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桂芬 《大观周刊》2011,(22):152-153
庄子美学是.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六十年代徐复观先生《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为研究庄子美学的作出了重大贡献名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庄子羡学的研究渐趋完善誊其中一自由观”是庄子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仅从自然、朴素及审丑等几个方面对庄子“自适其适”的自由观略作浅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庄子所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庄子《齐物论》篇所蕴含的哲学内涵,解读庄子的自由论思想。本章分为四小节,以递进的层次论述自由论思想在齐物论里的体现和发展,从而得出结论,“齐物论”是庄子自由论的核心,它合理的解释了其自由观念里自由的起源、丧失、回归、获得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方盼盼 《大观周刊》2012,(11):47-48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对人生境遇的探讨,是庄子哲学的主要内容。对如何超越人的有限存在以实现与无限之!道德合一、如何摆脱人生的各种桎梏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之境等问题的思考,构成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乐贫守道、喜好游历四方。收录庄子一生名篇著述的《庄子》一书记载了大量庄子本人的旅游活动,书中与旅游有关的"游"字出现了一百余次,充分表达了庄子的旅游思想。  相似文献   

5.
仇园园 《大观周刊》2012,(44):107-107,109
庄子哲学的起点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探索,基础是探究万物的无差别:最终目的是关于如何完成修道,恢复心的本来存在,本文指出来修道的人心与得道后的道心之间的区别,点明道乃万物本源,r心依道而行,人心应该被还原为道心,归纳出解境之变、解心之塞、合于自然这三个步骤实现人心向道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晚明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六才子书”,列《庄子》为“天下第一奇书”!庄子之“奇”,人奇文奇意奇也。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并列,合称之为“老庄”。老庄之学即道家学说,虽然老庄之学代表了原始的道家思想,但老与庄之理论也同中有异,老子着重于讲居乱世中的自保自全之道,庄子侧重于讲处逆境中的自我超越之道,前者所表现的是处世的智慧,后者所表现的则是解脱的智慧。惟其如此,庄子的精神世界更富浪漫色彩,庄子不愧为艺术型的大哲学家。钱穆先生尝谓:“庄子,衰世之书也。故治庄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世”。(《庄子笺》)钱氏之言一针见血,一语中的,非对庄子有深该之理解、对历史有深刻之照察者,难得此卓见。自古迄今,研治  相似文献   

7.
庄子奥义张远山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郭象是"文化罪犯"?张远山先生《庄子奥义》出版前后,许多媒体发表了书评,主题集中在"庄子被误读了千余年"上,想来这是该书"卖点"之所在。学界中人都知道,《庄子》被误读了千余年不是今天才有的说法,更不是有了《庄子奥义》才有的说法。千余年来,误读《庄子》的情形一直存在,任谁也不会否认。然而,对《庄子》有误读,并不能否定  相似文献   

8.
《全国新书目》2023,(11):112-113
<正>本书集结了作者研读《庄子》过程中创作的绝美油画作品与解读文字,并附有《庄子》原文选读,带读者从创新的美学视角认识庄子,体会庄子的浪漫美学魅力。庄周梦蝶,心归一统处庄子在《逍遥游》里告诉我们,要想从凡事依靠外物的“有待”转变为无所依凭的“无所待”就要打破各种外物的束缚,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的“无何有”之境,这样才能达到至人、神人和圣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精神"作为一个独立的有着特定含义的汉语词汇,首先出现在《庄子》中,这不仅改变了以往作为"精"与"神"独自存在的物质形态,更通过其对"精神"与"心"之关系的阐扬,内化为中国传统士人内在超越的思维理路。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庄子的思想性研究多半锁定于工夫论、境界论或者存在论这些主题。本文通过研究庄子思想,证实了它在主客观世界所起的作用,并深入分析了庄子"内圣外王"的入世理论,为道家思想的研究展开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1.
历代学者对"六气之辩"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从方术的角度解释"六气",结果沦入了"有待"境界;二是对"六气"采取不争论的态度。其实,庄子的气论与方士的气论是不同的,方士的"气"是具体的事物,庄子的"气"是宇宙的本体,是生命个体的本质。"六气之辩"是生死之变、物我之变,是指生命个体凭借自身之气的变化,突破了生死界限、物我界限,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在宇宙中"逍遥游",进入"无待"境界。  相似文献   

12.
曹嘉伟 《兰台世界》2007,(16):48-49
本文通过对庄子"以大为美"的美学思想的探讨,揭示庄子所崇尚的"大美"之所在,以及这种"大美"思想对中国后世美学思想、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其在美学上得以实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董震 《兰台世界》2012,(24):54-55
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当中包含有一些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提倡以"无为"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天道"来驱除人性当中的虚伪杂念;以"自然"来追求个人行动的自由快乐,内涵丰富,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4.
庄子内向传播智慧,旨在消解人们的负面精神状态。高度的内向传播,是要摈除"社会宾我",回归"精神本我",体现在个人身上则是心无滞碍、通达自适且心性衡和,这是一种超然状态。相反,如果个体内向传播程度低,则易受外界人事物的干扰,以至于"心附外事而内耗",精神滞碍,焦虑增加,痛苦增加。运用庄子内向传播智慧,提高个人的"内功",其实践价值包括以下几个要点:坚定守护自己的"精神本我",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与独立之人格;了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其生命价值不因别人的评价而有所增减;尊重每一个人的"精神本我",勿强加意志于人,自己当学会拒绝;面对诸事时,安时处顺,不论外境如何变幻,心中都需存有真爱。总的来说,回归"精神本我",能减少诸事引起的不适与焦虑;心中有爱者才能幸福之至,世间也更加温暖。庄子的这些内向传播智慧,为精神困顿的当代中国人实现自我超越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对其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庄子作为思想大师,不仅在哲学与文学上独树一帜,对于养生也有着独到的理念,包括顺应自然保全身性、简朴的饮食观、纯粹而不杂的养神之道,有着后人虽能够发展却不可超越的理论智慧,在当代仍有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化"作为庄子美学一重要范畴,已被很多学者从审美角度加以研究。笔者试在庄子美学的时间意识下,重新审视"化"这一范畴,将庄子的"体道"和"审美"从现成论的框架中解除,阐明其在"化"的境域中,审美与人生境界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战国时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先秦庄子学派创始人,著有《庄子》一书。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庄学清静无为自由逍遥的主张对当时士人影响较大,对魏晋时期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徐焱 《兰台世界》2007,(4X):61-62
庄子作为思想大师,不仅在哲学与文学上独树一帜,对于养生也有着独到的理念,包括顺应自然保全身性、简朴的饮食观、纯粹而不杂的养神之道,有着后人虽能够发展却不可超越的理论智慧,在当代仍有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飞 《档案学研究》2008,22(1):11-13
<庄子>是先秦时期较早有意对档案文献加以利用的著作,但因其较多的寓言运用,人们往往忽略了其史学意义.实际上,<庄子>中以历史人物为角色的寓言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既有他书证实的,也有只见于<庄子>的,庄子寓言具有一定的档案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治 《大观周刊》2012,(28):17-17
本文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庄子对美的深刻见解。庄子的美学观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的美学即是他的哲学,因此他眼中的美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美或艺术美,而是与“道”合一的境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