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祭妹文》是袁枚痛悼他的三妹素文的不幸遭遇,怀念往日兄妹间深笃情意的一篇抒情性祭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着重叙述死者的功业,由于一般的祭文往往是应和礼仪的需要,作者也就虚应故事,作番无悲之痛,无泪之哭,不哀之嚎。因而常常浮而不实,夸而失信,缺乏感人的力量。袁枚主张诗文要写"性灵",加之他与三妹情深意淳,三妹又遇人不淑,命运乖蹇,  相似文献   

2.
关于"诗之情",王夫之从"表现主体、表现对象、表现手段"三个维度,将"道性之情"作为表现主体,将"写景之情"作为表现对象,将"以声情生色"作为表现手段,并对诗的"性之情""景之情"与"声情"展开详细论述。王夫之主张,在"道性之情"时,诗人应以情为道路,进而"泳游以体情",以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写景之情"时,诗人应以"现量"之法,让景与情互相生成、互相包含,使其臻达"情景妙合无垠"之至境;在"以声情生色"时,不宜先以议论入诗,而应"长言咏叹"以写情,以雅致谐韵而见情,从而营造"明朗疏淡"之妙境。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诗词作者为表达思乡怀人之情,往往将情寓于所见所闻的景物中,或者采取推测联想主客位对写的方式,移情于景。  相似文献   

4.
《祭妹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哀祭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突破了传统祭文的格式、内容与形式,以多维度、跨时空视角叙述了作者与妹妹的相处经历,传达出对早逝妹妹的哀思与怀念。结合作者生平了解创作背景,可以发现,《祭妹文》从叙述三妹死因、回忆兄妹往事、书写三妹死状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章叙事顺序、叙述内容、情感内涵的表达,其为研究袁枚创作特征、创作理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以下简称韩文)与袁枚的《祭妹文》(以下简称袁文)都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名篇,都是以特有的文学形象和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现了人世间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从而强烈地叩击人们的心扉。下面就两文的感情基调、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略作比较。 首先,文章的感情基调相似。两文自始至终贯注着至亲的拳拳爱心和绵绵亲情。两文都以痛惜、内疚之情来叙事。事件中饱含着天伦之常理与人情之底蕴。韩文写他与十二郎的情谊和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袁文写与三妹素文情深意淳和三妹命运乖蹇,身葬异处。两篇祭文看似平淡,却饱…  相似文献   

6.
古诗词常常借助外在的景物来表达感情,融情于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的关系如何呢?这是试题命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总的说来,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反衬关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乐。下面重点介绍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的答题方法。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编绘了狐鬼神怪和人之间的百般离奇故事,其中痴男怨女的爱恋也广为世人称道,本文以"情"切入,浅析《聊斋》中的一见钟情和共生之情,以探究情字之内涵。  相似文献   

8.
<祭妹文>是袁枚的散文代表作,古之论者将<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陇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作为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袁枚主张"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表露者也""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他的这种主张在散文中同样得到充分的体现,<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在于独具特色的抒情.  相似文献   

9.
娄立 《考试周刊》2012,(64):19-20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作者从内心深处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抒情散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代茅坤语)。文章追叙他与侄儿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抒发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无比哀痛。《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文章的悲情究竟源于何处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感恩之情,无以为报  相似文献   

10.
《祭妹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写“不能忘”之事,抒”不可解”之情,每一字每一句都具有一种追魂摄魄的巨大力量。但是,由于作者满腹珠玑,又“重修饰润色”,文中多有典识,语句亦多雅驯艰深之处,学生要真正读懂这篇课文,读出作者对儒家“诗教”的不满,读出封建礼教对古代妇女的精神毒害,还有很大的难度,存在着较多的文字障碍。而教材编写者却忽视了“自读课文”这一要求,注文或失之于粗陋,或失之于推究;或当注  相似文献   

11.
刘斌  韩琨 《现代语文》2009,(10):54-55
明清传奇之一《桃花扇》是一部不朽的历史剧名著。其主旨,即剧中《开场》中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全剧有两大线索:一是明线,即“离合之情”,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线索;一是暗线,即“兴亡之感”,作者在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他本人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时的感怀之情。  相似文献   

12.
《祭妹文》是清代中叶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代表作,这是作者为悼念因婚姻不幸而早逝的妹妹所写的一篇祭文。该文既没有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优美的音韵节律,所写的只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家事,点滴感恩。它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无限哀思,以至于前人这样评述它:“祭妹”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古文论者更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并提,的确,本文虽然选材角度小,但写得委婉动人、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3.
粽子情     
这篇习作的最大亮点是,从一个小角度切入,抓住故乡的习俗一端午节包粽子着笔,以“粽子情”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包粽子、问粽子和再包粽子等几件事,写得真切生动。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来写粽子,处处扣住一个“情”字,寓情于事,以事传情,以情感人。  相似文献   

14.
文章写景多为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之中,景物描写就具有了灵性,能够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明作者的心境。写景抒情,应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即,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写得使读者像亲眼见到一般,而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尽之情则表现在言词之外,由读者通过形象的描写自己去体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因情选物写作时,笔下的自然景物应融入作者独特的情思,让"山水有情,草木知意",而不是简单客观的描写。  相似文献   

15.
袁枚的《祭妹文》写得情真意切,哀惋动人,对于遇人不淑、身世凄凉的妹妹流露了无限同情.从作者在文中回忆他妹妹早年生活时的情景可以看出,那是一个天真活泼、多才多艺的女子。这样一个女子是怎样走上不幸的道路,半生偃蹇而致早逝的呢?课文里只有“以一念之贞,遇  相似文献   

16.
一、以情感人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是因为虽然我们于作者处在不同的时代,经历不同的人生,但朴素的人类情感、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我们有着相似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一些感人至深的古文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味作者的情感。如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这三篇祭文声情并茂、生动感人,其中袁枚的《祭妹文》被称为“千古祭文绝唱”,浓浓的兄妹之情、凄惨的生死诀别极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老师要让学生深深体味.这样在情感的感染下.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17.
敦煌写本S.1477卷仅存佚名作者<祭驴文>一篇.该文借祭亡驴之名,抒愤世嫉俗之情,文辞亦庄亦谐,乃承晚唐以来剌世小品出现之讽世佳作.本文就篇中所蕴含之创作时代,俳谐文体、隶事用典、社会风习等方面,作一考察与阐释,冀为研读该祭文之助.  相似文献   

18.
《祭妹文》是清代中叶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代表作,这是作者为悼念因婚姻不幸而早逝的妹妹所写的一篇祭文。该文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优美的音韵节律,所写的只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家事,点滴感思。它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无限哀思,以至于前人这样评述它:“祭妹”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古文论者更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并提,的确,本文虽然选材角度小,但写得委婉动人、情真意切,这对当今那些总是抱怨生活平淡,苦于无话可说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读一代豪韩愈的《祭十二郎》,不由想起清代袁枚的《祭妹》。两创作时间相距近千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为为情,多有令人拍案之处。  相似文献   

20.
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如何鉴赏和写好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重点就在于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笔者以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简述这两种表现形式。从而以点代面,分析写景抒情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