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由身份意识、性别意识和功能意识等混合而成的复杂性,表征出创作主体“修辞行为”的“暧昧”状态。在丁玲创作“转换”过程中,“身份定位”与“艺术策略”选择之间的矛盾,始终折磨着她。《太》蕴含了丁玲大量复杂的精神信息和转换期里“修辞行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尽管自称是“后五四”作家,沈从文时空上的不在场却没有阻碍“五四”想象的建构,“父权缺失”为他提供了接触“五四”的契机,随着空间的转换,他逐步生成了对于“五四”的想象,在此过程中沈从文也完成着自我身份认同,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与文学观。沈从文的“五四”想象源于“五四”,却并不是对“五四”的全盘接受,独立思考意识为沈从文在经历和发现“五四”时提供了辩证思考的空间,避免了“预设自我”的理论陷阱。沈从文亲身体验着“五四”,自觉承继着“五四”,而这都是以“五四”想象一以贯之的,沈从文又在此中超越着“五四”。  相似文献   

3.
“黑人移民性”作家是一个典型的“侨易共同体”,移民伴随着想象与世界观的改变,使他们摆脱了非洲作家前辈的意识形态限制,卸下了沉重的历史重负,更多地走向自我。本文以莱奥诺拉·米亚诺为个案,借助侨易学的独特视角与研究方法,剖析作家如何在文学创作中对其身份进行解构与重组,寻找非洲、欧洲之外的第三维身份空间,同时思考她的移民书写所带来的美学表现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死亡”与“永生”一直是艾米莉诗歌的重要主题,她一生共写下五六百首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在这些诗歌里,她不止一次地从特殊视角,以起死回生者的身份来描述自己想象中的死亡全过程,并对周围人们对其死亡的反应作了大胆的想象和精湛的描述.章文尝试依据无意识理论,挖掘其醉心于以“死亡”为主题的最深层次原因,进而阐释出文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夏梦,为香港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影星。自1951年《禁婚记》一炮而红以来,步步为营,逐渐成为“长城长公主”,她所接手的影片大多是制片精美,班底一流,甚至可以说是为她量身定制的。因此,夏梦在主演的影片中不仅是女主角,更是整部影片的主角,她的银幕形象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香港左派电影对女性的建构与想象。  相似文献   

6.
宗璞的创作中一直带有强烈的身份意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及身份意识的变化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她的叙述姿态也经历了从单纯热情的倾诉者、时代的追潮者,到历史的思考--批判者,知识分子的自审者的变化.文革结束后,个体从经验中沉淀出来的性别体验在作品中渐渐显现出来,性别上的女性身份成为她创作中文化身份的另一特质.  相似文献   

7.
香港之行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游览了“东方之珠”——香港,对于那个陌生的城市,我真是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当这座梦幻般的城市呈现在我眼前时,我彻底被她的美丽与繁华、动感与神奇折服了。香港被誉为万象之都,动感之都。她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是世界第八大贸易实体,世界最大成衣、钟表及人造珠宝的出口地,她还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货柜码头。香港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奇  相似文献   

8.
以香港殖民化的独特身份为背景,运用相关身份政治学理论与后殖民理论代表人物霍米.巴巴的“混杂”与“模拟”理论,通过对课程、办学模式、教育政策、培养目标等的分析,探讨香港国际学校是如何在一种奇特的身份政治中运作,以及如何通过寻求自身与异文化之间的关系来建立和支持自身的自我同一性,以摆脱潜在的去殖民化焦虑。  相似文献   

9.
饮食书写是理解《燕食记》的重要维度,小说借粤港点心和上海本帮菜美食传承的故事,展现了葛亮对于当代城市移居者的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并揭示出一种现代的“多元”身份认同观。南京和香港的多重文化体验让葛亮深入思考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进而他在《燕食记》中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身份追寻方式:戴明义和荣贻生等老辈移居者坚持“单一”身份认同观,试图以“怀念故乡”与“持守本土”的传统方式来固化自我身份;而新一代“香港人”陈五举秉持的则是一种现代的“多元”身份认同观,尝试在文化的对话与交融中调试和重构自我身份。显然,葛亮赞同后者,外来移居者不应该只局限于“异乡人”与“香港人”之间的身份辨析,将自我定位于某一种身份,而应在承认“多元”身份的同时促进跨文化交流真正走向多元化。葛亮借助饮食书写完成了对外来移居者的文化身份的追寻与确认过程。  相似文献   

10.
石黑一雄是当代英国享有盛誉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别让我走》描述了“克隆人”在现实社会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小说中蕴含着大量的空间描写,无处不在的“空间性”作为一种表征方式的同时也与主人公的身份意识形成了某种契合,转化为“身份想象”融入到小说主题中;运用空间批评理论,聚焦小说主人公凯西生活的三个地理空间:黑尔舍姆、村舍和康复中心,从权力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层面探讨空间与人物身份意识构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16,(6):58-62
作为一篇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明显的小说,《解体》以"能体"的口吻,展现了一个因为社会转型而失业的画家从身体死亡到意识解体的经历。除在个体与社会层面破除"癌症"的疾病隐喻外,这篇小说也表现出西西的本土意识和文化观照。延续着西西小说中一贯的本土论述的线索,《解体》以身体场域影射香港社会,以"身体=空间地理上的香港""能体=意识形态上的香港"的隐喻建构,表达出对香港文化身份确立的当下和走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靳羽西,生在桂林.长在香港.在美国获得音乐硕士学位。这些年来.她分别以学者、作家、记者、电视人、社会活动家及企业家的身份奔忙于东西方之间。美国《金融》杂志形容她是当代的马可·波罗:美国《国会记录》称她为“真正的平民大使”:《人物》杂志称她为“中国最有名的女人”:新华社的《环球》杂志选举她为“环球20位最具影响的世纪女性”.  相似文献   

13.
香港作家黄傲云在《香港文学》上发表了一系列描写去国与怀乡的小说。在他的作品中,今昔对比的时间模式表现为不堪的过去与美好将来的对比,这种“前瞻”型的未来观不同于以往沈从文以来“后顾”型的未来观,其中“乡”的文化身份模糊不清。怀乡实际上是怀念文化身份不明的“城”,在文学创作里,城市开始影响原乡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五四: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现代性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启蒙运动中,男性启蒙者由于社会性别身份的历史传承带来的男权意识,使其在女性启蒙课题上无法避免的存在着对女性性别压迫根源问题态度上的游离和规避,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只是五四启蒙者的现代性想象.由于西方女权主义兴起所不可少的社会背景的缺乏,女性主体意识并没有在五四启蒙生成的第一代女性书写群体冰心,庐隐,凌叔华等的文本中出现,她们的文本局限于对五四男性启蒙话语的回应与附和,自觉地让度出文本的叙事主体的位置.启蒙话语下的女性言说只是他者的叙事,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仍是“空白之页”。  相似文献   

15.
文化身份包蕴着固有“特征”和理论上“建构”的双重含义。个体取得他所处的族群或社区承认的标志是获取文化身份的“同一性”,即“身份认同”。从身份意识的路径进行解读,《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白嘉轩从一个本色农民过渡到白鹿原民众“精神领袖”的过程,是他从对儒家“仁义”的企慕叹赏到对自己儒家文化身份的寻找、确认与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为强调“全新中国”政治构想所推出的“全新文学”构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乌托邦意识.从其乌托邦意识形成和表现来看,农民子弟身份和浪漫主义诗人情怀强化了毛泽东文化实践和革命生活中的乌托邦色彩,直接影响到《讲话》“政治文本的文学想象”品质形成;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来看,《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次文学艺术方面具体出演,演绎的是社会发展形态的构想与展望,服从于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的乌托邦想象;从20世纪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讲话》所包含的乌托邦意识表现在对民族国家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共鸣式叠合的理性诉求,是对历史的自行展开过程的一种高清度的把握.毛泽东借用乌托邦思想所显示的不满现存、指向未来的努力,使《讲话》文本和全新文学实践保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性追求.  相似文献   

17.
着力构建“海南文化”,已成为海南作家自觉的创作意识,青年作家刘那的《时与钟》也体现了这一创作倾向。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刘那散文在文体意识方面更鲜明地体现了“越界”的冲动;而作为1990年代后期南下的“新海南人”,她对移民经验的书写更富于都市情调和多地域文化相“混杂”的特点。在刘那的写作中,并存着对故乡的追念和对“海口人”身份的强调等多重意识,这些复杂的意识共同构成了移民作家的“海南意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定义“美丽清新”,人将极其简单的形象化成为一种意识的开始。意识开始寻找着物质,进行了一次‘物质性航程’。把“美丽清新”纳入想象的范畴,人在敞开的世界创造着。当想象讲话时,想象创造人本身,想象创造了我们看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刘佳  姜楚华 《湖北教育》2022,(11):18-20
<正>生活中的邱璇和课堂上的邱璇判若两人。生活中的她沉稳干练,不热心交际,但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是同事眼中的“璇姐”;课堂上的她活泼灵动,眼中散发着孩子般童真的光芒。置身于邱璇的课堂上,你常常会迷失她的教师身份,当她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悲伤着孩子们的悲伤、欢呼着孩子们的欢呼时,你会恍惚觉得,她就是一个孩子。邱璇将自己的英语教学主张命名为“灵动英语”,或许与她潜意识中对自己课堂表现的认识有关。在她看来,灵动英语由灵敏、灵巧、灵慧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构成。  相似文献   

20.
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身份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一直或隐或显的存在着,由最初试探性的表现到“百花文学”的集中爆发.再到完全接受主流声音的规训与改造.知识分子却始终不能够给自己以很好的定位。“十七年文学”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共和国的革命事业中的角色彷徨与身份焦虑,为我们认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史提供了绝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