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探寻佤族的牛崇拜原由,介绍了佤族宗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宗教信仰,并与西方神话进行对照,以便让外国人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木鼓在佤族社会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犹如村寨的灵魂和一个部落的旗帜,一切重大的祭祀、农耕、军事等活动都离不开木鼓。木鼓被视为“通天”神器,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其形制特别,佤语称呼鼓腔里的“蜂巢”和木鼓舌为“结”,与称呼女性生殖器同音,木鼓崇拜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女性生殖崇拜,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才逐渐演化为村寨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至今已有约 4千年的农耕历史 ,因农业对水的过份倚重 ,水崇拜在白族社会生活中影响深广。本文试就白族水崇拜与农耕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以求揭示传统精神和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佤族木鼓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佤族先民创制的木鼓在佤族传统社会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不仅是通天的神器 ,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佤族文化以木鼓舞为代表 ,再现了佤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景 ,传承了佤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木鼓崇拜是历史上佤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佤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木鼓起源神话、木鼓形制、木鼓祭祀女神、拉木鼓仪式中猎女人头等均与女性有关。整个木鼓崇拜中女性无处不在。通过对木鼓文化的人类学分析,揭示木鼓文化背后的社会性别象征,探讨佤族社会的女性观念,进而反观社会性别研究中对女性身体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牛不仅是先民崇拜之神物,而且负重笃行,耕田耘地,在大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地名印记。昭通农耕文化发展史上,形成了数以千记的田地、土壤地名,以及两百余个带"牛"字的地名。探析这些地名产生的区域环境与人文因素,倾听历史的足音,领略文化的风采,回味乡土的气息,有助于认识先民的生存状况,理解昭通地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佤族有着丰厚的原始宗教化。狗崇拜展示了佤族原始宗教化的一个侧面,从而帮助人们加深了解和认识佤族化。对之进行扬弃,有利于社会主义两个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有爱牛、敬牛的传统,我们的"牛文化"包含极为丰富的内涵,其内容涉及语言、古代祭祀、军事、医药、文学作品、艺术品等方面,这些都与汉民族早期的农耕生活、文化传统、认知心理有密切联系.但是,随着农耕文化的衰落,传统的"牛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产与生活.本文重点从汉语言的文字、词汇方面探讨"牛文化"的起源、变迁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舒婷 《教育教学论坛》2014,(33):133-134
佤族人民世代与音乐有着不解的情缘,良好语言氛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支撑着佤族音乐的有序传承。佤族音乐元素折射出佤族人民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向佤族人民传递着佤族社会的世代社会规范,透露出佤族人民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饱含着佤族先民们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苗族牛崇拜习俗的起源、表现形式进行了简介,同时分析了牛崇拜的文化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1.
佤族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魂曼文化,或者叫祭祀文化。打造佤族文化品牌,对于培育佤族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佤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的关键,一是营造氛围,二是加强研究,三是培育支撑,四是健全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以旱作为主要生计的佤族先民,谷物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情感,所以每当遇到旱谷长不好或社区发生重大灾难的时候,他们就要举行拉木鼓、猎人头、砍牛尾巴等仪式,这些仪式除了巫术的性能以外,也是佤族社会借以影响其个人成员,将某种情感体系在他们思想中保持活跃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思茅是佤族、拉祜族的主要聚居地。西盟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佤族、拉祜族特色鲜明的边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光照下,焕发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韵味。作为西南边陲的一份学术刊物,我们的定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边疆实际,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面对思茅市“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和异彩纷呈的地方民族文化,我们把研究目光对准了原始、古朴、独具魅力的佤族、拉祜族文化。并于2005年第1期推出了“佤族、拉祜族文化研究”专栏,得到了校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厚爱,迄今已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并已逐步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崇拜是白族的一种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其产生,形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它和白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村社生活,民族意识等密切相联。形成了一种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以村社和水系为纽带的民间宗教文化-自族本主文化。其核心是保万民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白族本主文化与白族其它文化一样,是一种多元的开放性文化,早期唐南诏时期,南王室即“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字人之术……阐三教(儒,佛,道)”,儒,道,佛在白族地区有着重大影响。本文试就白族本主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作粗略探析,试由此出发揭示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乡的插花节与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都有着复杂的多层主题,而两个节日初始的内核是该地区生产方式由旱作向稻作转型,或旱作与稻作并存的农耕祭祀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文章从两个节日祭祀内容、文化内涵、主题的流变、主题形成的文化心理因素、文化生态以及蕴涵在这一主题中的三个深层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文章认为插花节是昙华地区农耕旱作文化的载体,赛装节是直苴地区农耕稻作文化的载体。两个节日的主题无论如何演变,都离不开彝族人民对自然、土地、农业文明的崇拜和礼赞。  相似文献   

16.
盟誓是中国民间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制度。盟誓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信用凭证和神灵崇拜文化下建立的自我约束机制,在普洱历史上的各民族之中十分通行。而佤族盟誓的方式比较独特,通常以剽牛和喝咒水来显示其意义的重大。在此以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次剽牛盟誓,探究普洱市多民族关系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佤族盟誓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并保留至今,文中阐述了佤族盟誓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佤族文化的属性、佤族盟誓文化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8.
佤族传统社会生活中宗教祭祀活动十分频繁,宗教活动主持人"魔巴"对佤族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职能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令人堪忧。而云南佤族音乐在文化传承中,却有着积极的因素,其音乐文化圈稳定,地理位置独特,同时民间文化传承机制良好。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佤族先民们的教育智慧,折射出对英雄的崇拜。本文首先介绍了云南佤族音乐概况,并剖析了云南佤族音乐传承良好的原因。再次,对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如悠久而漫长的农业文化成就了房屋与土地的价值一样,农耕经济使得"牛"这种牲畜在华夏民族的生活中变得不可或缺。然而农耕却不是"牛"在先民生活中的唯一社会功用,我们在先民的文字训释中可以看到"牛"所扮演的各种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