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步虚词”的创作源远流长、流播广远,至李唐王朝汪洋恣肆、蔚为大观.唐代文人创作大量“步虚词”,作品流露出了作者丰富多元化的情感意趣和文学创作的审美情怀.唐代“步虚词”创作,与当时文人士子的生命感悟意识和佞仙批判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舍”和“舒”大多数人认为是实词,它们虚词的用法却被忽视,强调“舍”、“舒”的虚词用法,以说明“舍”、“舒”是从“实词———衬音助词———其他虚词”一步步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3.
庾信的“道士步虚词十首”是最早的、也是南北朝时期唯一的文人步虚拟作。北朝道教思想的流行、周武帝发动的抑佛崇道运动及由此造成的弥漫朝野的道教气氛和道教典籍的大量出现是此组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作品虽然借用了道曲步虚的形式,但其深刻的思想意蕴和浓厚的文学色彩使之具有了明显的文人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游仙诗继承了汉魏乐府游仙诗以及两晋游仙诗两种创作模式,但在主题上却回归游仙的原始,追求神仙长生。这种主题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成熟及流行所造成的。并且,步虚词也进入到文人的创作视野中。南朝动荡的政治格局以及文人生存环境的恶化也是南北朝游仙诗与魏晋不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韩愈七应科举,二贬南荒,是中唐“士不遇”文人的典型代表,韩诗中约有三成主题涉及“士不遇”。韩愈士不遇诗贯彻其“自树立,不因循”的诗学之旨:在语言表达上,锻炼字词,多用文言反问、疑问词语,借助“其”“且”“与”“所”等虚词新创“虚词造语”;在艺术手法上,追求奇异,比兴意象“奇诡化”的新变背离了诗歌雅正传统,形成“奇崛险怪”的审美风格。韩愈将幕府生活、党争革新、贬地风物等新题材引入诗歌,士不遇诗在呈现新面貌的同时,更寄托着不遇文人崇高的精神信仰。韩愈在“自树立,不因循”诗学之旨引导下大变唐诗风貌,推动诗歌从唐音至宋调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复合虚词(即双音节虚词)是由古代汉语中连用的两个虚词逐渐凝固而成。但今天的复合虚词并不等同于古代的连用虚词。本论以“于是”“以为”“可以”等为例详细论述了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用虚词用法、意义及其与现代汉语中的复合虚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在由“实词”与“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新修订的1997年高考《考试说明》,跟以前相比更加明确具体,在“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甩法”一项(能力层级要求是“理解”),第一次明确列出了要求者生掌握的单音虚词34个,其中32个在高中语文课本的“单元知识”中有详细说明,其余2个“犹”“但”,“单元知识”没有涉及,双音虚词8个,课本的“单元知识”没有作系统的归纳。下边对课本没有作系统归纳的8个双音虚词和2个单音虚词作~归纳说明。无乃也作“毋乃”,副词性结构,常同语气词“乎”相呼应,用来表示委婉的询问。问者心中已有答案,只是用揣度的语气表示出来,略等于“恐…  相似文献   

9.
《考试大纲》规定了考查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在2004年15套高考试题中,有三个虚词没有考查到,这就是“何”“焉”“者”。  相似文献   

10.
锤炼虚词     
一般讲炼字炼词时,只讲炼实字实词,不大讲炼虚字虚词。其实,古今作家在写作中也很注意虚词的锤炼。在古典诗文中,虚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的艺术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让人捎走后又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使文意大为增色。这都是妙用虚词的有名的例子。在古典诗文中,善用虚词的例子是很多的。下面再举两例,略作…  相似文献   

11.
选堂先生"形上词"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上词“就是用词体原型以再现形而上旨意的新词体”。落想、学养,是创造“形上词”的首要条件。饶选堂先生自幼追步具“理趣”之诗风,中年以后,更认为诗词不能只局限于人间,因而尝试创制形上词。形上词并不等同于玄学、理学词,而是“合声文、形文、情文三者而为一”,是对传统词境的开拓和超越。创制的目的,在于以积极的态度,陶冶人的性情,培养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国内外的学术界关于"词"的研究十分活跃,相反对于"辞"的复合形式的研究却鲜有进展。在日本,虽说从近代开始就有了复合辞这一说法,但使用频率较低。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复合辞不断地涌入日本社会,引起了日本学者的注意。我考察过平成8年的日语国际能力考试一级的试卷,在所有问题当中,关于复合助词的问题出现了13个,占总数的37.1%。而平成9年的试卷中,关于复合助词的问题出现了15个,占总数的42.1%。从这不难看出,日语中对于"辞"的复合形式的关注日益提高。即便如此,当今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薄弱,给日语学习者带来诸多不便。本文试图围绕复合辞、复合助辞及复合助词的认定标准作一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13.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14.
作为北宋的第一代词人,晏殊、欧阳修为宋词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词学观和词作风格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们还未完全脱落晚唐五代“词为艳科”“诗庄词媚”之传统,仍然注重词体的消遣特性和娱乐功能,却否定了“花间词人”的艳和鄙俗,呈现出雍容华贵、典雅含蓄的审美特色,从而匡正了词体的发展方面,开了“雅词”之先河。尤其是他们对人生、生命意义的感悟、喟叹使词作表现出厚重的思致性,初步开发了词体抒怀述志的功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和豪放词风的创立是有深刻启示的  相似文献   

15.
柳永具有独特的经历和个性,在俗文学蓬勃兴起的文化环境中,他专力创作俗词。俚俗的柳词带有市井的色彩,这些作品浅近俚俗,适应市民的情趣、唱出了市民的心声。本文从分析柳词俚俗化的特点入手,阐释了其对俗文学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革”时期诞生了大量的传统诗词,这些诗词或述心言志,或上关国政、下察民情,或揭露“文革”丑恶的社会现实,或抒写对妻子的思恋、对儿女的关爱……但不论以何种面目出现,都能做到有感而发,缘情而作,从而大大拓展了传统诗词在当代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17.
简析男性词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读男性词时不难发现有很多描写女性各种情态、情怀的“闺语词“及“代言词“,从这些词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们所散发出的女性情调、意象及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之为“苦闷的象征“,是男性“臣妾意识“的表现.男性词人除了借女性角色宣泄苦闷,还将其作为娱乐玩赏的对象,并借女性的身份抒发自己的情爱感受.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话中抄录的《步虚词》(仙女侍、董双成)应为中唐李德裕的作品。李德裕崇尚道教,支持唐武宗会昌的抑佛兴道,并且常将诗刻石。武当山道众为感其恩,投其所好,因而有将李作刻石之举。  相似文献   

19.
在充分肯定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之成就的基础上,着重就语调与句调、连绵词、基本义、比喻义的界定,“无论”与“体验”的结构方式,“素”为何类语素,“设问”是否为“无疑而问”等问题提出商榷;同时就教材中的“联绵词”、“明嘹”等词形规范问题提出不同看法;还指出一些语义不明、前后矛盾、排序不对等疏忽,进而强调了现代汉语教材更应注重准确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20.
“词体发生于民间”与“词起源于燕乐”,在音乐文艺活动的层面上是相关联的学术命题。词体发生学的研究,应当解脱空洞推论某种音乐特性导致词体产生的单一思路,以“人的行为”为中心,探究在歌曲传唱与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中词体生成的行为机制,以求“词体起源”获得符合历史真相的解释。脱离人的行为而以物化音乐为出发点的词体起源说,在学理上应予彻底反省。其延伸的学术启示是:当代文体学研究应建构富有新意的“文体生态学”和“功能文体学”,从而使文体起源与流变的研究得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