专项二期正在实施的项目情况,以及正在论证中的空间科学未来规划任务的优选项目。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将发展空间科学放到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首要位置上。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瞄准空间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前沿,通过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使空间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际合作是空间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中央的必由之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任务在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发展链条上开展了全面、广泛、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质性国际合作,合作伙伴涉及欧洲空间局、欧洲主要航天国家,以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通过建立双边战略研讨机制、共建国际研究机构,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任务的国际论证,以及优选先进的科学探测仪器,确保科学目标的原创性和重大性。通过加强合作任务的工程管理和科学管理,实行"项目双首席科学家"和"载荷科学家"模式,促进重大成果产出。文章梳理了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任务的国际合作情况,重点阐述对不同层级国际合作的管理实践,对事关国际合作成败的常见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力求为后续国际合作任务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11月27日,中科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悟空"取得首批重大科学成果。中科院院长、党组书  相似文献   

17.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干细胞先导专项”)是中科院2011年1月首批启动实施的A类先导专项之一。专项依托于中科院动物所,联合全院生命科学、材料、化学、生物力学等方向的17个研究所和多家院外优势单位,聚焦困扰领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和集成攻关。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原创成果,建立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应用这些技术开展了大量临床前及临床转化研究,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干细胞研究与医学转化网络,实现了引领我国干细胞研究和应用进入国际第一阵营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2):封二-封二
正"重点地区和重要工程的环境影响与灾害风险防控"项目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子课题。该项目围绕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和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的要求,针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环境和灾害问题,即荒漠化问题、冻土灾害、滑坡泥石流灾害、极端天气事件等,选择中亚和西亚地区、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以及"一带一路"关键节点为重点研究区域,  相似文献   

19.
深海作为天然基因资源库,蕴藏着巨大的应用开发潜力.在中国大洋专项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十一五"(2007年至2010年)、"十二五"项目(2012年至2015年)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深海微生物多样性与基因资源调查关键技术的合作研究"(2010年至2013年)的支持下,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联合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相关研究领域优势力量,开展了深海遗传资源调查与应用潜力评价,自主研发了一批深海微生物研究设备,开展了22个大尺度深海微生物多样性调查并获取了新物种资源,建立了国际水平的海洋菌种资源库,系统开展了微生物资源功能评价并在医药、环保、工业、农业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大量深海微生物资源与知识产权的获取为我国公海权益维护和深海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正空间科学具有前沿性、带动性、拓展性和发展的紧迫性,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是国务院2010年批准的"创新2020"A类先导专项之一,2011年1月11日正式启动。专项的"十二五"总目标是在最具优势和最具重大科学发现潜力的科学热点领域,通过自主和国际合作科学卫星计划,实现科学上的重大创新突破,带动相关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