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晓恒 《教育与职业》2012,(35):152-153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生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应做到区分教学对象,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完善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拓展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
文艺学研究正面临着文化研究发起的诸多挑战。围绕着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文学经典化问题、“读图时代”文学的命运等学术热点问题,文艺学界展开了深入的论争;与此同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与现代性的探讨等方面,也取得了稳步进展。文艺学研究正处于一个转型或新变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徐缉熙,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34年生于江苏宜兴县。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徐缉熙长期从事文艺学、马列文论、美学和《红楼梦》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开设“文学概论”、“红楼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学”、“中国古代美学”、“马列文论研  相似文献   

4.
七、中国文学※01.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02.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基本特征研究※03.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04.中国古代文论的方法与范畴05.中国文论的传统性与当代性、世界性与民族性06.二十世纪中国文艺思想研究07.当代西方文艺思想及对我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论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文艺学、改革开放后的文学理论三个总名的演进。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主要来自英语世界的文学批评,但在现实中又有三种模式:英语文论模式、中国古代模式、苏俄文论模式。1949年前的文艺学,虽然其名来自汉语文化圈对德国文学科学的汉译,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主要来自苏联的文学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艺学有三个阶段的演进:20世纪50年代以苏联模式为主,60年代开始加上中国内容的转型,改革开放后有与时俱进的思想革新。但改革开放后主要与英语文论互动,产生了文学理论这一新词新义,与同时存在的文艺学和文学概论进行总名的竞争,各显风采。以2010年为标志,文学理论作为文论的总名基本获得共识,其意义不但要从中国文论自身的演进,更要从中国文论与世界文论的互动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6.
文学"形式批评"的术语源于西方,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及形式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文论中有关形式批评的理论和观点.本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研究,从形式推敲、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予以梳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要改进古代文论研究、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联系实际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联系古代文学作品和理论批评的实际,二是联系现代文学作品和理论批评的实际。既要结合古代文学作品去研究古代文学理论,又要从古代的文学作品和理论批评实践中抽象出新的理论。要找到古与今的接合点,选择并着重研究那些能够“古为今用”的理论见解,供今人采用;还要结合今人的作品去印证和发挥古人的理论。在采用、印证和发挥的过程中势必使古代文论获得新的青春活力,使之成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一方面要引入西方文论的观念和方法来分析中国本土的文学和文学理论问题,另一方面要运用古代文学理论分析当前文艺现象,尝试中西对话,古今对话,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论课程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是中文专业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以讲解古代文论的基本知识和重要理论为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概论等课程的有益补充,对于建构学生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本课题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对古代文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多有探讨,对教学效果的实现亦多有思考.希望对于古代文论课程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文艺学作为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主干学科,学术传承悠久,学术积淀丰厚。几代学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使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美学"、"文心雕龙研究"、"红学"及"民间文艺学"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1.
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自觉的理论意识和开放的研究视野。他从自己的文论观和美学观出发,使理论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和批评良性互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他把意象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认为中国文学从创作到欣赏都体现着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领悟方式,从而超越了传统的表现说与再现说的对立;将古代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具体概括为情、貌、言三个方面,指出古代文学中人、文同构的生命意识,论述了作家的个性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在史实的基础上重视史识,肯定文学史家发现规律的主导意识;认为古代文学研究应该体现当代性,优先阐释在当代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合理借鉴西方理论,体现当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的生产具有较强的文学经验依赖性,中国古代文论的存在已经场域化.在古代文论现代意义转化的语境下,古代文论的研究不能仅仅依靠阐释,应该引入传统工夫论的方法,保障古代文论参与当代文论建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面对东方与西方、中心与边缘文艺理论激烈交锋的当下语境,我们应将视域聚焦到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和类型丰富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苑囿,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艺理论作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为丰富、充实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做出新的贡献。为此,本文提出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些原则,以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4.
文艺美学是新时期以来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发展的一个贡献。它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产生的。其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初创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发展建设时期;第三阶段为新世纪,为文艺美学进一步深入发展和进入国家体制内建设时期。文艺美学的学术内涵在学科界定上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在研究对象上是艺术的审美经验;在研究资源上包括中西马以及现代的理论资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各个艺术门类的成果以及当代大众文化资源等;其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改造了的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其理论贡献是进一步推动了理论战线的综合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的现代理论转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与世界学术接轨的步伐;为我国传统美学在现代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平台。文艺美学在当代遇到诸多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是大众文化的勃兴使艺术与非艺术以及美与非美界限模糊,民族文化的振兴要求文艺美学更快地走向世界,理论上则是艺术终结与文化研究理论的发展等都对文艺美学的存在及其内涵提出责疑。而对其应对则是立足于理论、学科与队伍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30年代,青木正儿就已经开始运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模式展开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通过中华文人艺术生活的考证与复原,他试图折射出中国文学思想史的发展轨迹。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自然"成为中华文人艺术生活的最高理想。这种自然崇拜不仅在中华文人的艺术生活点滴中呈现,而且在中国文艺的美学追求中表现。  相似文献   

16.
作为创造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中国古代文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活动就是对“仕途”的执著和对艺术、尤其是山水画艺术的痴迷。与其对仕途的执著相对应,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画创作的迷恋也远远超过了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审美范畴。其间一定有更深层的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原因。探究这些深层原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特征、把握中国古代文人以及山水画家人格的深层机制,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艺术创作的本质和中国人的艺术精神,汲取当代艺术创造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7.
汉语方言学界一般认为古吴语北至淮河流域。这个观点可以得到传世文献材料和现代方言材料两个方面证据的支持。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作为汉语方言的吴语在西晋才真正独立,严格说来,其北界应为长江,而不是淮河。从我们对各家观点的梳理来看,古吴语北界为淮河可能更准确。  相似文献   

18.
早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给予《诗品》以足够的关注,它们尽力发掘《诗品》的理论品格,彰显《诗品》在诗话史上乃至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应有的价值和地位,展示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转型的文化侧影。它们的书写形象地展示了魏晋六朝文学在民国时期的接受效应,全面地展现了民国文人重新发现传统的力度,构成了民国文人深沉的魏晋六朝情结发扬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逐步被大陆接触了解。在这些学者中,李欧梵可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性等领域的研究无疑给了国内学界诸多启示,而其研究视野及方法更值得拿来探讨,这对于打破僵化思维和模式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始终占有位尊价高之地位,古琴音乐所表现出的含蓄、淡和、移情之美,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象征。对古代中国的文人来说,"琴"言志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范畴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