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互联网及数字存储技术的革新,使得信息能够永久存储于网络空间之中。这可能会对信息相关人的权益造成侵害,也会使其成为被跟踪和分析的对象。网络空间遗忘权的提出,旨在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删除、更新或阻止,来保护个人数据信息的完整与真实。  相似文献   

2.
信息获取权是信息时代社会公众的一项重要人权,信息获取权的确认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国际性人权公约、区域性人权公约、各国国内人权政策等不同层次的人权文件都将信息获取权确认为一项基本人权。信息获取权有着深刻的人权理论基础,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权应该得到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3.
阐述信息获取权的宪法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的普遍现象,任何人都需要从外界获取信息.信息获取权有着坚实的法理学基础,信息获取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实现其它基本权利的重要保障.各国宪法的立法实践也证实了信息获取的公民基本权利属性.  相似文献   

4.
信息网络传播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设定,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出发,探讨公共图书馆的“豁免权”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著作使用的付费方案,公共图书馆在消除信息鸿沟方面不能寄望于“豁免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试析新闻权     
处 于信息时代 ,新闻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随时通过新闻媒介获得各种信息 ,并通过这些信息的获得满足自己对外界世界知晓的欲望。但是新闻媒介在满足人们获得信息需要的同时 ,也伴随着大量侵权行为的发生 ,在新闻媒介与公民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商业利益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 ,不论是新闻媒介还是被新闻报道的对象 ,都希望通过新闻获利 ,围绕着新闻发生的各种关系更加复杂 ,矛盾更为剧烈。特别是在我国尚无新闻立法的情况下 ,这些问题尤为明显。因此 ,亟需对“新闻权”进行探讨 ,以便为新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为1.44亿,互联网已成为公众特别是知识分子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权利人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情况越来越普遍。2006年7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目的就是为保护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以鼓励作品的创作和规范网络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7.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档案信息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爽 《中国档案》2006,(12):28-29
2006年5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简称《条例》),该条例于7月1日起开始实施。档案所包含的原始的历史记录是信息的一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档案工作日益被卷入网络环境中去。档案信息的网络传播受《条例》的约束,这势必对网络环境下的档案工作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的普遍现象,任何人都要从外界获取信息。公共信息获取权被视为信息社会公民的重要权利,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保障公民信息获取权,应充分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公民信息获取权得到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信息网络传播权与信息网络获取权利益平衡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信息网络传播权和信息网络获取权关系实质是网络环境下信息垄断与信息利用的关系,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两权关系面临着从模拟空间到网络空间的利益重构或再平衡。鼓励作品创作,促进作品传播,实现知识共享,为两权利益平衡之宗旨。两权利益冲突表现为扩张性与萎缩性冲突、私有性与公益性冲突、独占性与共享性冲突。最后从理论原则、管理模式、法律保障和技术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两权利益平衡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信息网络传播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爱群 《图书馆》2008,3(2):53-55
本文从一起与信息网络传播权有关的信息侵权案谈起,探讨应该如何认识信息网络传播权,分析其概念及性质认定。对即将出台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平等信息享有权是人的一种自然权利。它的实现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平等信息享有权的实现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相似文献   

12.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博弈的结果,有助于在图书馆领域构建新的利益平衡,有助于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能,有助于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服务,有助于促进信息资源在图书馆的科学配置。该《条例》提供了图书馆使用数字著作权的法律依据,设置了图书馆规避法律风险的一般程序,同时《条例》的实施赋予了图书馆员培训与用户教育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3.
吴钢 《图书馆》2011,(4):4-7,11
信息保存权是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存档、管理、处理,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提供服务,并确保资源能够提供长期利用的权利。从公共信息管理机构出发,阐述了信息保存权理论的正当性和对信息保存活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信息网络传播权在图书馆的穷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有的著作权法律体系看,权利穷竭仅适用于发行权,而不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但是公益性图书馆的数字馆藏在提供面向互联网的读者服务时,如不适用权利穷竭原则,将给图书馆传播信息和知识带来极大的障碍,因此,有必要考虑给予图书馆以例外的规定,图书馆工作者应努力推动这一例外纳入著作权法律规范中。正在征求意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对此作了相关的规范,为图书馆合理、合法地使用数字资源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15.
试论读者借阅权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洪升 《图书情报知识》2006,(4):105-108,F0003
借阅权是读者权益的集中体现,其实质即信息自由获取权。信息自由获取权是一种基本人权,具有平等性、个体性、正当性、不可置换性和不可剥夺性。明确读者借阅权的本质特征既有利于更好地维护读者合法权利,又有利于图书馆人的民主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档案的自由利用权与档案的数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权”的出现,自由利用档案的原则就被提了出来。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档案都有20至50年不等的封闭期,全体公民受法律保护的自由利用档案的权利,只能是有限的自由权利,而且即使是法律规定可以自由利用的档案,公民也受传统的档案管理的局限而从未充分享有自由利用档案的权利。到了网络时代,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上网传输,公民自由利用档案的原则才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民间话语权崛起导致政府等公共权力部门对谣言的定义权、判断权和治理权被消解和分流。研究发现,官方信息渠道不畅、社会情绪紧张、社交媒体同质化传播等因素使谣言生成机制多样化,从而消解了公共权力部门对谣言定义权的垄断;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呈现的失实程度不一、情绪影响认知、立场左右态度的特点也令公共权力部门主导的谣言判断权面临挑战。基于此,治理谣言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完善有关法律,动态治理谣言;媒体机构应规范操作标准,发挥新闻聚合作用;公众应树立信息识别与求真素养理念,培养理性精神。由此在多方的协同共治中实现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1公共借阅权的含义.公共借阅权(Public Lending Right,PLR)并不是在很多国家中都存在,并且在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应用。公共借阅权这个术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与数字献浏览权之间的关系,认为过分保护版权人的利益不利于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应该在保护版权人利益与满足广大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点。  相似文献   

20.
档案信息权意识是公民主张权利的基础,对此探讨和分析有利于掌握公民档案利用的内在动因与发展趋向。通过分析意识惯习的成因及特点、考察社会变迁和政策法规对其影响,研究我国公民档案信息权意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嬗变。提出公民档案信息权意识是特定社会场域各因素作用的产物,是国家公共权力与公民个人权利长期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