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快速消失的严峻形势,民族高校图书馆应责无旁贷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进入了保护的关键阶段,让"非遗"真正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是"非遗"保护进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本文运用文化遗产学、民俗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分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所呈现的诸如授予者所拥有的相关知识背景的欠缺,学科体系构建、教学团队、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并对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选择给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袁俊 《精武》2013,(19):156-156,158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指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确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它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挡、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可以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弘扬传承和振兴等工作。本文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影响因素出进行分析探讨,井提出几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从而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2003-2011年我国国内发表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的年度变化、作者情况、期刊来源、主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存在研究方法简单化、研究内容表面化、研究成果单一化等问题。提出未来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政府、学界、民众在保护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研究;从法律和知识产权角度探讨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加强与完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重视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教育相关研究;关注和深化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承人研究;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利益分配研究;新农村建设与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祝平 《精武》2012,(1):1-2,4
通过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叙述,以河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案例,结合以往体育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对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成果基础,分析了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对待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科学的态度;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外界环境的冲击和缺乏对体育类文化底蕴的深层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不足是当前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坚持政府主导,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和健全工作机制;认真开展普查工作,建立健全各类档案资料;建立切实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等是有效推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健身项目开发的意义、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健身项目开发路径和方法;通过普宁英歌健身项目开发的实践,印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健身项目开发的可行性与开发路径切实可行,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径。同时提出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健身项目开发,列入全民健身计划;在地方性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健身项目开发理论研究和标准化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武术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的内涵,指出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武术文化面临的危机,从日本、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得到启示,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武术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晖 《体育与科学》2007,28(6):21-2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保护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有积极意义。为了更好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我们必须做好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加强国民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保护意识等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曲折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任然存在着不足,有待我们不断的提高与完善.许多学者从各种视角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为中华民族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问题,新想法、新思维.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途径进行综述.深入研究探索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法,归纳体育非物质文下多角度的保护措施,以有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立体化、全面化、科学化等的提出.  相似文献   

10.
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地方性武术保护时效性为主要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等方法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武术拳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拳种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深厚的地方性历史文化底蕴等特征。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地方性武术拳种有着巨大的保护价值,拳种社会关注度的提升、传承人得到了保护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地方拳种保护呈现出的明显效果。建议:根据当前社会发展情况,提出借助高校传承平台、多与体育专业部门接轨、加强学术理论研究的地方性武术拳种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峨眉地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进行了分析。峨眉地域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内涵,为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与视野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峨眉武术技术传承的特殊性与身体技术的文化传承方式,彰显了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点。峨眉地域武术的发展更多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保护与发展,因此,在文化语境中去推动峨眉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到利益与实效有机结合,是今后峨眉地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论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快非物质体育文化保护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要从全人类的文化视角来看待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做好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加强国民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保护意识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摆手舞作为土家族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006年已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经过5年的发展,现实状况令人堪忧。文章从恩施州利川市摆手舞的现状入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传承人是摆手舞保护的前提,公众参与是摆手舞传承的基础,政府扶持是摆手舞发展的外延,并提出了构建传承人的保障机制、激发公众的文化自觉、明确政府的工作职责的发展路径,使摆手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步入有序的轨道,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确立分类的基本原则,并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传统体育类(包括民族体育和民俗体育类)和民俗活动类(类体育类),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类别中各种涉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称谓统一为"传统体育",体育系统应不同程度地参与,进行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15.
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民族文化复兴的迫切要求,石锁运动2011年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流传于华东和华中地区,江苏省民间石锁活动尤为活跃。通过与民间石锁传承人共同研究,践行高校文化教育和传承的职能,运用现代管理学的pdca循环模式进行教学管理使石锁运动技术在高校中得到较为完整的传承,并从文化保护、研究与创新及社会普及与推广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生产和发展是最好的传承,运用质量管理方法是其在校园中进行可持续传承的有效方法,利用高校的文化桥梁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充分发挥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功能,中华民族优秀的古老体育文化必将历久弥新,普惠社会。  相似文献   

16.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前广泛关注的话题,也成为体育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体育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异性及一般规律尚认识不足。因此,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特征的认识,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构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了解“遗产”所含有的精神层面的价值,将是体育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与实施为传统武术的法律保护开辟了新路径,文章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条文,结合传统武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现状,从传统武术的普查、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播制度方面作了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对传统武术的发展难得的好机遇,要在现有保护的基础之上加大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合法合理高效地推进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概念分析,以陕西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案例,结合以往民俗学、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研究的成果基础,分析了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对策:(1)应克服反文化、伪民俗等现象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产生的消极影响,结合实际特定因素,保留体育的本质属性;(2)应冷静对待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非理性思想,把握其根本目的 及问题核心;(3)保护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国家和地方的相应政策跟进;(4)在保护工作中应杜绝盲目跟风、并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对如何根据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特性进行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容,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启示;分析了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有限性、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商业利益矛盾等困境;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建立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职能管理机构和分级保护体系;构建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制保护机制;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功能,提高馆藏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水平;开展普查工作,建立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重点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中"人"的保护与关注;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保护与文化空间保护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归纳在"非遗后"时期背景下,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非遗保护的研究中汲取灵感,为当今及未来的体育非遗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对市场的过分投入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变异;政府的"功利性"保护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沦为"政绩砝码";城市的迅猛扩展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受到侵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认同危机;传承人的渐渐老化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建议:保护传承主体,营造活态传承模式;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奖惩鼓励制度;做好非遗项目分类工作,加强市场准入鉴别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突出体育非遗保护的整体性;提高对体育非遗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助力体育强国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