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6,(15):26-30
日本新闻界于19世纪70年代晚期开始频繁使用汉语中的"记者"一词指代新闻人,大约十余年后,上海《申报》以及其他报刊的报人通过译报以及与日本文化人的交流得知这一术语,并将之载于华报之端。在报刊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推动下,"记者"在20世纪之初成为了中国新闻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史上以《新闻记者》命名的新闻专业刊物一共有三家。沿着历史的脉络向前梳理,这三家分别是1983年在上海创办的《新闻记者》,1938年在武汉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主办的《新闻记者》,以及1937年创刊于上海,由我国著名报人、新闻教育家顾执中老先生任主编和发行人的《新闻记者》。新闻史上对前两家多有记载,但对最早的《新闻记者》却鲜有着墨。本文试图通过对史上第一家《新闻记者》月刊的介绍,回顾老一代报人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期的一段"办报救国"之往事。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历史语义学方法,考察了媒介这一传播学关键词在古代中国的意义变迁过程,发现其最早见于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而非国内传播学教材中普遍认为的《旧唐书》。它最早的意思是媒人和引荐者,该词义在历史文献中一直延续下来,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在人际传播中对于仪式感的重视。到晚清,媒介的词义发生变化:一是增加了动词的词性,并开始指代更宽泛意义的介绍人;二是超越了指代人的范畴,开始指代起连接、交流作用的事物。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传播观念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封建社会的解体和外来文化的进入,这也导致了现代意义中的媒介概念在近代文献中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维新派报人既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开创者,也是中国新闻通俗化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虽然他们当中对报纸语言通俗化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报人认为,报纸要达到开民智的目的,必须走通俗化道路。维新派新闻通俗化思想,过去常常被认为是中国"新闻大众化"的开端。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却没有注意"通俗化"与"大众化’的区别。维新派提倡用白话写新闻、办报纸,虽然对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对民众知识的提高,对新闻业务的改进都具有积极的贡献,但是,他们的思想还只属于语言通俗化层面,与"新闻大众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中国最早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国内新闻学界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939年10月制订的《会员信条》和《记者公约》以及1942年由马星野起草的《中国新闻记者信条》,都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道德规范。但是,1902年《中国日报》拟订的《谨拟各报馆公共章程》却较少有人论述过。事实上,这份报馆公共章程,从制订的目的、规定的内容到文本形式,都具备职业道德规范的特征,是我国最早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报人已经认识到报界需要有一个“公共章程”来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也反映了当时报界亟需解决的某些共同存在的道德问题和报人的职业理想。这份章程在中国新闻伦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6.
陈勇  刘祥平 《中国出版》2012,(12):39-40
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教育家和报人谢六逸在报刊编辑领域建树颇丰,他的编辑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俗而不媚俗;二是"小中见大,短中见长";三是内容和形式"宜求其‘杂’"。  相似文献   

7.
邵飘萍是著名的记者、报人、新闻教育家,他在新闻采访中最大的特点是常常拿到独家、内幕新闻.他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指出:"盖外交记者活动之第一关键在于交际."  相似文献   

8.
作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新闻人物研究尤其关注新闻思想和职业实践具有典范意义的进步记者.一般而言,该研究的展开需要兼顾三个层面.一是史料的获取.人物研究讲求文史互证和史料的新颖及真实,它建基于新闻语境的还原、报人思想脉络的梳理、交往活动的考证.鉴于新闻报道是“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统一”,史料工作也包括对新闻文本、书信、日记、回忆录与记者采编活动的整合.二是观察的视角.视角的选择决定了以何种框架去处理文献和确定立意.进步记者大多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其新闻观念及职业实践也都与社会前沿、时代大潮相向而行.考察其义无反顾的家国情怀和求真求实的新闻职业精神的互动方为合理,因此应以新闻社会史的视角去统摄相关史料和议题.  相似文献   

9.
任琦 《新闻实践》2012,(9):88-89
美国一位出身记者、现为大学新闻教授的保罗·施泰因勒和他的合作伙伴萨拉·布朗不改记者本色,一起"拿起纸笔,走出去"——他们在各州报业联合协会的帮助下,历时13个月,详细走访了美国50个州的50家报纸。试图了解危机之下报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展现报人在数字化革命下的思索和探求。于是就有了这篇题为《拥抱未来》的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时代到基层—线抓"活鱼"坚持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需要记者转变作风,做"草鞋记者".科学技术带给传统媒体无数的便利和挑战,计算机使一代报人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而网络则使新闻的生产过程变得快捷和便利.一些新闻记者由此患上了"网络依赖症",以搜索引擎代替了田间地头的深入采访,使得新闻记者的优势日渐丧失."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一大批文风清新、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稿件见诸报端、跃上荧屏,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在读者中得到好评.  相似文献   

11.
正"有可以不说的真话,决不说假话。"这是很多报人的心声。当年的我,并不懂其中的"分量"。热情、冲动、挑战一切。直到从业,才了解到"带着镣铐跳舞"之下的别样心境。毕业,入职,工作满一年。从一个青葱少年摇身一变为社会青年,成为社会熔炉中的一个"因子";从一个新闻系小小的毕业生,摇身一变为省委机关党报驻站记者;从书本中走到新闻一线,直面社会的残酷与不公。这一年,那些阳光下的阴影,令我战栗。  相似文献   

12.
《战时记者》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由浙江战时新闻学会创办的新闻学专业刊物。《战时记者》的出现为当时抗战报刊的制作,为战时报人、战时记者的素养提升提供了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本文以《战时记者》现存刊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战时报人在刊物上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方面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并对战时新闻实务研究的史料及其重要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报人(二则)     
报人报人这个词,如今已很少用了,我却总有一种无法释怀的喜欢。这是不是与记者这几年的名声不太好有关?记者可以分为大记者和小记者,大记者是坏不了名声的,坏名声的是那些小记者。这里说的大小记者自然不是一种年龄的区分,也不是指你干的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又不在于你所从属的新闻机构的大小,而只是指做记者的境界。境界的高低,决定了记者的大小。小记者们拿着比大记者们大得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5,(5)
秦牧与《西安晚报》副刊文/@@张月赓编者按:由于新闻价值含有“知名度”这个因素,报人追逐名人新闻似乎成了一条定则。报人与名人的交道中,有奇闻钱事,有哲言壑语,刊发出来,总会给人以玩味与感奋。为此,《报刊之友》开辟“报人与名人”栏目,现以《一个记者与冰...  相似文献   

15.
"喉舌"、"工具"角色及其历史根据"喉舌"一词古已有之,但作为新闻的功能而被使用则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中国近代新闻业中的"喉舌"概念可以大致分为两个脉络:其一,梁启超及近代职业报人话语体系中的"喉舌";其二,党政报刊理论中的"喉舌"。这  相似文献   

16.
2011年6月1 7日,国内第一家以进步报人命名的新闻博物馆——张季鸾新闻馆在西安外事学院开馆。据介绍,这既是为了纪念季鸾先生作为一代报人的丰功伟绩,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缅怀先生的场所;同时也是为新闻事业的研究和新闻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平台,以光大季鸾先生的新闻精神和爱国情怀。此举立意可谓高远,宗旨可谓正大,相信必能有助于三秦子弟与当代中国新闻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以季鸾先生为代表的不党不卖、文章报国、救世济民、追求进步的报人传统。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部新闻的评论与评论中的新闻文集。作者沈清良身为《绥化日报》总编辑、高级记者,在工作中写了500余篇评报手记,这不但是作者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奉献,也是一位报人坚持政治家办报的不懈探索和实践,现在结集出版,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8.
三、理性报道:颇有优势的写作手法理性报道何着很人的写作优势,同时,也有着很强的可读性特色。勿庸讳言,当前的新闻界存在着一种“困境”。这种困境,除了“工农兵学全经商”、“一流记者炒股票”之类的客观干扰外,主要是指主观境遇:报纸难办、报人(含给报纸投稿的非报人)难当。这种“难”一言以蔽之:在成千上万家报纸和千百万报人(含通讯员)的同时竞争中,“我”怎么能发出既符合新闻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何微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近60年来,何微教授南北转战,为我国新闻事业的繁荣与壮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在漫长的记者生涯和新闻教育生涯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教育思想,丰富了我党的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和新闻教育思想。总结和研究何微教授征战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和他的新闻思想、新闻教育思想,对于弘扬我国优秀新闻传统、承前启后、激励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望道(1891~1973)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发起人和早期党员,是我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报人和语言学家。他创办了复旦大学新闻系,国民党元老、著名报人于右任称他为"记者之师"。他在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时,亲拟了"好学力行"的系铭。长期以来,这个系铭,无论在我国的新闻教育中,还是在从业的新闻队伍中,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