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人如此,文亦如此。内容厚实、观点新颖,但语言梗塞、结构杂乱的文章.难以引发阅读兴趣,更不用说给人教益、引起审美愉悦了:反之。内容空洞、观点陈腐、无病呻吟的文章.辞采再绮丽.结构再精美,同样令人难以卒读。乾嘉年间。“阳湖派”就主张“质为文所彰,文为质所存”,强调文质并胜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质"与"文"的关系,最早可见于《论语》,当初孔子是用来评论人的。《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又未免虚浮。文采和质朴两者适当,才是个君子。这是孔子为君子立的行为标准。文如其人,人的精神气质反映在文章中,因此将评价人的概念引申来评论文章是很自然的。墨子、韩非子已有此意,汉代杨雄以此评论宋玉、枚乘等人的辞赋,目光转向文学。  相似文献   

3.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  相似文献   

4.
翻开周人的诗歌总集《诗经》 ,“君子”一词频频出现 ,尤其在《风》、《雅》中出现较多 ,而《雅》中又以《小雅》为盛。粗略统计 ,《风》中有 2 0余篇 ,《小雅》中有 30余篇 ,《大雅》有近 10篇提到“君子”一词。对“君子”具体含义进行归纳 ,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 )对天子的尊称。如“假乐君子 ,显显令德”(《大雅·假乐》)、“君子万年 ,保其家庭”(《小雅·瞻彼洛矣》)、“既见君子 ,孔燕岂弟”(《小雅·蓼萧》)等。《假乐》为周宣王行冠礼的冠词 ,《瞻彼洛矣》、《蓼萧》均为诸侯朝会天子的祝颂诗。所以 ,诗中“君子”当为对天子的尊称…  相似文献   

5.
谈“丽”     
谈“丽”在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里,“丽”一般指有文采,或文采焕发。曹丕在《典伦·论文》中说:“诗赋欲丽”;而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绮靡”即有文采。要求文学语言比一般的口头语言更精炼,更有文采,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许多诗人,特别是六朝...  相似文献   

6.
诗要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感情是诗的根本,必须有感情,诗才能起到“感人心”的作用。这种看法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说的“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一样,都强调真情实感,在“情动”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接触所描绘对象的感情领域,并把这种“情”寓于诗的艺术形象之中去“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一首诗令人读之不厌,回味不止,甚至被感动到“方解其中意,欲语已忘言”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的“质”和“文”,相当于今天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这个问题是文艺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刘勰在《情采》等篇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十分精到的见解,作为文艺理论遗产,这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关于质、文问题,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经谈到,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里的质、文原指“君子”的文化道德修养。但是这种文质兼备的主张对后世文学批评有深远的影响。东汉王充认为:“实诚在胸臆,文墨着  相似文献   

8.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诗·小雅·北山》第二章前四句“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晚周的解说多异,见载于《盂子·万章上》《荀子·君子》《韩非子·忠孝》《吕氏春秋·慎人》《战国策·东周》等文籍。该章句解说之歧异成为晚周诸子《诗》说的焦点,也是比附《诗》说与本体《诗》说冲突沟合的诱因。中国诗学观念之激发,实得力于“普天之下”章句异解之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来是抒情诗的国度。自《诗经》起 ,抒情诗就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然而在理论上 ,首先揭示诗歌以情感为本体 ,以审美表达为形式 ,从而界定诗歌独立存在的则是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提出。 (《文选·文赋》)这一命题实则为中国诗歌情感论的滥觞。其后刘勰“情采”论 ,钟嵘“怨情”说 ,唐代“情境”理论 ,王夫之“诗以道情”论 ,都深受此命题的影响。本文主要是探讨此命题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一、从“诗言志”说起在“诗缘情而绮靡”提出以前 ,中国诗论主要是“诗言志”。“诗言志”出自战国时的《今文尚书·尧典》 ,主要就诗歌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诗是什么?古今中外谈诗者各自下有一定的定义.难以一一枚举。就我国文学史而言,大致意见集中起来有二: 一是“诗言志”。《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这是“诗言志”的最早出处。其后《诗·大序》继承和发展这一观点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二是“诗缘情”。此说出于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在时间上,它至少晚“诗言志”一千年以上。此说是对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其后,这两种意见时有碰撞,在诗歌创作上却都有深广的影响。汉、魏乐府的“饥者歌其食,劳…  相似文献   

12.
记着我     
Christina Rossetti克里斯蒂娜·罗塞蒂(1830~1894),是英国“先拉斐尔派”女诗人,她的诗朴实、哀婉、清新,抒情诗富于宗教感。作品有童话诗《妖魔集市》、讽喻长诗《王子的历程》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其中《阮籍》一节说到:“(阮籍)有些诗的主旨,刘宋时颜延之已经说‘难以情测’。”按,“难以情测”一句出自《文选·咏怀诗注》,但这一句究竟是不是颜延之说的是一个问题。钟嵘《诗品》(卷上)评阮籍的诗时指出:  相似文献   

14.
<正> 《伐檀》是《诗经·魏风》中的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多依《诗序》,《诗序》说:“《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现代学者朱东润稍有修正,认为本篇重点是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伤‘ 君子不得进仕’之意并不显著。”(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其它说法大同小异而皆不离“刺贪”主旨。近细玩诗味,得出的却是与上述恰恰相反的结论:这是劳动者对君子的一首颂歌。 全诗共三章,章九句。三章之间字词略有差别,但含义却是一致,弄懂第一章诗义,二、三两章其义自解。  相似文献   

1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题记  相似文献   

16.
O 0.1古代汉语中,居状位的“俱”、“具”有总括范围的语法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副词“都”、“全”等相当。然而,这两个词的作用和意义是否就毫无区别,怕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未必有定论的。《辞源》(修订本)第一册第316页“具”词条下载:“具……⑨副词。都,全。通‘俱’。《诗·小雅·节南山》:‘民具尔瞻’。《史记·项羽本纪》:‘(张)良乃入,具告沛公。’”这条释义有两点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作者把《诗》和《史记》中的这两个“具”认为是  相似文献   

17.
夕阳一词,始见于《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所谓“度其夕阳”,是说开辟山的西侧,以扩大种植的土地.“夕阳”,本指山的西侧,这是因为山的西侧为西下的太阳光所投射的缘故,故《尔雅》云:“山西日夕阳.”《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日之夕”,即太阳落山之时,故牛羊下山归家.可见,夕阳原先只不过表示日在山之西侧即傍晚之意.  相似文献   

18.
孙望《全唐诗补逸》卷十七无考类辑有舒信道诗一首,题为《甘蔗诗》,附有小注云:“舒信道,无考,诗一首。(全唐诗无舒信道诗)”。按,孙望原诗辑自《渊鉴类函·果部·甘蔗六》,补逸误作“甘蔗五”,书系清圣祖命张英等所纂,实不足为据。考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四《果部·甘蔗·赋咏祖》,录有舒信道咏甘蔗诗,唯“还”作“仙”,“当垆”作“垆边”,“让”作“酝”,“祖”作“袒”,文字与孙先生辑诗稍异。同书前集卷一《花部·梅花·赋咏祖》有舒信道“短笛楼头三弄夜,前村雪里一枝春”句,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李定、舒亶,也知其为凶狡亡赖而不  相似文献   

19.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一首著名的战争诗,是秦国士兵抵御外族侵略的军歌(一说是秦国帮助周王抵抗外族侵略的军歌)。全诗充满爱国情感,表现了士兵们英勇抗敌的精神和激越豪迈的气概。《诗经》中的战争诗,除了叙写战争之外,还有的表现征人的厌战及怨恨情绪(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有的描写思妇怀远(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有的表现征战及繁重的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如《邶风·式微》《魏风·陟岵》)。为什么《无衣》会表现出与以上诗歌不同的特点呢?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