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感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非常巧妙的表达方式。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中,通感都被大量的应用。通感是指人们在表达过程中利用不同的内容进行修辞,并在其中加入隐喻以及概念的成分。通感将不同的感觉联系起来,使两种互不相关的感觉融合相通,并相互感受,以此加强对感觉的描写,使其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表达。通感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力地强化了对感觉的认知,使人可以从一种较为简单的感觉中突破局限性,体会到另一种更加奇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通感浅析     
通感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 ,指用形象的语言 ,将一种感受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受上。“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朝宋祁的名句 ,其中的“闹”字画龙点睛 ,将视觉中的红杏花迁移到听觉里 ,使人仿佛从耳朵里看到其花之繁盛。运用通感 ,是用感觉来说明感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两种感觉是通过类似联想或接近联想而引发出来的。所以通感大体来说可分为两类 :由类似联想构成通感的两种感觉之间有相似点 ,可称之为因类而及的通感 ;反之 ,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相似性 ,只因某种外在的环境而相互联系起来 ,是由接近联想而产生的 ,可称之为因近而及的通感。…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打破各感觉间的界限,使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挪移,即让两种感觉互相沟通的现象,通常被称为“通感”。通感在语言中的运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它是不是一种独立的辞格,或者是不是某辞格的一个小类,在修辞学界,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好些人认为通感主要通过比喻而表现,应是比喻的一种。仅  相似文献   

4.
“通感”,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或由对某一门类艺术的感觉转化为对另一种门类艺术的感觉。它好比“桥梁,一样,使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也使各种艺术之间经常相互影响,彼此交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通感”这特殊的“桥梁”,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像第一种(以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形式的“通感”的运用,可作如下安排: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1,(10):157-158
由一种感觉引发到另一种感觉,即通感。通感是极普通的一种心理现象,美术课堂融入通感,可以培养儿童的感受与想象力、绘画造型能力和审美力,而这些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和想象。美术通感实施途径:(一)视觉→听觉,让感知能力自然发生;(二)听觉→视觉,让想象之门顺利打开;(三)味觉?视觉?触觉,让创意表现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6.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典型的通感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感这一修辞不难掌握。在日常生活中,通感已被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比如,"她听了女儿的演唱,心里甜丝丝的"。"他的话凉透了心"。又如"耳食  相似文献   

7.
通感又名移觉,它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格.通感原是指心理学上的概念,指各种感觉互相沟通,也叫“感觉移就”.作为通感修辞格,它是指写作时,赁借人们的各种感觉能彼此沟通的现象,把适用于甲类感官的词语去描写乙类感官的感受,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通过几种感官的感觉共同表现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8.
通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现象。一种心理现象的发生,通常有主客两方面条件,通感也是如此。就其客观方面言之,通感所欲穿透、发掘和把握的是客观世界的微妙联系,在认知话语无力之处,通感话语常闪烁出不尽之光芒。就其主观方面而言,通感哲性品质的到场与感官的特殊物理构造、后天经验、联想、直觉等有本质关联。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视角看,通感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宋词中的通感用法极为广泛。试以《宋词三百首》为研究文本,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通过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对宋词通感中不同感觉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宋词通感隐喻的映射模型。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宋词通感中感觉迁移的总体趋势遵循从较低级、简单感官向较高级、复杂感官迁移的规律;宋词通感与英语存在不同的地方,其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投射关系既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  相似文献   

10.
通感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其从低级感觉向较高级感觉移动的方向性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然而以定量及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分析发现广告语篇中的通感感觉存在着大量的逆向移动。概念整合理论的多空间映射对通感逆向移动及语篇连贯的在线构建过程具有强大的阐释力。应用概念整合理论揭示逆向通感语篇中意义连贯的动态构建,有助于广告接受者更好地理解广告语篇中的逆向通感,可以使广告策划者了解逆向通感的语篇连贯规律,从而丰富广告创作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通感与口语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指用甲感觉比喻乙感觉,语言学术语就叫感觉挪移。  相似文献   

12.
“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现象是有心理依据的。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五官各司其职,但是人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某一事物感觉十分强烈之时,大脑皮层就会产生感觉神经的相互沟通,使人超越某种感觉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印象,这是通感的生理基础。正如高尔基所说:“你一面读,一面想象色彩、气味、声音、感觉,非常鲜明地想象这一切,在一首诗里体味活的形象。”(高尔基《论文学续集》)。通感的手法,古而有之。最早提出我国诗歌中存在通感修辞手法的是钱钟书先生。他的《通…  相似文献   

13.
拟声是人类用语音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造词方法。通感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利用通感可以使人类不同的感觉交织在一起。拟声词也具有通感的修辞现象,产生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是受到了人类的认知心理活动以及语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萍 《儿童音乐》2010,(3):54-55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5.
通感是人类认知领域中复杂的心理认知现象之一。研究探讨通感的形成机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通感的基本认知规律。以心理空间理论以及后续发展的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据,研究探讨了某一感觉特征在心理空间是如何进行相互投射,各项信息在合成空间中的创层结构中怎样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这一感觉同另一种或多种感觉的相互连通造成了词语表达的语义变化以及新的意义的产生,由此揭示出通感的形成机理及其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6.
通感作为修辞的一种方式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公认。在这种手法中,人的五种感官可以彼此沟通和挪移,由一种感觉领略到另一种感觉。通感在英语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不同感官之间的挪移导致了英语通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的认知基础也是基于感官之间的。从通感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可以看出英语通感是超常搭配,且不管哪种类型的英语通感都体现了一种语义搭配超常。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沟通交融。艺术通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艺术思维上的一种幻觉,是人们借助艺术联想而产生的不同感官在心理上的彼此作用和相互沟通。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在各种艺术符号的流动中,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它是不同感觉的相通与挪借,是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8.
论审美通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通感是感觉的转移,审美通感可分为感觉通感、表象通感和多重通感。审美通感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具有重要意义。审美通感的形成在于审美客体的相似相类和审美主体的各种感官的相通。  相似文献   

19.
在审美活动中,通感状态往往代表着一种极致的审美愉悦。因而,探究其奥秘,是审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脑区功能整合及其复杂神经联系,是审美通感产生的重要基础。其中,动觉机制,中脑上丘对视、听、触这几种感觉的整合,皮层中枢特别是额叶眼眶皮层对大范围感觉的增益和调制,不同感觉间相同的深层神经机制,都影响了审美通感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各种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以往在对通感格的研究中,对借助比喻的形式而将各种感觉沟通的所谓比喻式通感说得比较多,而与其他辞格兼用的通感格似乎关注不够,如比拟和通感兼用也会产生非常奇妙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